晁补之集 编辑

晁补之创作的作品集

晁补之集晁补之集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晚年自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高祖迪,赠刑部侍郎。他一生勤于著述,是位颇有成绩的作家、诗人兼学者。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晁补之集

出生日期:1053年

逝世日期:1110年

出生地:巨野县

简介

编辑

晁补之一生勤于著述,是位颇有成绩的作家、诗人兼学者。关于他的作品,《宋史·气文志》录有《左氏春秋传杂论》一卷、《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鸡肋集》一百卷和《晁补之集》七十卷。这些集子左宋徽宗崇宁二年均遭禁,现存的仅有《鸡肋集》七十集,其中诗赋二十三卷,散文杂著四十七卷,系补之从弟晁谦之于绍兴七年编成刊行于建阳。有明晁■本、明嘉靖三十三年重刊宋庆元五年黄汝嘉本、明崇祯八年顾凝远诗瘦阁依宋本重刊本、四部丛刊本。另补之间现存一百六十余首,有明毛晋汲古阁刊《晁氏琴趣外篇》六卷本、旧钞《鸡肋集词》一卷本、旧钞《晁补之乐府》一卷本、清道光十年晁氏裔孙贻端刊《晁氏丛书》本、涵芬楼刊林大椿七卷本、吴昌绶煦楼影刊宋金元明本词本,龙榆生《苏门四学士词·晁氏琴趣外篇》校点本等。

生平

编辑

开拓眼界

曾祖宗简为尚书刑部郎中,知越州,赠特进吏部尚书。又高叔祖晁迥,真宗朝任翰林学士承旨、太子少傅。迥子宗悫官至参知政事,可谓名重一时。可是后来这一显赫的世家大族却逐渐衰落下来。补之父晁端友仅做过上虞令、新城令之类小官。而少年时代的晁补之,随父亲游官四方,曾一度寓居洛阳。治平元年(1064),他十二岁时,从父仕会稽(今浙江绍兴),过曹娥江,游上虞观海。此后一直在江南各地,历览胜览,开拓了胸襟眼界。

艰苦岁月

熙宁四年(1071)冬,苏轼通判杭州,时晁补之正待父杭之新城,以久慕轼大各,乃往拜谒。乃听到苏轼议论,遂退而撰《七述》,备述钱塘山川风物之秀丽。苏轼读后大为赞叹,“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宋史》本传)这是二人订交之始,此后直贯终生,对晁补之影响极深远。熙宁八年,晁端友病卒京师昭得坊,官终著作佐郎。补之因家贫,竟不能以时葬,引为终身憾事。这年他才二十三岁,即奉母归巨野故里,耕读度日,常常为衣食困窘叹息。这一段艰苦岁月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痕迹。

仕官生涯

直到元丰二年(1079)举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改充北京国子监教授,才步入坎坷的仕官生涯。元祐元年(1086),哲宗即位,高太后执政,旧党得主国是。晁补之被召试京师,除太学正。不久,又以执政李清臣荐,除秘书省正字字。时苏轼任翰林学士,黄庭坚张耒等俱供职馆阁,他们诗酒酬唱,度过一生中最惬意的时期。不过,晁补之虽居官京师,却因生性清孤耿介,不事干谒,一直未能摆脱穷苦的困扰。元祐五年,他终因校书郎官奉微薄,不足赡养,乃乞补外官,得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两年后又被召还朝,除秘书省著作佐郎。时期朝政动荡,哲宗亲政,用章惇为相、倡绍述之说,新党复起,乃尽逐元相臣。晁补之于绍圣元年(1094)出知济州(今山东济南)。

以后,章惇又兴史祸,晁补之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遂于绍圣二年,敕降通判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到贬所不久,又以岳父杜纯弟杜纮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公事,为避亲嫌,改差通判亳州(今安徽亳县)。朝廷纷争倾轧继续缴烈。绍圣四年(1097),党讫起,再治元祐旧臣。晁补之亦亦在籍中,被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盐酒税,乃匆匆赶赴贬所。不料行到丹阳途中,母杨氏夫人病殁,即奉灵柩还乡,服丧家居。到元符元年(1098),因嫌巨里地方低卑贫薄,便迁居金乡(今山东金乡县)城东。次年夏服除,改监信州(今江西上饶)盐酒税。一年后,政局又起变化,由于哲宗病逝,徽宗即位,皇太后听政,复用元祐党人。晁补之得遇赦,被召为著作佐郎还京师。建中靖国元年(1101),授尚书礼部员外郎、哲宗实录院检讨官、神宗国史编修官。他都再三上表辞谢而求外任,不许,只得改除吏部郎中。七月间,苏轼的病逝,使他悲痛深钜,一腔真挚情意尽数倾注到《祭端明苏公文》中。

废黜生涯

然而,政局变幻难测。向太后去世,徽宗又绍述熙宁、元丰,改元崇宁、党论复起。晁补之为言官管师仁所论,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但任职才数月,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朝廷局势却急剧变化,再穷治元及元符末旧臣。补之遂于秋日离任,由吏部改授密州,又改果州,然皆不许。九月,宰相蔡京司马光、苏轼等一百二十人罪状,谓之奸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皆在其中。补之乃管勾江州太平观,退返金乡家园闲处,是年已过五十,从此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废黜生涯。这一阶段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诗、词、文各体具备,多方面表现出他的生活和复杂矛盾的心绪,取得较大成绩。到大观二年(1108),政局渐有缓和,补之先是改提西京祟福宫,又改提举南京鸿庆宫。大观四年诣吏部侯调,得起知达州,寻改泗州。是年中秋日病卒官舍,终年五十八岁。

作品

编辑

晁补之在诗、文、词诸方面均有所建树,《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鸡肋集》提要说:“今观其集,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聚,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逡迈,并驾于张、秦之间,亦未知孰为先后。”又卷一百九十八《晁无咎词》提要云:“其词神姿高秀,与轼可肩随。”胡仔在《苕溪渔隐坐话前集》卷五十一中则特别提出:“余观《鸡肋集》,惟古乐府是共所长,辞格俊逸可喜。”

散文

他的散文擅长描绘山林景物,名篇有《照碧堂记》、《拱翠堂记》、《有竹堂记》等,而以《新城游北山记》最为脍炙人口: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亦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嘴,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晁氏善于继承柳宗元写山水游记的传统,风格峭刻峻洁,语言凝练简朴。此文可见一斑。

诗词

他的诗风与耒来接近,而且以乐府诗见长。他的乐府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如《豆叶黄》:蒹葭苍,豆叶黄,南村不见冈,北村十顷强。东家东满箱,西家未上场。豆叶黄,野离离,鼠窟之,兔入畦。豕母从豚儿,豕啼豚咿咿,衔角复衔箕。豆叶黄谷又熟。翁媪衰,?糜粥。豆叶黄,叶黄不独豆。白黍堪作酒,瓠大枣红皱。豆叶黄,穰穰何朊朊,腰镰独健妇,大男往何许?官家教弓刀,要汝杀贼去。这是一幅农村的风俗画,它画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负担的沉重。

作者的另一首著名的长篇歌行《芳仪怨》,是写南唐后主李煜的妹妹入宋后嫁孙某,又在宋辽战争中被辽圣宋所掳,封为芳仪的悲剧:“秦淮潮水钟山树,塞北江南易怀土”,“国亡家破一身存,薄命如云信流传”,辞句凄宛动人,当时曾传诵一时。晁补之的词风颇能追步苏轼。如《填卢仝词》就是效法苏轼的之隐括陶潜的《归去来辞》的。《东皋寓居》则被公认为其代表作:买陂塘,旋载杨柳,依稀淮岸湘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嘴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识破。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幕。

此词先是描述归来园的清丽景色,充分呈现啸傲风月、寄兴诗酒的意趣襟怀;过片转而悔痛年轻时徒然为馆阁侍臣消磨岁月,接着迭用旧典坐实儒冠误人,一时的荣华显赫也不足恃,总不如归隐高蹈。证诸有关史实及他的生平,就会明白晁补之心中实在是积郁着一股不易消解的愤懑,所以才激出“功名浪语”的反笔,质率径直,酣畅奔泻,以气象的阔大见长,全然不同于传统艺术规范的密丽婉曲。故《气概》卷四说:“无咎词堂庑颇大,人知辛稼轩‘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为后来名家所竞效,其实辛词所本,即无咎‘买坡塘旋栽杨柳’之波澜也。”此外,如《十二叔节推以无咎生日,于此声中为辞,依韵和答》二首,简直同如出出一辙,只不过有些句子情绪更加激切,吐属更为率直发露,犹似骨鲠塞喉,尽出方快。这与含蓄曲幽、婉而不露的流行风格实在是背道而驰的。

风格

当然,说晁补之属豪放词家,师承苏轼,只是就其主导倾向而言,实际上,晁补之全部词章中,伤春惜别、相思忆旧之传统题材的作品仍占约半数之多,并颇具清新蕴藉韵味与柔丽绵邈情调,合乎词的当行本色。如他的“梅精琼绽”一词,起首说春光满园,人却独自落泪,中间略事点染,歇拍便揭示出“忆年时,把罗袂”的缘由:全在旧情难忘啊!过片转过笔意呼应,只写了恋人留在印象最深处的一个细微动作,则她的风采便跃然可见。

那艳红的樱桃仿佛一根基线,将今春与去春连缀起来,韵华依然,芳姿历历能迹,人竟一去无音讯,当时的离别实出无奈,但此情有谁知,又堪向谁人道呢!全词用铺叙手法,章法缜密不懈,不作大幅度跨跃摇曳,率拙间饶见浑厚气,表现出作为驾驭长调的能力,得益于柳永处实多。又如,上阕先以“欲上面湖”虚似,暗示蛰居贬地的苦闷,随之点明“还思”齐州风物景光的本旨,见出眷念挚情。下厥慨喟年华渐老去,犹自连蹇仕途,以后纵或有幸重游旧境,只怕也没有当时豪兴了。词中即景言情,于轻歌微吟间透出流连迟回的惆怅,虽淡淡,却余味缭绕不尽,全在情思的厚重真切。

亦善书画

《老子骑牛图轴》晁补之《老子骑牛图轴》晁补之

晁补之(1053-1110)〔北宋〕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金乡(今属山东)人。少聪敏强记,善属文,17岁随父官杭州,萃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通判苏轼,轼读其赋叹曰:“吾可以搁笔矣!”由此知名。元丰二年(1079)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等职。尔后遭贬,还家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才气飘逸,诗文奇卓,书画不凡,人物、山水、鸟兽、屋宇无所不能,人谓其“集彼众长,共成胜事”。其自画山水留春堂大屏,上题“胸中正可吞云梦,□底何妨对圣贤。有意清秋入衡霍,为君无尽写江天。”又题自画山水云:“虎观他年清汗手,白头田亩未能闲。自嫌麦垅无佳思,戏作南斋百里山。”同代诗人陈师道称其为“今代王摩诘”。传世作品极少,相传《老子骑牛图》为其作品,纸本,水墨,纵50.6厘米,横20.4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无咎题跋》等。

相关诗歌

编辑

晁补之词集

水龙吟(别兴至松江作)

水晶宫绕千家,卞山倒影双溪里。白苹洲渚,诗成春晚,当年此地。行遍瑶台,

弄英携手,月婵娟际。算多情小杜,风流未睹,空肠断、枝间子。

一似君恩赐与,贺家湖、千峰凝翠。黄粱未熟,红旌已远,南柯旧事。常恐重

来,夜阑相对,也疑非是。向松陵回首,平芜尽处,在青山外。

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

谓东坡、未老赋归来,天未遣公归。向西湖两处、秋波一种,飞霭澄辉。又拥

竹西歌吹,僧老木兰非。一笑千秋事,浮世危机。

应倚平山栏槛,是醉翁饮处。江雨霏霏。送孤鸿相接,今古眼中稀。念平生、

相从江海,任飘蓬、不遣此心违。登临事,更何须惜,吹帽淋衣。

八声甘州(历下立春)

谓东风、定是海东来,海上最春先。乍微阳破腊,梅心已省,柳意都还。雪后

南山耸翠,平野欲生烟。记得相逢日,如上林边。

莫叹春光易老,算今年春老,还有明年。叹人生难得,常好是朱颜。有随轩、

金钗十二,为醉娇、一曲踏珠筵。功名事,算何如此,花下尊前。

满庭芳(赴信日舟中别次膺十二钗)

鸥起苹中,鱼惊荷底,画船天上来时。翠湾红渚,宛似武陵迷。更晚青山更好,

孤云带、远雨丝垂。清歌里,金尊未掩,谁使动分携。

竹林、高晋阮,阿咸潇散,犹愧风期。便弃官终隐,钓叟苔矶。纵是冥鸿云外,

应念我、垂翼低飞。新词好,他年认取,天际片帆归。

凤凰台上忆吹箫(自金乡之济至羊山迎次膺)

千里相思,况无百里,何妨暮往朝还。又正是、梅初淡伫,禽未绵蛮。陌上相

逢缓辔,风细细、云日斑斑。新晴好,得意未妨,行尽青山。

应携后房小妓,来为我,盈盈对舞花间。便拚了、松醪翠满,蜜炬红残。谁信

轻鞍射虎,清世里、曾有人闲。都休说,帘外夜久春寒。

下一篇 晁谦之

上一篇 鸡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