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先生挽词二首 编辑

宋代陈师道诗作

《南丰先生挽词二首》是宋代诗人陈师道所写的一组五言律诗。这是两首悼念曾巩的挽词,一方面感激知己之情,表示南丰先生逝世之后,无从再受教益;一方面为国家痛惜人才,感念大雅既亡,对于国家制礼作乐,更是一大损失。语言经过锤炼,可说字字都有出处,写得很深沉,但存在缺乏浑成之致以及锤炼太过之失。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南丰先生挽词二首

作品别名:南丰先生挽词、曾子固挽词、曾南丰先生挽词

作者:陈师道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全宋诗》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品原文

编辑

南丰先生挽词二首⑴

● 其一

早弃人间事,直从地下游。

丘原无起日,江汉有东流。

身世从违里⑵,功言取次休⑶。

不应须礼乐,始作后程仇。

● 其二

精爽回长夜⑷,衣冠出广庭。

勋庸留琬琰⑸,形象付丹青。

道丧余篇翰⑹,人亡更典刑⑺。

侯芭才一足⑻,白首太玄经。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⑴曾巩:江西南丰人,学者称南丰先生。

⑵从违:从指顺境,违指逆境。

⑶取次:轻易之意。

⑷精爽:指人的魂魄。

⑸琬琰:指琬圭琰圭。唐玄宗《孝经序》:“写之琬琰,庶有补于将来。”《疏》:“写之琬琰者,取其美名耳。”琬琰皆玉之美者。用以制成上端浑圆的琬圭,上端尖锐的琰圭。后世以琬琰比喻美德。这里比简册。

⑹篇翰:篇章翰墨。

⑺更:更改。刑:通“型”。

⑻侯芭:是汉代著名作家扬雄的弟子。《汉书·扬雄传》上说,钜鹿人侯芭,常跟从扬雄求学,最后受其“玄言”(即《太玄》、《法言》),成为扬雄学业的继承人。

白话译文

● 其一

早早已与世长辞,抛弃了人间的万事,真的就在底下悠游。

已经归葬丘原,无法返回人间,而名声则和东流的江水汉水一样永存。

在世的时候顺境逆境皆有,已经辞世,则是立功立言,也将至此而止乎。

不必等待到制礼作乐的盛事,才能将自己与程元和仇璋相比。

● 其二

人死以后归于幽冥,丧事已毕,陈逝世者的衣帽在广庭上。

功勋还铭记在史册,先生的形象已绘制在图画之中。

虽然已经丧亡,但先生的篇章翰墨,仍然存在人间,成为珍宝。

自己愿意象侯芭一样,终身在文学方面作不懈的努力。

创作背景

编辑

这组诗,作于元祐元年丙寅(1086年),距曾巩逝世,已有三年。作者在十六岁那年,曾受知于南丰曾巩,由此而诗文的声誉日隆。曾巩是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支持者,所作文章,被称为“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宋史》本传)在当时的文名,仅次于欧阳修,风格也相近。以“古雅、平正”见称。

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赏析

第一首诗始起两句:“早弃人间事,直从地下游。”表明南丰先生已与世长辞,抛弃了人间的万事,而九原难作,相见无期。地下从游,只不过勉作心灵上的安慰而已。这两句,前一句写南丰逝世的令人悲痛;后一句表示作者沉痛的悼念。第三四两句:“丘原无起日,江汉有东流。”感叹南丰先生已经归葬丘原,不可能再行返回人间了,而先生的文章和令名,则长期与江水汉水永存,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忆念。王安石曾有赠曾子固诗说:“曾子文章世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这里作者借用其意。这两句说明人生虽然无常,但文章和美名,可以永垂不朽。

第五六两句:“身世从违里,功言取次休。”曾巩在世的时候,既有坎坷之时,也有顺遂之时。失意和得志的时候都有。所以“身世从违里”这句,是曾巩一生遭际的概括。晋代杜预曾经说过:立德的事情,是不可企及的;但立功和立言是可以办到的。南丰先生也是如此。但此时他已辞世,则是立功立言,也将至此而止了。这句感叹南丰先生倘若长寿,则功言方面的成就,当是不可限量的。

结尾两句:“不应须礼乐,始作后程仇。”这两句,作者感慨虽然得到南丰先生的提掖,可惜的是才能不高,不必等待到制礼作乐的盛事,和隋代文中子王通的学生程元和仇璋相比,优劣已经判明。王通曾经赞誉过自己的学生程元和仇璋,说他们有制礼作乐的才能,作者自愧不如程、仇,未能光大曾巩的文学和功业,所以深感有愧师门。

第二首诗起始两句:“精爽回长夜,衣冠出广庭。”《左传》上有“心之精爽,是为魂魄”的话语。这里是说,人死以后归于幽冥。次句“衣冠出广庭”,是说丧事已毕,陈逝世者的衣帽在广庭上,表示纪念(古代有这样的风俗)。这两句都是表明伤逝。第三四两句:“勋庸留琬琰,形像付丹青。”前句是说:南丰先生有功于国家和人民,功勋还铭记在史册之上,留下千古的美名。后句表明:先生平昔的形象,已绘制在图画之中,使后人得以瞻仰。这两句是对曾巩一生作出评价。

第五六两句:“道丧余篇翰,人亡更典刑。”“道丧”句表示大道虽然已经丧亡,但先生的篇章翰墨,仍然存在人间,成为珍宝。“人亡”句,表明人亡故了,典型也就更改了。但先生的风范,还永存在作者的忆念之中。“典刑”句出于《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这两句表明作者对南丰先生的景仰。

尾联:“侯芭才一足,白首太玄经。”这两句是作者自期之语。作者表示南丰先生虽已辞世,自己愿意像侯芭一样,终身在文学方面作不懈的努力,以不愧为南丰先生的门人,不负先生的赏识。那么,尽管侯芭只有一人,能够白首承受先生的学业,先生也可以告慰于地下了。

这两首诗,在情调方面,是伤感失去知音。在内容方面,是歌颂曾巩在文学和功业方面的成就。曾巩的去世,对朝廷来说是一重大损失。在艺术手法方面,语言经过锤炼,可说字字都有出处,写得很深沉。但缺乏浑成之致,浓烈之情,是江西诗派的共同弱点,作者也不例外,作者才情虽高,由于锤炼太过,仍有此失。

名家点评

宋代许顗《许彦周诗话》评组诗其一云:“无己作《曾子固挽词》云:‘丘园无起日,江汉有东流。’近世诗人,罕匹其俦。”

宋代任天社《诗注》评组诗其二云:“末句亦后山自谓也。《扬雄传》:‘钜鹿侯芭,常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吕氏春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矣。”’李太白诗:‘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作者简介

编辑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1086-1094)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任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学杜甫,苦心锤炼,质朴苍老,深受黄庭坚推重。为江西诗派代表性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谈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