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玲珑山 编辑
玲珑山在青州西南十六公里处,海拔567米。北魏时期,青州太守郑道昭在青州时常来山深、景美的玲珑山的“通天洞”里读书学习,故在深山留有三处题刻。一处为《白驹谷题名》镌刻于山下西壁摩崖上。
另一处是在通天洞内。第三处是石碑一方,已失踪。这是郑道昭的晚年遗作,故称晚碑。(上下碑在掖县、平度)写的是大个的字,再加工匠技精细和青石山的坚硬石质,虽经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直到2018年5月斧凿刀雕的痕迹,都历历可辨。临碑细品,钢锋利骨,赫然在目,给人以酣畅淋漓的艺术享受。
中文名:玲珑山
外文名:Linglong Mountain
地理位置:山东省青州市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
开放时间:早9:00-晚17:00
著名景点:玲珑飞来石、山体石洞、手笔刻石
海拔:567 m
玲珑山
玲珑山位于青州市西南15公里,嵯峨的石峰林凸起在浑圆的山顶上,远远望去,犹如一座雄踞山巅的古代城堡。玲珑剔透的怪石,形态各异的洞穴遍布山体,它简直像一块巨大的盆景石,搁置于天地之间,其主峰海拔567米,峻峰锐起,耸拔突兀,实为一方之冠。玲珑山,山上有通天洞、串心洞、仙宝洞、观音洞、天降石、飞来石、玉皇峰、凌霞关、卡天门等景观,千姿百态,令人心旷神怡。“天降石”重约5吨,搁在一根孤耸的石柱子上,背后白云飘动,仿佛柱摇石动。
最为国内外人士所瞩目的是位于同北峰中的北魏郑道昭《白驹谷题名》 、《白云堂题刻》等三处题刻,该石刻作为中国“魏碑三奇”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和中国文字变迁的珍贵资料。近年来,吸引着众多的中外著名书法研究爱好者到此谒拜,特别是每年都有数百名日本书法界名人前来谒拜,参观游览。“雄冠魏碑一成风,白驹笔走似飞龙”,这是人们谒青州玲珑山后对玲珑山书法遗迹的赞誉。去玲珑山公路畅通,交通方便,乘车可抵达山前。
玲珑山风景区
玲珑山风光2
玲珑山,在青州城西南16公里处的群山环抱中,海拔567米,面积2.73平方公里。峻峰锐起,耸拔突兀,为一方之冠。北魏时期的大书法家郑道昭留在这里的几处“魏碑”真迹,更使得玲珑山闻名遐迩。玲珑山玲珑剔透的怪石,形态各异的洞穴遍布山体。远处望去像一块巨大的盆景石搁置在天地之间。它三面崖壁陡绝,只有一条蜿蜒小径可以通达山顶。
山顶瑶台王母宫东墙,有清康熙十一年青州府学教授魏世名的“游北峰山记”石碑。碑文说,清康熙初年,隐士吴恪三于地震后发现山腰石畔有隙,依稀有光,召子侄发之,愈发愈曲,通体玲珑矣,这便是玲珑的由来。山如其名,秀丽婀娜。山体遍布各式各样的洞穴。这些洞穴有的前后串联,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内外套接,有的独成厅堂。人游洞中如进迷宫,时而进入宽阔的厅堂,时而钻进狭窄的小巷,空间越来越小,仿佛已入绝境,但拐过一弯之后眼前豁然开朗。
玲珑山摩崖石刻
至于那兀立云端的奇峰危石,更不乏诱人的魅力。玉皇顶、凌霞关、卡天门等,都别开生面,独有妙处。“天降石”、“飞来石”等,虽属附会,却也惟妙惟肖。偌大的一块“天降石”搁置在一根孤耸云端的石柱子顶上,背衬着缓缓移动的白云,似乎柱在摇、石在动,有眼看要滚下来的危险。“飞来石”从天外飞来,溅落“瑶池”的姿态更是逼真。
郑道昭《白驹谷题名》摩崖石刻
《白驹谷题名》摩岩石刻局部
玲珑山顶峰
玲珑山摩岩石刻
玲珑山寺庙
玲珑山洞穴
小贴士
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温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分明。一年中随着冬夏季风逆向转换,天气系统、控制气团和天气状况均会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形成春多雨、夏湿热、秋气爽、冬干冷的气候特征。青州市东部连海、西部连山,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光、热、水的地域分配不均,小气候资源丰富。但因季风在进退持续时间和强度上的不稳定性,常导致气象灾害发生。
关于交通
玲珑山位于青州市西南方15公里,市内交通非常方便:南环路(或西环路)——五里镇大街——左转行驶4公里——(于千百惠超市处)左转行驶3公里——井塘古村——右转行驶2公里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