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竺法护 编辑
竺法护是译经家的称谓。鸠摩罗什尚未来到中国以前,中国佛教初期最伟大的译经家就是竺法护。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法华经》,即竺法护以《正法华经》为题译出,而流布于世。罗什以前,到中国的译经师虽然很多,但以译经部数来看,竺法护的成绩最为可观。
别名:昙摩罗刹
所处时代:西晋
出生日期:231年
逝世日期:308年
主要成就:人称“敦煌菩萨”
本名:竺法护
籍贯:敦煌
竺法护,又称昙摩罗刹(梵 Dharmaraksa ,意为法护), 月氏国人,世居敦煌郡,八岁出家,礼印度高僧为师,随师姓“竺”,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读经能日诵万言。当时中原地区虽然礼拜寺庙、佛像,然而大乘经典未备,法护立志西行,不辞辛劳,万里寻师,不但精通六经,且涉猎百家之说,遍通西域三十六国语文。泰始元年,携带大批经典返回东土,居于长安、洛阳,专事译经,精勤行道,广布德化,时称月支菩萨、敦煌菩萨。
姓名:竺法护
西域
性别:男
西域
生卒:231-308
描述:晋代高僧、翻译家
籍贯:其祖先是月氏人,世居敦煌
译作:《正法华经》、《修行道地经》、《阿惟越致遮经》等
荣誉:人称“敦煌菩萨”
晋武帝泰始年间(二六五——二七四),寺院、图像、佛像等,普遍受到崇敬,然《般若经》等方部的经典还在西域,尚未能传布于中国。竺法护发愤立志弘法,随师游历西域诸国。据载,他能通达西域三十六国语言,熟谙印度、西域各国的字体、发音等,具备这样的能力,奠定了他翻译经典的基础。
竺法护及其作品
《六组法宝檀经》
竺法护翻译的经典,据梁僧佑《出三藏记集》的记录,有一百五十九部、三百零九卷,当时存在的写本是九十五部。其后各家目录续有增加,唐代《开元录》刊定法护译本存在的凡九十一部、二百零八卷(现经重新对勘,实系法护翻译的只七十四部、一百七十七卷),其中有很多重要经典。另有十种法护译本已认为散失了的,现经判明仍然存在,但误题为别人所译。这十种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般若三昧经》一卷(上两种旧题支娄迦谶译)、《舍利弗悔过经》一卷、《温室浴洗众僧经》一卷、《迦叶结经》一卷、《楏女耆域因缘经》一卷、《大六向拜经》一卷(上五种旧题为安世高译)、《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游四衢经》一卷(旧题康孟祥译)、《梵网六十二见经》一卷、《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一卷(上两种旧题支谦译)。
法护的译本有《般若》经类,有《华严》经类,有《宝积》经类。有《大集》经类,有《涅槃》《法华》经类,有大乘经集类,有大乘律类,有本生经类,又有西方撰述类等,种类繁多,几乎具备了当时西域流行的要籍,这就为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弘传打开了广阔的局面。道安说:‘夫诸方等无生诸三昧经类多此公(法护)所出,真众生之冥梯’(见《渐备经叙》)。僧佑也说:‘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见《出三藏记集·法护传》)。至于法护的译风,忠实于原本而不厌详尽,一改从前译家随意删略的偏向,所以他的译本形式上是‘言准天竺,事不加饰’,而给人以‘辞质胜文’的印象。用作对照异译的资料,对理解经义的帮助很大。道安称赞他译的《光赞般若》‘事事周密’、《放光》‘互相补益’、‘所悟实多’(见《合放光光赞随略解序》)。又说他译的《渐备经》‘说事委悉’、《兴显经》‘辞叙美瞻’、更出《首楞严》‘委于先者’(均见《渐备经叙》),都对义理研求有相互启发的作用(支敏度曾用法护译本《维摩经》、《首楞严经》分别对照旧译,编成‘合本’,便利于学者的兼通)。另外,法护译出《正法华经》,为《法华》最初的全译本,经印度沙门竺力和龟兹居士帛元信一再校订,又由法护向一些学徒‘口校诂训,讲出深义’,并还在檀施大会中日夜讲说(见《正法华经后记》)。他这样热心弘扬《法华》,对于其后鸠摩罗什新译本的流通,创造了条件。法护其他译本有影响于后世的,大都如此。
在法护的译经工作中,有许多助手为他执笔、详校。其中著名的是聂承远和他的儿子道真,法护的弟子竺法乘、竺法首、张玄伯、孙休达、陈士伦、孙百虎、虞世雅等。聂承远父子对法护译事帮助最大,他们承旨笔受而外,并还常常参正文句。像法护所译《超日明三昧经》,原稿文句繁重,聂承远即曾加以整理删改。又法护译缺本中有《删维摩诘经》,似乎也是承远所删的。承远的儿子道真通达梵语,并擅长文学。他参加法护的译事,积累了经验,在法护死后更独自翻译了一些小部经典。他又将法护的译籍编成目录,即后世所称《聂道真录》(有时也称《竺法护录》)。据长房录转印的资料看,此录记载法护的存缺译本至少有五十三部,都有年月可稽。最早的年代是秦始五年(译《方等泥洹经》),其时或者是道真参加译事之始。
法护的弟子很多,但行事可考者无几。最著名的要算竺法乘。他少年就依法护为沙弥,富于悟解。太康年间,他笔受《修行道地经》、《阿惟越致遮经》等,后来在敦煌立寺延学,忘身为道,对那一方的教化起了很大作用。此外,他的同学竺法行、竺法存,都以隐居山林、讲究实践而知名于当世。还有竺法首,于元康年间笔受《圣法印经》。
关于法护的译经,梁《高僧传》卷一说他“自敦煌至长安,沿路传译,写为晋(汉)文,所获《贤劫》、《正法华》、《光赞》等一百六十五部”。其数量之大,可谓空前。但历代各家《经录》,对法护译经的记载,出入颇大。兹举三《录》为例。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二说法护译经一百五十四部(实为一盲六十一部),三百0九卷(其中九十五部有经,六十四部有名无经)。
法华经
法护是罗什以前译经最多的大译师,这是历史事实。他的译经,涉及到《般若》、《华严》、《宝积》、《大集》、《涅槃》、《法华》等各方面的经典,举凡当时流传于西域各国的要典,他都作了介绍,这就为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广泛流传和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东晋道安称赞他的译经说:“护公所出,若审得此公手目,纲领必正。凡所译经,虽不辩妙婉显,而宏达欣畅,特善无生,依慧不文,朴则近本”。梁僧佑亦称赞说:“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
法护不仅译经多,而且道德修养好,经常追随他的门徒,竟达数千之多。故晋代文人孙绰作《道贤论》,他与竹林七贤中的山巨源相提并论。他说:“护公德居物宗,巨源位登论道,二公风德高远,足为流辈矣”。法护因世居敦煌,德化遐迩,故时人尊他为敦煌菩萨。
敦煌菩萨
一些学者考证出竺法护在晋惠帝之后译经的具体名称、时间、地点,对于竺法护西奔敦煌避乱的推测以有力的支持。另外还有两条间接的证据:一、道安曾说法护译出的《光赞般若经》在凉州沉睡了几十年后才重新回到中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法护晚年回到凉州,把所译的经卷也带回凉州,故《光赞经》长期藏于那里。
僧传说“护世居敦煌,死而化道周洽,时人咸谓敦煌菩萨也。”这也可能是由于法护死于敦煌,当地人民敬仰他献身佛法,救拔众生,而送给他“敦煌菩萨”的美称。“菩萨”是指立志成佛而修习大乘的众生,修菩萨行必须自觉觉他,也就是既要注重自己修行,还要使无穷尽的众生统归于解脱。从竺法护一生的行事来看,特别是从他晚年在避乱过程的艰苦环境(无论是东奔还是西归凉州)下仍不倦地译经、说法来看,“敦煌菩萨”这一荣誉,他是当之无愧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