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信力 编辑
公信力,是指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公信力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政治伦理范畴。
2010年公益行业一系列事件曝光后,公信力危机成为基金会行业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这个问题在之后几年导致一些基金会获得的社会捐赠大批减少。在2013年4月的雅安地震中,公信力危机的影响也进一步体现出来。2011年底成立的民间公募基金会——深圳市壹基金公益基金会获得了最多的社会捐赠,而个别在汶川地震中获得很多捐赠的基金会的表现则逊色很多。
基金会要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必须加强基金会的信息披露工作,同时提高日常工作中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
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一个媒体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没有公信力的媒体终将失去生命力,被受众鄙弃。
媒介公信力的概念在我国使用时间较短,还没有统一的界定。1999年,黄晓芳在《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中将“公信力”定义为“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这是新闻传播学界较早的提出公信力概念的文章。
随着受众研究的发展,更多的学者从受众角度出发研究媒介公信力。笔者比较认同郑保卫、唐远清在《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的定义: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是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
由此可以看出,“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信赖,而这种信任的主体是受众,媒介公信力建立在受众对媒体的信用体验和认定的基础上。受众是传媒的基本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没有受众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尤其在受众选择的时代,媒介的竞争就是争夺受众的战争。媒介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受众是媒介效果的评价主体,是媒介公信力的评价主体。
第一,2003年发生的“非典”促使国内的理论界对政府公信力开始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第二,传媒组织对公信力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传媒公信力是负有社会责任的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客观、全面、及时、权威的信息,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第三,对司法公信力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即一定社会的司法机构通过其职权活动在整个社会当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公共信用。
第四,民间组织公信力。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指社会对一个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它通过法律约束和自律规范来体现。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