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教无类 编辑
有教无类(拼音:yǒu jiào wú lèi)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卫灵公》。有教无类(类:种类)指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紧缩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定语、宾语。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有教无类”。
到了东周,战乱频仍,礼乐崩坏。周王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制度开始崩解,诸侯开始为政一方。为了培养本国人才,诸侯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这时候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为了充实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学吸收培养。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时期兴起,孔子本人非常认同扩大教育范围的做法,同时他还提出教育是教化民众、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认为教育甚至不能仅仅局限在培养有潜力有价值的人,而应推广至所有国民。
孔子积极推广私学,认为这样可以使所有愿意学习的人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故而,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民族,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三千弟子则是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家,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有教无类”指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紧缩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定语、宾语。
运用示例
唐·魏征《隋书·李德林传》:“有教无类,童子羞于霸功;见德思齐,狂夫成于圣业。”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三六回:“安老爷是有教无类的,竟熏陶得他另变了个气味了。”
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
无为而治 | 言不及义 | 以人废言 | 当仁不让 | 不相为谋 |
推己及人 | 杀身成仁 | 参前倚衡 | 志士仁人 | / |
参考资料: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