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蓣科 编辑

百合目下的一科

薯蓣科薯蓣科

薯蓣科( Dioscoreaceae) 属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目(统),在植物分类中是一个小科,有9属650种,广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尤以美洲热带地区种类最多,间断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有1属(薯蓣属)60种, 主产西南、东南各省及香港、台湾地区,西北和北部分布较少。薯蓣科虽然在植物分类中是一个小科。但是该科植物中能提取合成激素。薯蓣皂素是重要的医药原料,有“ 医药黄金” 之称,还能提取重要的化工原料———龙胶。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薯蓣科

拉丁学名:Dioscoreaceae R. Br.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百合目

亚目:百合亚目

科:薯蓣科

分布区域:浙江,福建,台湾

保护级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

植物学史

编辑

根据文献记载, 保存下来的最早的薯益科植物化石为发现于始新世地层中的 Dioscoeralyelil Fritel ,这说明至 少在白垩纪末 , 该属就已存在, 因此其起时间就可能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根据大陆漂移说 , 二迭纪时地球上只有 一个联合古陆, 只是自三迭纪起该大陆开始分裂,至白垩纪末各大陆基本分开; 又加上各大陆之间

缠绕藤本。地下有根状茎或块茎,其形状、颜色、入土的深度、化学成分因种类而不同。单叶或掌状复叶,互生,有时中部以上对生,基出脉3-9,侧脉网状。叶腋内有珠芽(或叫零余子)或无。花单性,雌雄异株,很少同株。雄花有雄蕊6枚,有时其中3枚退化;雌花有退化雄蕊3-6 枚或无。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状,成熟后顶端开裂;种子有膜质翅。细胞染色体基数为10,因种类不同染色体有四、六、八、十倍体。花粉粒的形态基本上可分为二种类型,根状茎组为单沟型,而其他各组为双沟型。

本属的模式种:薯蓣 Dioscorea sativa L.

本属约600多种,广布于热带及温带地区;我国约有49种,主产西南和东南部,西北和北部较少。

主要价值

编辑

经济价值

薯蓣科植物具有多种经济用途, 特别是薯蓣属含有多种甾体皂素配基, 是合成激素药用的重要原料。此外, 还有淀粉食用及酿酒等用途。薯蓣皂素又名薯蓣皂甙元,或称地奥配基, 一种白色微黄结晶粉末,是合成激素的重要中间体, 有抗感染、抗过敏、抗病毒、抗休克的重要药理作用,是治疗风湿、心血管、脑炎和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药物。

1943年研究证明, 薯蓣皂素是合成甾体激素的药物原料, 从此薯蓣植物的开发利用在世界迅速发展。我国植物学工作者于1957年开始对薯蓣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贵州省是薯蓣属资源分布的重要地区, 共计有25种1变种,全国所产薯蓣中,共有17种1亚种2变种含有薯蓣皂素, 尤其是柴黄姜 、 穿龙薯蓣、黄山药和盾叶薯蓣, 是提取合成激素的重要基始原料, 是加工合成的双烯沃氏氯化物等中间体原料药物, 如黄体酮、 布地奈德、 甲基睾丸素、环丙孕酮、 米司酮和去氧表雄酮等系列产品, 用途极其广泛, 是世界仅次于抗生素的第二大类药物, 称为“ 医药黄金”。在我国西南贵州发现多种野生薯蓣资源, 计有25种1变种。“我国开始成功提取薯蓣皂素, 从而打破了西方的垄断。20世纪80-90年代我国一跃而为世界首产国, 并垄断出口。薯蓣属很多种的根茎可供食用和药用。山药是主要食用种类, 其药用可补脾养胃、 生津益肺、 补肾涩精, 主治脾虚少食, 泄泻便溏、 久泻不止、 肺虚咳嗽、 肾虚遗精和虚热消渴等;毛胶薯蓣和粘山药主产云贵及老挝、 缅甸和泰国,块茎含薯蓣胶可作粘合剂, 是供制牙膏胶的重要原料(称龙胶)。薯莨块茎用作染料, 广东称为荔枝绸、 香云纱的织物, 薯榔块茎也用为染料, 日本的黑褐色大鸟紬衫即此种染成; 南非产的象脚薯蓣块茎供可食用, 由于茎基部宽而庞大, 可供观赏, 在我国有的地方称作龟甲龙; 欧薯蓣是习见于篱笆上的攀援的植物, 有细长扭绞的绿茎, 光亮的心形叶,供栽培爬篱笆墙用, 块茎含有洋括搂素。

药用价值

薯蓣科薯蓣科

薯蓣皂素是重要的医药原料,有“医药黄金”之称,还能提取重要的化工原料—龙胶。由于历史原因和技术条件的差异,到20世纪50年代,薯蓣科植物的医药和化工价值仅被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掌握。

保护现状

编辑

保护级别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