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桓 编辑

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三桓,即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氏、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三桓

所指:鲁国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和季氏

起于:鲁庄公时代

三桓历史:隐公居摄,羽父弑君

名词解释

编辑
三桓,是春秋鲁国卿大夫孟氏(亦称仲氏)、叔孙氏、季氏三家的合称。因为三家出自鲁桓公,故史称“三桓”。

鲁桓公有子庆父、同、牙、友,庆父是庶长子,是为孟,嫡长子同即庄公,牙是为叔,友是为季。公子庆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其后代分别被称作孟氏、叔孙氏、季氏。因出自桓公,合称“三桓”。鲁国公室自宣公起,日益衰弱,而国政被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孔子曾经试图改变卿大于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强大的实力面前,无法成功,最终被赶出鲁国。鲁国末年,三桓强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三桓历史

编辑

桓公横死

桓公三年,迎娶齐侯之女。桓公六年,生太子同。桓公十八年春,与夫人姜氏到齐国。而姜氏与齐襄公私通。桓公知道后,谴责姜氏。姜氏告诉齐襄公。“夏四月”,齐襄公宴请桓公,派公子彭生送桓公,彭生乘着桓公醉酒,用力抱桓公上车,以此杀死桓公。

桓公除了太子同,另有公子庆父、公子牙、公子友(即庆父、叔牙、季友)。

庆父作难

鲁国国君:桓公-庄公-公般-闵公-僖公

桓公死后,太子同为庄公。庄公夫人哀姜无子,而哀姜娣叔姜,生子开。

庄公晚年,筑高台,看到大夫党氏的女儿孟任,很是欢喜,就跟着她走。最后,庄公许诺说立孟任为夫人,如果她给自己生了儿子,就立为太子。孟任生般(史记作“斑”)。庄公想立般为太子。

庄公三十二年,庄公病笃,想到立太子的事情,于是询问自己的兄弟叔牙、季友。叔牙说庆父有才能,隐隐有“父死子继,兄死弟及”的意思。季友则说就算死也要立公子般。于是,庄公让季友派人赐鸩酒给叔牙。叔牙饮鸩而死,立其后为叔孙氏。

庄公立般为太子,而季友辅佐。庄公薨,季友立太子般为君。 庆父与哀姜私通,想立哀姜陪嫁的叔姜的儿子开。当时庄公还没下葬,太子般尚未正式即位,住在母家党氏。庆父派荦杀般,季友当时没有讨伐庆父的实力,只好出逃到陈国。

庆父立公子开,是为闵公(史记作“湣公”)。庆父立闵公之后,跟哀姜私通得更加厉害,但是始终觉得有妨碍,就想把闵公给杀了而自己当国君。齐国仲孙湫就预言“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后来的孔子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闵公二年,庆父派大夫卜齮袭杀闵公于武闱。季友听闻,自陈至邾,接庄公妾成风之子申,请鲁人以其为国君。庆父忧惧,出逃到莒。于是,季友护送公子申入鲁,并重金贿赂莒人,抓庆父回国。庆父请求让他出逃,季友不肯。于是庆父自杀。

庆父,因为其弟庄公为国君,为表示君大于臣,所以自谓仲,及死,谥共,春秋书曰“共仲”。立其后为仲氏。而后人因为他实际上是庄公的庶兄,按次序应称“孟”,是以仲氏被称作孟氏。按照历代注疏,说著作《春秋》时以庆父自称仲而不得不写“仲氏”;实则时人皆称仲氏为孟氏,因此写作“孟氏”。

公子申立,是为僖公(史记作“厘公”)。僖公,季友帅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拏”,“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季友为鲁国相。僖公十六年,季友卒,谥成,史称“成季”,其后立为季氏。

季氏文子

鲁国国君:宣公-成公-襄公

三桓以季氏最强盛。季氏起于桓公子季友。关于季友,有个传说,说他的母亲怀孕的时候,他的父亲鲁桓公曾经让人卜,卜得“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不昌”,再让人筮,得乾卦,解作“同复于父,敬如君所”。而他出生,有文在其手曰“友”,因此给他取名友。季友卒,谥成,史称成季。

季孙行父,成季之孙,谥文,史称“季文子”。始见于《春秋·文公六年》:“夏,季孙行父如陈。”

季文子为人谨小慎微,凡事三思而行,正因为这样,当文宣之时,东门氏权倾一时,孟氏、叔叔氏都与之争权,而季文子依附。到了鲁公失政而民不知君、只知季氏的时候,他奋起而怒,赶走公孙归父,执掌鲁国政权。但是季文子并没有像公孙归父那样得意忘形,反而更加俭朴,行事益发谨慎。成公四年,成公到晋国去,晋侯不敬,鲁公很生气(尽管我国弱小,但是我也不是好欺负的),就想跟楚国和好以对付晋国。季文子劝止了成公的糊涂想法。成公七年,伐郯而大胜,季文子忧惧,认为蛮夷之地伐中原之国而得胜,鲁国灭亡也在不远。

成公二年,晋国权臣郤克会同鲁、卫、曹等诸侯伐齐,季文子帅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听盟主晋国号令,发兵攻齐。是为鞍之战,晋国大败齐国。 成公八年,晋国赵穿来,让鲁国向齐国归还当年夺回的汶阳之田,季文子私底下劝说:既然霸主开口,鲁国没别的,还就还,但是当初晋为盟主,率我们夺下城池;再说,汶阳之田本就是我鲁国被齐国夺走的,夺回来合乎情理。如今晋国这样做,大失人心啊。果不其然,成公九年,“为归汶阳之田故,诸侯贰于晋”。

季文子执政时期,鲁国以晋国为尊,得其援。成公十六年,叔孙侨如与成公母穆姜私通,想除掉掌权的季文子、孟献子,于是向晋国请求发兵。晋以文子贤,不从。叔孙侨如奔齐。

成公薨,子襄公午立。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子宿立,是为季武子。

武平之世

鲁国国君:襄公-昭公

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季武子增设三军。季武子、叔孙穆叔、孟献子分三军,一卿主一军之征赋,由是三桓强于公室。当年,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按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鲁有三军。自文公以来,鲁国弱而从霸主之令,若军多则贡多,遂自减中军,只剩上下二军,属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帅以征伐”不得专其民。季武子欲专其民,遂增设中军,三桓分三军之民(此处采的是《春秋左传正义》 的郑玄、杜预、孔颖达等人的推测,有撰文 证明诸位大师推断错误,鲁国原有1500乘,简称千乘,其中马车375乘,到季武子罢中军时,才实减为1000乘,其中马车250乘)。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国民不尽属公,公室已是卑矣”。

襄公三十一年,襄公薨,立襄公妾胡女敬归之子子野,公子野未及立,哀伤过度而死。季武子立敬归娣齐归之子公子裯,是为昭公。叔孙穆叔反对,认为应该嫡长死则立幼,倘若立庶则立贤,而公子裯年十九而如童子,临丧而无戚容,不堪为君。但是在季武子的坚持下,仍旧立裯为鲁君。

昭公五年(前537年),季武子罢中军。四分公室,季孙称左师,孟氏称右师,叔孙氏则自以叔孙为军名,“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于公,国民不复属于公,公室弥益卑矣”。

昭公二十五年,郈昭伯、公若劝昭公伐季氏,而臧孙、子家懿伯认为不可。昭公不信。季平子三请罪而昭公不许。结果,叔孙氏、孟氏助季氏对抗公室,昭公奔齐。昭公二十六年,齐国伐鲁,取郓,以鲁昭公居郓。齐国气焰日益嚣张,派人赐鲁昭公,以主君自称,把鲁君当成大夫来看待。昭公怒而想回国都,季平子贿赂晋国六卿,劝止晋侯,于是晋侯让昭公住在干侯。昭公三十二年昭公薨,立其弟宋,是为定公。

自昭公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昭公出奔期间,季平子摄行君位。

阳虎作乱

鲁国国君:定公

定公五年,季氏家主平子、叔孙氏家主成子先后去世。季氏家臣阳虎(又被称为阳货)有僭越之心,声称要平子摄行君位时佩戴的玙璠,而仲梁怀敛葬平子,将之收起不给阳虎。阳虎恨,找费城宰子泄(即公山不狃)商量除掉仲梁怀;随后,季桓子送葬,经费城,子泄劳师而桓子敬,仲梁怀却不敬。子泄怒,于是同意阳虎之前的计划,发兵囚禁桓子,而逐仲梁怀,杀公何藐,将公父文伯歜、秦遄都赶到齐国。然后与桓子达成盟约才把桓子放出来。

阳虎经此一役,以为有实力取代季氏而掌握鲁国权势,于是连同季氏不得志的季寤(季桓子之弟)、公锄极(公弥曾孙、桓子族子)、公山不狃(费宰子泄),叔孙氏不得志的叔孙辄(叔孙氏庶子),鲁国不得志的叔仲志(叔孙带之孙)五人,谋去三桓。

定公八年,阳虎发难,而三桓有备。结果阳虎灭不了三桓,而逃到讙、阳关一带继续叛乱。定公九年,伐阳关以诛阳虎,而阳虎请齐国伐鲁。鲍文子劝谏齐侯,以鲁国有晋国这个强有力的后援,不能轻举妄动。于是齐人抓阳虎,得到阳虎占据的鲁国郓、讙、龟阴田(皆在汶水之阳)。阳虎故意请求把自己流放到东面,结果齐人把阳虎流放到西面,阳虎趁机逃到晋国,为赵氏臣子。

孔子行政

鲁国国君:定公-哀公

定公十年,齐鲁会盟,孔子相。齐国欲以莱夷人劫鲁君,而孔子退敌,言语间令齐景公返还汶阳之田。定公重用孔子,举为司寇,摄行相事。孔子与定公谋弱三桓,而欲隳三桓之城。

彼时,昭公十三年南蒯以费叛,连年伐而不克;十年侯犯以郈叛,一年再围而不克,良由其城险固,家臣数以背叛。仲由为季氏宰,进计季孙,防其后患,令堕三都,以是故毁坏其城。

而孔子欲隳三桓之城(费、郈、成),季桓子听仲由劝谏而令隳费、郈(费是季氏城邑,郈是叔孙氏城邑),而孟氏不愿毁成。定公伐成,不克而止。通过这次的努力,孔子认识到三桓的强势,又见季桓子与定公观齐女乐,颇有慨叹之意。而三桓遂逐孔子。

定公十五年,定公薨,子哀公蒋立。哀公十一年,孔子返回鲁国。哀公十六年,仲尼孔丘子卒;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哀公二十七年春,季康子卒,哀公谋求伐三桓,哀公因其私人恩怨,遂不同意。哀公担心三桓作乱,想联合诸侯(尤其是越国)来伐灭三桓。三桓反过来伐鲁哀公。哀公最后卒于有山氏。

季桓子卒,立子肥,是为康子肥。

三桓余烬

鲁国国君:哀公蒋-悼公宁-元公嘉-穆公显-共公奋-康公屯-景公 -平公叔-文公贾-顷公雠

哀公二十七年春,哀公出奔,卒于有山氏。而三桓立公子宁,是为悼公。悼公时期,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悼公三十七年,悼公薨,立公子嘉,为元公。

元公二十一年,元公薨,立公子显,为穆公。

鲁穆公元年(公元前415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鲁公室。季氏据其封邑费、卞、东野成为独立小国(费国),而孟氏的封邑郕、叔孙氏的封邑郈,都已被齐国攻陷。三桓就此退出了鲁国的权力中心。

三桓谱系

编辑

季氏

季氏宗主

谥号

姓名

在位起讫

备注

季成子

季友

前659年—前644年

鲁桓公之子

季文子

季孙行父

前644年—前568年

季成子之孙、父齐仲无佚

季武子

季孙宿

前568年—前535年

季文子之子

季平子

季孙意如

前535年—前505年

季武子之孙、父悼子季孙纥

季桓子

季孙斯

前505年—前492年

季平子之子

季康子

季孙肥

前492年—前468年

季桓子之子

季昭子

孙强

前468年—前426年

季康子曾孙

费惠公

-

不详

独立为费国

季孙氏世系季孙氏世系

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子宿立,是为季武子。季武子执政,通过增设中军而专鲁君之民季武子立昭公,四分公室而壮三桓。昭公七年,季武子卒,子纥早夭,孙意如立,是为季平子。定公五年,季平子卒,立子斯,是为季桓子。

文子、武子、平子相继执政,鲁国政出季氏,而历经宣、成、襄、昭四公。

孟氏

孟氏宗主

谥号

姓名

生平

备注

共仲

仲庆父

?——前660年

鲁桓公之子

孟穆伯

公孙敖

?——前613年

共仲之子

孟文伯

孟孙谷

生卒年不详

孟穆伯之子

孟惠叔

孟孙难

生卒年不详

孟穆伯之子、文伯之弟

孟献子

孟孙蔑

?——前554年

孟文伯之子、惠叔之侄

孟庄子

孟孙速

?——前550年

孟献子之子

孟孝伯

孟孙羯

?——前542年

孟庄子之子

孟僖子

孟孙玃

?——前518年

孟孝伯之子

孟懿子

孟孙何忌

?——前481年

孟僖子之子

孟武伯

孟孙彘

生卒年不详

孟懿子之子

孟敬子

孟孙捷

生卒年不详

孟武伯之子

孟孙氏世系孟孙氏世系

孟献子,其祖穆伯与襄仲争权失败,于文公八年出逃,鲁人立穆伯长子谷奉孟氏,是为文伯。文公十四年,文伯病笃,因子蔑年幼,请以弟难奉孟氏,是为惠叔。惠叔卒,立文伯子蔑,是为献子。孟献子是孟氏振兴的第一人。季文子执政时,孟献子辅佐,颇有建树。季武子执政后,孟献子多次代表鲁国,与诸侯会盟,并贯彻自季文子以来鲁凭晋尊的方针,坚持以晋国为盟主,借强晋以保弱鲁,积极拥护晋国,最终促成晋悼公霸业,而保护鲁国稳定发展。襄公三年,孟献子甚至在盟会上让鲁公向晋侯稽首,而“稽首,事天子之礼”,可见孟献子对晋国的谄媚态度,不过这种谄媚却换来了晋国对鲁国的保护,因此尽管孟献子与季文子相比,德行不足,但是两者对鲁国的贡献都是不容忽视的。襄公十九年,孟献子卒,子速立,是为孟庄子。襄公二十三年,孟庄子卒,子羯立,是为孟孝伯。孟孝伯之后,孟氏衰微。

襄公三十一年,孟孝伯卒。子玃立,是为孟僖子。昭公二十四年,僖子卒,子何忌立,是为孟懿子。

叔孙氏

叔孙氏宗主

谥号

姓名

生平

备注

僖叔

叔牙

?——前662年

鲁桓公之子

叔孙戴伯

公孙兹

?——前644年

僖叔之子

叔孙庄叔

叔孙得臣

?——前604年

叔孙戴伯之子

叔孙宣伯

叔孙侨如

生卒年不详

叔孙庄叔之子

叔孙穆子

叔孙豹

?——前538年

叔孙庄叔之子、宣伯之弟

叔孙昭子

叔孙婼

?——前517年

叔孙穆子之子

孙成

叔孙不敢

?——前505年

叔孙昭子之子

孙武

叔孙州仇

生卒年不详

叔孙成子之子

叔孙文子

叔孙舒

生卒年不详

叔孙武叔之子

叔孙氏世系叔孙氏世系

穆叔,名豹,叔孙得臣之子,始见于《春秋·襄公二年》。叔孙得臣有子侨如、豹。宣公五年,得臣卒,谥庄。叔孙侨如多次帅师作战,颇有战功。但是私通成公母,德行败坏。成公十六年,叔孙侨如请晋人除掉鲁国权臣季文子、孟献子,结果晋人不肯,侨如奔齐,侨如卒,谥宣。叔孙豹,有三不朽的名言传世“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他也同样这么做的,当时季氏强盛,而叔孙豹为人正直,坚持拥护公室,季氏对他有所忌惮。

穆叔、昭子两父子,德行高尚,外则为鲁公奔走于诸侯之间,巧妙利用外交辞令来为鲁国分忧;内则坚决抵制季氏的专权、扩张。

评价

编辑
凡事都有双面,评价同一事物也有褒贬两面。

作为鲁国强势卿家的三桓,自僖公起,逐步掌握鲁国政权,甚至于日后凌驾于公室之上,成为类似于晋室三家的大族,他们的功过大可品评。

对内

以季氏为首的三桓锐意改革。

在经济上推行初税亩、使用田赋,促进井田制的瓦解,加速了鲁国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鲁国的经济发展;

在军事上,分三军,后来又废中军,分国为四,壮大了三桓的实力,更便利了战争时迅速出兵,相对而言是较为可以的军事改革。

对外

三桓清楚地认识到鲁国弱小的国力,为鲁国周旋于晋、齐、楚、吴等强国之间,委曲求全,斡旋外交,颇可称赞。

然则,三桓如此劳心劳力,换来的却是鲁国从西周时期的宗邦强藩,变成春秋战国时候日渐衰弱的蕞尔小国,不能不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因为三桓的争权夺利,尤其是三桓与公室之间几乎没有停止的争斗,导致鲁国在内耗中日渐衰微,最终归于败亡。

下一篇 季孙氏

上一篇 大司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