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约东扩 编辑
北约东扩是指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中东欧的国家加入北约组织,这是冷战后欧洲战略格局转变时期的必然产物。冷战后不久,中东欧国家和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相继敲响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大门,申请正式加入北约。
1999年3月,捷克、匈牙利和波兰加入北约。2004年3月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七国,成为北约组织的正式成员国。该组织的成员国也由先前的19个增加到26个。
2022年2月21日,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发表全国讲话,美国主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不断东扩,完全无视俄方安全关切,是欧洲出现安全危机的原因。
2024年2月27日,瑞典成功加入北约,成为北约第32个成员国 。
中文名:北约东扩
外文名:NATO enlargement
场合:布鲁塞尔北约首脑会议
直接目的:填补苏联解体后的东欧安全真空
性质:国际政治事件
主要国家:俄罗斯 北约
意义:影响整个国际格局
根本目的:彻底压垮俄罗斯
发生时间 :1993年3月
美俄的较量
在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事件中遇难的三位中国烈士
东扩前
东扩后
此外,东欧各国自己也强烈要求加入北约。华约解体后,以前在两极格局掩盖下的诸多矛盾日益显现。前南危机的爆发、前苏联民族与地区冲突的出现,表明欧洲在新形势下已成为国际冲突地区,民族、宗教和经济对抗在东欧国家时有发生。另外,俄罗斯又调整对外战略,企图重新以大国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这都引起东欧国家的恐慌。东欧国家意识到自己没有能使自己免遭军事威胁和外部入侵的有效能力,为了确保自身的独立与安全,便开始主动求助于北约,并申请加入北约,希望得到北约提供的安全保障。
北约东扩
1991年12月,北约在罗马首脑会议上决定与部分中东欧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1991年12月,北约首创成立了由北约国家、前华约国家、独联体及波罗的海三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自1992年起,波兰等东欧国家相继提出加入北约的请求。同年,北约批准了一项原则,允许它的军队离开成员国领土到其他地方参与维和行动。当年年底,北约便决定以军事力量介入南斯拉夫危机。
1994年1月,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通过了与中东欧国家以及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计划,12月开始向波黑派出维和部队。
1996年9月,北约公布了《东扩计划研究报告》。
1997年5月,取代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旨在加强北约同欧洲和欧亚大陆的非北约成员之间的安全关系的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理事会正式成立。
1997年7月,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首批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
1999年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为北约新成员国。4月23日~25日,北约19个成员国同“和平伙伴关系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华盛顿举行首脑会议,庆祝北约成立50周年。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因抗议北约轰炸南联盟拒绝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科索沃局势,通过和发表了《关于科索沃的声明》《华盛顿宣言》《北约战略概念》等文件。
2002年11月21日,北约布拉格首脑会议达成了第二波的东扩决定,决定接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7个国家加入北约。这是北约自1949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2004年3月,上述7国正式递交各自国家加入北约的法律文本,从而成为北约的新成员,使北约成员国从21世纪初的19个扩大到26个。此轮东扩是北约的第二次东扩。
2009年4月,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正式加入北约,从而使该组织成员国总数升至28个,这也是北约的第三轮东扩。在此轮东扩前,北约就已将乌克兰列为“北约候选国”。而2008年爆发的格鲁吉亚南奥塞梯事件和乌克兰政治内乱,使得乌克兰“入约”计划暂时搁浅。
2021年12月17日,克里姆林宫公布对北约和美国的安全协定草案中划出“红线”:双方的军力部署回归到1997年5月27日的状态(双方在这天签署了俄与北约关系基本文件)。北约保证停止扩充,不在乌克兰、东欧、外高加索和中亚从事任何军事活动。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几天后的一档节目中以更加直接的方式重申了莫斯科对北约东扩的立场:对于俄罗斯来说,北约东扩至乌克兰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完全不可接受。
2022年2月21日,普京在全国视频讲话中强调,北约不停地试图说服俄罗斯,北约是一个纯粹的防御性联盟,但历史上的五次东扩已经使北约的军事设施部署在紧邻俄罗斯边境的地区。美国人利用乌克兰推行反俄政策。乌克兰加入北约是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此前,普京曾在年度记者会上表示,北约东扩不可接受 。2月24日,普京针对乌克兰局势发表紧急电视直播讲话时表示,他已决定在顿巴斯地区进行特别军事行动。普京表示,俄罗斯没有“侵略”乌克兰的计划,俄方致力于缓解乌克兰局势。鉴于北约的不断东扩,俄罗斯的安全环境不断恶化,俄罗斯不得已做出这个决定。
2022年5月12日上午当地时间10时许,芬兰总统绍利·尼尼斯托和总理桑娜·马林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宣布支持芬兰申请加入北约。
北约东扩不仅挤压了俄罗斯,而且还恶化了中国的总体国际环境。北约东扩自身力量大大增强,将来力量有可能扩展到中国边境,与日美防卫体系连成一片,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态势得以迅速推进与强化,对中国构成巨大的压力。北约东扩已经在事实上推进和强化了对华战略遏制圈。有的学者指出,如果俄方顶住北约向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扩展,而中国利用俄方最需支持的时候而给予支持,其可能带来的结果是,不仅巩固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而且还可进一步改善我国在中、美、俄战略三角中的处境。还有的学者指出,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后,在意识形态上会更加西化,而为了表明自己的西方立场,它们可能在意识形态上有意突出自己的西方化,从而使这些国家在人权问题、西藏问题上与中国产生冲突。而在台湾问题上,如中国在北约东扩上明确表示支持俄罗斯,那么这些国家在加入北约后,可能进一步发展与台湾的关系。
俄罗斯
北约东扩
首先,它使东欧地缘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对俄罗斯安全利益构成很大威胁。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雅科文科说:北约东扩将触及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这迫使俄方不得不“极为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使俄罗斯西北部边界完全暴露在北约面前;在南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形成对俄罗斯黑海沿岸的军事、政治包围圈。最让莫斯科不安的是,由于波罗的海三国不是欧洲常规武器条约成员国,北约可在这些国家领土上任意部署军队,使欧洲出现了“灰色地区”。
北约东扩
再次,独联体的政治军事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俄罗斯在该地区的传统利益有被进一步削弱的危险。新一轮东扩不仅加强了北约的实力,也为美国向独联体扩张提供了有力条件。美国在中亚得手后,近年来又多以援助作诱饵拉拢其它独联体国家,以达到控制这一战略地区和限制俄罗斯的双重目的。独联体内有显著的离心倾向。
国际影响
北约成员国
但现实地看,北约东扩的国际影响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欧洲一体化进程将会加快,欧盟的力量将会增强,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同时,欧盟与美国的矛盾会越来越多,欧盟与美国的距离将会拉大,北约的性质和职能也会发生变化,至少要改变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传统形象和色彩,欧洲的命运将由欧洲人自己来主宰。这种趋势已经慢慢成为现实,如欧洲经济实力的增强、欧元的发行和启动、欧盟主要国家对中东局势的处理等等。第二,俄罗斯将重塑自我,改变对内、对外政策,寻找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出路。俄罗斯对北约东扩一直是在被动中寻求主动,在国内频繁更换领导人,调整对外政策,争取外部支持。在军事上,重新调整部署,组建新的军队,重新重视核力量的作用,放慢核裁军步伐等,以取得讨价还价的筹码。在经济上,利用传统的经济依存关系,实行开放政策,吸引外资,以取得经济的重新崛起。在政治上,赞成建立世界多极格局,并努力提高本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1998年2月访问意大利时曾说:“历史证明,建立世界霸权的企图任何时候都不会长久,建立多极世界的趋势今天已经形成。”第三,在一个特定的时期,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干预将会越来越明显。冷战以后,美国失去了昔日的对手,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北约东扩又将其军事势力范围大大扩大,以致其帝国霸权思维与日俱增。
总之,北约东扩是影响国际局势的一件大事,而且还在进行之中,有许多不定因素,因此,我们应密切关注实际局势的发展,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确定我们相应的策略。
面对美国和北约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俄罗斯积极寻找应对措施。
①巧妙处理与北约的关系
北约东扩
首先,国家利益决定了俄对北约东扩的抵制只能是象征性的。俄前总理普里马科夫曾说:“在北约扩展问题上,有两条’红线’是不能越过的……横线是波罗的海国家和其他原苏联各共和国加入北约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联系到普京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一系列表态,人们不能不认为,普京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抵制仅具有象征意义,只能停留在口头,不会使用强硬措施,只是向国内民众一个政治交待而已。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普京对北约东扩象征性抵制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此时的北约已经不同于彼时的北约。二是普京对俄的综合国力有着理智的判断,“安心于俄在当今所处的地位,不再抱有超级大国幻想”。目前,俄罗斯首要的国家利益是经济利益。实现经济利益一方面离不开西方的“众多源泉”;另一方面俄必须花长时间集中精力解决国内经济的诸多老大难问题,抵制北约东扩无疑会牺牲俄的经济利益。
北约东扩
9・11事件后,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恐怖主义成了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普京聪明地抓住了这一机会,主动、积极地改善和发展同美国和同北约其他国家的关系。政治上,他表示坚决支持美国和英国联手进行的反恐战争;在军事、技术上,他向美国提供情报,并允许美国使用中亚前苏联共和国的基地。对普京的上述表现,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深受感动,为了“感谢”和“奖励”俄罗斯,他们多次发表讲话,表示要采取措施,加强和密切北约同俄罗斯之间的合作。2001年10月,普京访问布鲁塞尔并同北约秘书长罗伯逊会谈时,双方达成共识,建立一个工作机构,把俄罗斯和北约的关系推向新水平。2001年11月16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建议成立新的机构———北大西洋-俄罗斯理事会,用“20国”机制代替过去的“19加1”。“20国”机制建立后,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出现重大变化,双方的合作领域和水平都较过去有很大提高。但是令俄罗斯不解的是,北约东扩的进程并未停止。
俄罗斯为何要拉北约的手?评论家认为,北约和俄罗斯合作的加强是各有所需,共存多赢。俄罗斯向北约靠拢,可以与北约分享对欧洲和世界安全事务的领导权,并获得更多的经济、技术援助,争取欧美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能减免俄罗斯的庞大债务;北约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可以拉住俄罗斯共同打击恐怖主义,软化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的态度,同时对俄罗斯的市场也寄予厚望。由此看来,俄罗斯向北约作出的让步,到底是卧薪尝胆还是战略转移,恐怕东西方都不能轻易作结论。
②加快国内发展步伐,加强自身实力
北约东扩
”再次,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政府追求的最高目标。保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是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百姓得不到实惠,则改革与发展不成功。普京特别强调和致力于以让广大百姓从改革中得到实惠,使人民生活水平切实提高并消除社会分配的严重不公。由于国内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在苏联解体以来的12年中,俄罗斯经济1992—1998年连续7年剧烈下降,走向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的快速恢复和回升阶段;近5年来,俄政府通过多次提高工资、退休金以及对贫困线以下居民的补助等使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2003年居民实际收入增长达到GDP增长率的2倍。
③强调核武器的作用,增强军事威慑力量
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指出,由于北约东扩俄有可能重新修改军事学说,这有两层涵义。首先是强调核武器的作用。2000年《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提出核武器是“保护军事安全的最可靠工具”,在俄罗斯及其盟友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和遭到侵略时,它可“有限或全面地使用核武器”。2004年初,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表示,由于装备水平不高,俄军常规力量根本无法与北约抗衡,所以,核武器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是俄有效的战略威慑力量。其次是不排除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2004年4月7日,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在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北约“匆忙”东扩表示担忧,并警告说,如果美国先发制人的战略原则真的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通行规则,俄罗斯将别无选择地适应现实,采取行动确保自己的国家利益。“一旦北约在波罗的海国家部署军事基础设施对俄构成威胁,俄罗斯将采取对应措施。”
④发展新式武器,加速武装力量现代化建设
2001年美国单方面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后,俄罗斯就积极寻求突破美导弹防御系统的武器。2004年3月30日,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俄国防部高级官员的话说,俄已成功地研制出一种“革命性”的武器,能轻松突破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这一新式武器在俄罗斯2月举行的军事演习中进行了测试,结果令人相当满意。如果部署这种新式武器,那么美国精心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将变得毫无作用。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这种武器的造价并不昂贵。据军事专家推测,这是一种新型“机动弹道导弹”或“极超音速巡航导弹”,可直接从飞机上发射,能够在外层空间和地球大气层之间飞行。
耐人寻味的是,这位官员透露新式武器信息的同一天,7个新成员正式加入北约。俄罗斯此时宣布研制成功新式武器,一方面是向世界表明,俄罗斯仍是世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另一方面,新武器的消息或许会让他们的心里不会出现太大的失衡。
⑤强化与独联体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巩固俄在独联体的影响和地位
北约新一轮东扩不仅增强了实力,也为美国向独联体国家进一步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美国不断以援助作诱饵拉拢其他独联体国家,一些国家纷纷向美国示好。乌兹别克斯坦答应美机动部队可临时在其国家驻守;乌克兰最近宣布,必要时它允许北约军队进入领土;白俄罗斯外长也表示,将重新审视与美国的关系。因此,安抚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及其它独联体国家、稳定周边局势、营造和平环境成为俄罗斯日益迫切的战略任务。俄罗斯竭力促进独联体国家间的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框架内加强独联体的安全防务,并利用独联体国家面临的各种切身问题,加强和巩固俄罗斯在独联体的影响和地位。
⑥加强与欧盟的关系,作为消弭北约威胁的战略支点
由于欧美在国际秩序、地缘政治和经贸利益以及欧盟独立防务等方面存在分歧和矛盾,俄罗斯会充分利用欧盟争取同其实力相称的国际地位的诉求及它与美国的分歧,加强与欧盟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与协调。牵制美单边称霸的企图和北约的压力。
在北约东扩的问题上,欧盟内部心情各异,对于北约今后的定位,欧盟更是处境两难。首先,法德等国对今天的欧美关系发展并不乐观。通过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法德等传统欧洲大国越发意识到,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是以美国在大西洋联盟中占据主导地位为条件的。美国永远都不希望西欧与其平起平坐,更不希望欧洲自主。法国一位高官直言“伊拉克战争并未在美法之间制造分歧,只不过是揭露了掩盖多年、在苏联解体后日渐加深的美法分歧”。在美欧角力的过程中,俄罗斯是关键因素。因地缘与经济方面的纽带关联,再加上历史和文化的亲近,欧俄关系的发展后劲显然胜于美俄关系。其次,北约中的欧洲盟国也急于与俄罗斯建立一种新的安全机制,减少军事威胁的压力。俄强大的战略核武库始终是欧洲盟国的安全忧患。西欧国家比美国更积极主张与俄罗斯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对于北约东扩,如果俄罗斯的反对情绪得不到安抚,造成俄与北约关系紧张,受害的首当其冲是北约中的欧洲国家。英国首相布莱尔暗示在新的合作机制中可以给俄一定的否决权,反映了欧洲盟国以更大让步换取俄融入西方的意愿。
此外,俄罗斯将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同中国、印度等东方大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积极开展与东盟对话,来牵制北约的行动,消弭来自北约东扩和美国的压力。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