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发式教学 编辑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当前,一些国家教学法改革中的许多创造和见解,都是同启发式教学的要求相关联的。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
2.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
3.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
4.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在欧洲,稍后于孔子的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其又称“苏格拉底法”、“产婆术”,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找“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二者的异同:相同点,1、教育目的相同:同时启发学生思维。反对灌输知识,直接把既定的答案告诉学生,都希望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思考,自己推理出答案。2、教育方式相同:都采用了互动式交谈。不论是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还是孔子的启发式,都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系列对话,教师在对话中去启发学生,交谈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启示。3、教育内容相同:都集中于伦理内容。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注重道德的人,他们探讨的问题往往是没有终极答案,又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哲学类问题和道德类问题。不同点:1、启发方式不同:苏格拉底只是单纯的提问,用一系列的问题使对方无言以对,从而推导出结论。孔子更加强调学生本人对知识的思考,不会穷追不舍的提问,只是点到为止,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通过学生的学与思,得出结论。2、教育顺序不同:苏格拉底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孔子强调从一般到特殊。3、教学目的不同:苏格拉底强调探索新知,孔子强调温故知新。
17世纪,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指责当时流行的注入式教学是迫使学生“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脑筋去使自己变聪明”,“结果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知识”。因此,他主张“凡是没有被悟性彻底领会的事项,都不可用熟记的方法去学习”。18世纪,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反对注入式,强调教学必须“集中地提高智力,而不仅是泛泛地增加概念”。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倡导启发儿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称为启发教学法。 他认为人们总是用意识中已经存在的旧 “观念"去融化、吸收新“观念”,这种心理现象称为统觉过程,而这种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它们相应的兴趣。他依据他的“观念”及其统觉的心理学和“多方面兴趣”的学说,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这种理论,是近代教育史上,首先明确地把教学的过程分为有计划的程序,即“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 4个阶段或步骤。这种理论,其意图在于循着一定的教学过程,来启发学生的思想,增进系统的知识,培养推理的能力。它反对学生单纯记忆一些零碎的知识,成为盛书的容器。后来赫尔巴特学派的T.齐勒尔分“明了”为“分析”和“综合”两个阶段。W.赖恩定为“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和“应用”五个教学形式阶段。通称“五段教学法”。但是赫尔巴特学派把这种教学阶段当作任何年级和课程制订教案的固定模式,这就产生了教学上的形式主义,不可能充分发挥启发的作用。这种方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很难养成主动的学习的精神。
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了过去的教学理论遗产,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起来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