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点 编辑
曾点(生卒年不详),字皙,又称曾晳、曾晰、曾蒧,中国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宗圣”曾参之父,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颇叹赏。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曾晳被封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莱芜侯”;明世宗时尊称为“先贤曾子”。
曾点
东汉明帝永平五年(72)受到祭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为“莱芜侯”;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以“莱芜侯”从祀孔子。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进为公爵。
教育后代
曾点夫妇对后代教育之严堪称第一。据《孔子家语》载,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曾参。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曾参说:“参罪大矣!”据《孟子·尽心章》载:“曾晳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以上史实被当地人总结、后形成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之说。
曾点夫妇教子有方,成效显著。
对话孔子
孔子问:“曾点,你怎么样呢?”
(点)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晳的想法的。”
孔子和其他三位同学讨论的时候,曾点在旁边悠闲地鼓瑟。孔子听了子路他们三人的报告以后,转过头来问正在鼓瑟的曾点说,曾点,你怎么样呢。说说看。曾点听到老师在问他,瑟音渐稀,接着,弹瑟的手指在弦上一拢,瑟弦发出铿然的响声,然后曾点离开了弹瑟的位置,站起来对孔子说,老师你问我啊。我和他们三个人刚才所讲的不同,我的思想和他们是两样的。这里有一个问题,从这一段描写,我们看到曾点的恬淡、宁静。大家在讨论问题,而他在搞他的音乐,应该是没有听到子路他们的讨论。可是孔子问到他的时候,他又说自己的想法、做法和子路他们三个人不同。可见刚才别人的话他都听到了,这是很高的修养。
这里就是曾点高雅清华的风度,孔子听了他的话,态度也不同,他说这有什么关系,并不会矛盾、冲突的,只不过是关起门来,表达个人自己的思想而已,你尽管说好了。于是曾点说,我只是想,当春天来了,冬衣一换,穿上舒适的衣服,农忙也过去了,和成人五六人,十几岁的少年六七人,到沂水里去游泳,然后唱唱歌,跳跳舞,大家悠哉游哉高兴的玩,尽兴之后,快快活活唱着歌回家去。这个境界看起来多渺小。虽然渺小,可是孔子听了以后,大声的感叹说,我就希望和你一样。
孔子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孔子就这么孩子气!所以说这段书很难懂。我们经历这几年的离乱人生——国家、社会、天下事,经过那么大的变乱——才了解国家社会安定了,天下太平了,才有个人真正的精神享受。不安定的社会、不安定的国家,实在是做不到的。时代的剧变一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遍地皆是。所以古人说“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而曾点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那个理想。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真正享受了生命,正如清人的诗“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我们年轻时候,家里有书房读书的生活,的确经历过这种境界,觉得一天的日子太长了,哪里像现在,每分钟都觉得紧张。如果我们有一天退休,能悠闲地回家种种菜,看看有多舒服。
这里孔子问这四个学生的话,其中孔子与曾点的一段话,可以说进入了最高潮,师生之间,说出了完美人生的憧憬。政治的目的,不过在求富强康乐,所以这一段可以说是大同世界中,安详、自得的生活素描。
曾点在谈论志向时,将他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据《论语·先进篇》载,他和子路(仲由,字子路)、冉有(冉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坐侍于孔子旁谈论各自的志趣,当孔子问曾点时,正在弹瑟且近尾声的曾点铿的一声将瑟放下,站起来答道:“异乎二三子者之撰。”孔子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点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叹曰:“吾与点也。”对曾点的想法大加赞赏。等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点向孔子请教这三个人志向的长短时,孔子指出了子路的不谦、冉有的不实、公西华的过谦。
死后葬礼
曾点死后,以孝著称的曾参为其举行了简单的丧礼,被历代奉为厚养薄葬的典范。汉代三符在《论侈丧》中说:“南城之家,曾子非不孝。"南城之家"即指在鲁国南武城的曾点墓。
其一:
历史记载曾子和父亲曾点是鲁国南武城人,只有证明南武城在哪,才能有力证明曾氏父子的出生地。而根据《左传》等史料记载及现藏于平邑县博物馆的南武城故城出土的巨型青铜弩机和大批青铜剑、戈、箭簇等兵器,说明此武城就是春秋鲁襄公十九年筑的武城。南武城故城遗址在1979年8月被平邑县革命委员会定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参( 子舆)
▪澹台灭明( 子羽)
▪宓不齐( 子贱)
▪原宪( 子思)
▪公冶长( 子长)
▪南宫括( 子容)
▪公皙哀( 季次)
▪曾蒧( 皙)
▪颜无繇( 路)
▪商瞿( 子木)
▪高柴( 子羔)
▪漆雕开( 子开)
▪公伯缭( 子周)
▪司马耕( 子牛)
▪樊须( 子迟)
▪有若( 子有)
▪公西赤( 子华)
▪巫马施( 子旗)
▪梁鳣( 叔鱼)
▪冉孺( 子鲁)
▪曹恤( 子循)
▪伯虔( 子析)
▪冉季( 子产)
▪公祖句兹( 子之)
▪秦祖( 子南)
▪漆雕哆( 子敛)
▪颜高( 子骄)
▪漆雕徒父( 子文)
▪壤驷赤( 子徒)
▪商泽( 子秀)
▪石作蜀( 子明)
▪任不齐( 选)
▪公良孺( 子正)
▪后处( 子里)
▪秦冉( 开)
▪公夏首( 乘)
▪奚容箴( 子皙)
▪公肩定( 子中)
▪颜祖( 襄)
▪鄡单( 子家)
▪句井疆( 子疆)
▪罕父黑( 子索)
▪秦商( 子丕)
▪申党( 周)
▪颜之仆( 叔)
▪荣旗( 子祈)
▪县成( 子祺)
▪左人郢( 行)
▪燕伋( 思)
▪郑邦( 子徒)
▪秦非( 子之)
▪施之常( 子恒)
▪颜哙( 子声)
▪步叔乘( 子车)
▪原亢籍( 籍)
▪乐欬( 子声)
▪廉絜( 庸)
▪叔仲会( 子期)
▪颜何( 冉)
▪狄黑( 皙)
▪邦巽( 子敛)
▪孔忠( 子蔑)
▪公西舆如( 子上)
·颜回(子渊)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