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编辑

电子科技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电子科技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1964年6月,建立电子机械系七系。1972年11月,改称无线电机械工程系四系。2001年,原电子机械系的基础上成立机械电子工程学院。2011年6月,成立能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年1月,成立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下设3个教学系,开设5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工程博士授权领域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个;有教职工150余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外文名: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创办时间:1964年

办学性质:二级学院

主管部门:电子科技大学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骆德渊、院长:刘宇

本科专业:5个

硕士点:一级学科2个工程领域1个

博士点:一级学科1个工程领域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院系设置:3个教学系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办学历史

编辑

1964年6月,建立电子机械系七系,下设无线电设备结构与工艺、电真空机械设备专业。

1970年,电子机械系由学校实习工厂托管。

1972年11月,改称无线电机械工程系四系,恢复无线电专用机械设备设计和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与工艺专业。

1971年-1976年,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2年,恢复无线电专用机械设备设计和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与工艺专业。

1977年,设置自动控制专业。

1979年,招收电子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下设7个研究方向。

1984年,设置电子专用机械设备专业,并更名为电子精密机械专业,原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与工艺调整为电子设备结构设计。

1985年,新增工业与民用建筑专科专业。

1986年,自动控制专业调整到自动化系(十四系)。

1988年,增设电气技术专科专业,该专业与1992年转为本科专业。

1992年,经国家教委审批,电气技术专科专业转为本科专业。

1992年,设置机电一体化工程和机械制造工艺两个专科专业。

1994年,电子精密机械和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两个专业合并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2000年,机械电子工程被评为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增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精密仪器及机械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学院活动

2001年,原电子机械系的基础上成立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系、电力电子系、工业工程系。

2002年,成立工程训练基地。

2003年,获准机械电子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5年,“机械设计及理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新增机械设计及理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2008年,机械工程被评为四川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设电力系统广域测量与控制重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为学院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平台。

2009年,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1年,机械工程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联合申请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从而建成精密仪器及机械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获准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月,成立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智能电网系、能源材料系,设立硕士学位点7个(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3个博士学位点(控制科学与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二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开始招生。

2012年,一级学科电气工程开始招收研究生。

2013年,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首批招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获批“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增加1个博士学位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减少1个博士学位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二级学科)。

2014年,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8年1月,根据学校“双一流”建设要求,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整合校内学科力量,成立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办学条件

编辑

院系专业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工业工程系3个教学系,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工业工程、机器人工程5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50余人,有一年以上海外学术经历的专任教师达80%。

双聘院士:吴伟仁(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立平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防科技领域青年拔尖人才:罗天勇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黄琦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黄洪钟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汪忠来、黄琦、黄洪钟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朱顺鹏、周晓明、韩杨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黄洪钟

教学建设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个,四川省特色专业2个,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与控制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业工程

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四川省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精品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四川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四川省级精品课程

现代工程设计制图、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及辅助设计、工程控制基础

、微机电系统、工程经济、制造工程训练、CAD/CAE/CAM技术、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教学成果获奖

时间

成果名称

等级

1993

锐意改革,创新机电一体化实验建设

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

改革创新系统建设机械电子工程新专业

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

200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复合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

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

面向21世纪的《现代工程设计制图》课程建设

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

探索与实践工程训练的新模式,促进大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4

构建以机器人研创活动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7

融合科研与产业优势,强化双创实践,构建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精英人才培养体系

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学科建设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工程博士授权领域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

工程博士授权领域:机械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电气工程

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机械工程

学术研究

编辑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研究所、智能感知与控制研究所、智能设计与仿真研究所、可靠性与设备健康管理研究所以及智慧电力与能源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建有四川智能服务机器人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智能服务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安全生产智能服务机器人工程实验室、四川省电力系统广域测量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校级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机器人特色研究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近五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川省科技计划等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0余项,各类科研经费约1.5亿元。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6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0项。

合作交流

编辑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罗格斯大学、马里兰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德克萨斯大学、田纳西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德国亚森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应用科技大学、法国巴黎中央理工-高等电力学院、南特中央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与美国Intel、德国西门子、日本SMC、法国达索、国家电网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和技术中心,与中电集团、中航工业等多家研究院所和骨干企业开展了产学研项目合作。

文化传统

编辑

文化活动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研究生会、红心公益协会、新声网络文化工作室等学生组织,赴邓小平故居举行“立人行”红色教育活动,开展校园舞蹈大赛、亲子运动会、“机电菁英”表彰等精品校园文化活动64场。

现任领导

编辑

职务

名单

党委书记

骆德渊

院长

刘宇

党委副书记

孙东

副院长

彭倍、王科盛、张真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