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编辑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简称“上海应物所”,是国立综合性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以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高效能源存储与转换等先进能源科学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兼顾核技术在环境、健康、材料领域的若干前沿应用研究,致力于熔盐堆、钍铀燃料循环、核能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所筹建于1958年10月,1959年8月正式成立,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2003年6月经国家批准改为现名。
截至2020年底,研究所拥有上海嘉定园区(约400亩)和甘肃武威园区(约1000亩)。共有在职职工703人。其中科技人员453人、科技支撑人员175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9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92人。在站博士后8人;建有“中国科学院微观界面物理与探测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低温超导高频腔技术重点实验室”;设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无机化学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光学、核技术及应用、核能科学与工程、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生物物理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光学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14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共有在学研究生487人。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外文名:Shanghai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简称:应用物理所
成立时间:1959年8月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属性:基础研究基地研究所单位(1999)
博士后流动站:2个
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
硕士点:14个(二级学科,专业学位4个)
现任所长:戴志敏
专职院士数:4人
研究所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嘉罗公路2019号
教育职能归口: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1959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正式批准筹建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能研究所,对外名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理化研究所”,属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领导,定址为上海市嘉定县东门外新木桥。
1959年9月,经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第二机械工业部共同研究批准,同意建立上海理化研究所。
1960年10月,经国家计委、国家建委批准,同意上海理化研究所列入国家限额以上施工单位。
1961年初,上海市委和市政府方向任务:以低能核物理和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应用研究为主,并相应地开展原子能化学、加速器、核探测器和核仪器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1963年2月,上海理化所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由中科院和二机部双重领导,以二机部为主。所名定为华东230所,对外名称为“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
1973年4月,将原子核所划归上海市领导,同时将上海市物理研究所和原子核所合并,定名为“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1984年9月,成立了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第一个技术开发企业——中国科学院上海核技术开发公司。
1992年,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明确了发展方向,即:以核技术应用为主,加快步伐投入国民经济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开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并争取有所突破。
1998年10月,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主要学科方向确立为:同步辐射光源、束线技术及相关应用研究,极端条件下的核物理和同步辐射核物理,核技术及交叉学科,同位素和辐射化学。
1999年1月,经中科院基础局组织的定位试点评审,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被中国科学院认定为第二批科研基地型研究所试点单位之一(基础研究基地型研究所)。
2003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核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学科方向从传统的核技术科学研究为主,转向以第三代同步光源、新型自由电子激光和先进离子束装置的研制及其相关的学科研究为主要学科方向。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人员编制
根据2023年4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717人。其中科技人员461人、科技支撑人员194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4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18人。在站博士后25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5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973首席科学家6人 。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沈文庆 、马余刚 、樊春海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堂
973首席科学家:沈文庆、胡钧、徐洪杰、赵振堂、樊春海、马余刚
姓名 | 院士级别 |
---|---|
杨福家 |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资料来源: |
姓名 | 人选时间 |
---|---|
胡钧 | 1997年 |
马余刚 | 2001年 |
樊春海 | 2007年 |
方海平 | 2008年 |
邰仁忠 | 2012年 |
资料来源: |
姓名 | 入选时间 | 姓名 | 入选时间 |
---|---|---|---|
吴国忠 | 2000 | 怀平 | 2008 |
方海平 | 2001 | 周兴泰 | 2008 |
李勇平 | 2003 | 2009 | |
樊春海 | 2004 | 2012 | |
邰仁忠 | 2004 | 高嶷 | 2012 |
沈玉梅 | 2005 | 吕军鸿 | 2013 |
漆玉金 | 2005 | 左小磊 | 2013 |
冷用斌 | 2005 | 曾广礼 | 2013 |
刘建飞 | 2005 | 徐骏 | 2014 |
徐望 | 2005 | 司锐 | 2014 |
李景烨 | 2007 | 2015 | |
王东 | 2007 | 2015 | |
夏晓彬 | 2008 | ||
资料来源: |
科研部门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内部
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光源国家科学中心(筹)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心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核辐射与核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观界面物理与探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大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低温超导高频腔技术重点实验室
合作交流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与英国、瑞士、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巴西等国家的60多个同步辐射及核科学研究机构建立了所级合作关系,研究所于2001年作为STAR的正式成员单位,加入了美国RHIC的合作组。
1997年,研究所加入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计划,2000年加入中日据点大学合作计划,2001年加入RHIC-STAR国际合作组,2007年加入探索中微子质量起源的重要国际项目——CUORE。
1986年,研究所首次举办了“国际原子能机构亚太地区辐射应用学术研讨会”,1994年举办了第四届国际核子微探针学术会议,2006年举办了第十九届极端相对论性核-核碰撞国际会议等。
设施资源
研究设施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仪器设备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构建了多个科研研究平台,通过中科院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将100余台通用仪器设备实现了公用共享,主要仪器设备如下表所示:
移动式低温液氦制冷机 | 真空除气退火炉 | 超声波清洗机 | 纳米显微镜 |
多功能纳米显微镜系统 | 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 |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 | FPLC系统 |
原子力显微镜(A) | Varian E-112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 | 扫描探针显微镜 | 基因芯片分析仪 |
原子力显微镜(B) | 电化学检测仪(16通道) | 荧光显微镜系统 | 流式细胞仪 |
阵列传感检测系统 | 石英晶体微天平 | 荧光分光光度计 | 原子力显微镜 |
扫描电镜 | PCR扩增仪 | 超速离心机 | 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 |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 ICP刻蚀机 | NETCH同步热分析仪 | NETCH热膨胀仪 |
活细胞工作站 | 电子束蒸镀机 | 硬度计 | RKP450 GE摆锤冲击试验机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电子束纳米加工装置 | 50KN 高温蠕变试验机 | HFP 100KN 高频疲劳试验机 |
倒置显微镜 | 100KN万能电子试验机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石英晶体微天平 |
太赫兹时域光谱装置 | 微悬臂梁 | 扫描探针显微镜 |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 |
荧光光谱仪 | 荧光显微镜 | 流式细胞仪 | 共聚焦显微镜 |
紫外-可见光谱仪 | 酶标仪 | 荧光定量PCR | 高速离心机 |
资料来源: |
馆藏资源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馆藏期刊368种,中文期刊72种,外文期刊42种,可访问的电子资源包括:JCR(期刊影响因子)、INSPEC、CCC近期目次、Biosis Preview 数据库、EV(原Ei数据库)、CSA-剑桥科学文摘等,全文类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万方全文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文摘类型数据库:JCR、Web of Knowledge、CA、CSA--剑桥科学文摘等。
科研成果
获奖概况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建所以来获国家级或院(部)级奖的成果14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合作参加),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其中2项合作参加);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其中1项合作参加),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合作参加),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其中1项合作)。
奖项及获奖年度 | 获奖名称 |
---|---|
化学行业协会一等奖(2007年) | 基于DNA分子设计与调控的生物传感检测方法及应用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8年) | 纳米金生物复合探针的制备方法研究及其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9年) | 几种荧光量子点的制备、修饰及生物检测方法研究 |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1年) | 上海光源团队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3年) | 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1年) | 重离子核反应的集体效应、奇异核产生及其性质研究 |
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 | 超灵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计 |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4年) | DNA和DNA-蛋白质复合物结构的扫描探针显微学研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5年) | 研制1.2米固定能量回旋加速器并改造为30MeV(P)等时性可变能量回旋加速器工程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9年) | 新核素Pt-202的合成与鉴别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1年) | 重离子核反应的集体效应、奇异核产生及其性质研究 |
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77年) | 核电站燃料元件组件试验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放射性药物和标记化合物的研制 |
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 | 重离子碰撞中的反物质探测与夸克物质的强子谱学与集体性质研究 |
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 | 生物分子界面作用过程的机制、调控及生物分析应用研究 |
备注:资料来源: ,获奖概况具体内容参见: |
专利及其他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1985年以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共申请专利169个,其中发明专利132个、实用新型专利37个;获得授权的专利共81个,其中发明专利44个、实用新型专利37个;共转化4个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个、实用新型专利2个,转让经费共150万元,预计产业规模共约1000万元以上。参与制订国家标准2个、行业标准2个。
项目承担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研究和发展相关核能科学与技术,打造TMSR全产业链。上海应物所还承担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二期)、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工程、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示范装置研制项目,以及973项目、科技重大研究专项、基金委重大项目等国家重要科研任务。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来源 |
---|---|---|
ANSTO-SINAP联合材料研究 | 余笑寒 |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中澳合作) |
FAIR能区高压缩重子物质非对称性研究 | 徐骏 | 973项目 |
多种显微图像融合、亚细胞结构的识别和定位研究 | 黄庆 | 973项目 |
无序合金结构和性能表征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 邰仁忠 | 973项目 |
前列腺癌纳米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评价 | 晁洁 | 973项目 |
基于高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探针的新一代多色超分辨显微镜研制 | 樊春海 |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 |
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研究重味产生以及寻找奇特粒子态和反物质原子核 | 马余刚 |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
纳米界面生物分子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及其在前列腺癌早期检测中的应用 | 樊春海 | 973项目 |
基于多元、协同界面的前列腺癌标志物的纳米生物检测方法研究 | 樊春海 | 973项目 |
硅纳米结构的性能调控及相关应用的理论研究 | 方海平 | 973项目 |
新概念、高效率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FEL)物理与关键技术研究 | 赵振堂 | 973项目首席单位 |
超高次谐波X射线FEL(EEHG)的关键技术与原理性实验研究 | 王东 | 973课题 |
级联高增益FEL的关键技术与原理性实验研究 | 赵振堂 | 973课题 |
基于细聚焦同步辐射光束线站的微小晶体结构测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 何建华 | 973课题 |
高性能芳纶纤维结构与性能相关性及多重结构表征方法的研究 | 王劼 | 973课题 |
资料来源: |
学术期刊
《核技术》
核技术
《核科学技术(英文版)》
《核科学技术(英文版)》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核学会共同主办、上海市核学会协办,旨在通过介绍国内外最新核科技成果,反映当前中国核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向和学术水平,主要方向为同步辐射技术及应用、低能加速器技术、射线技术及应用、核化学、放射化学、放射性药物和核医学、核电子学与仪器、核物理与交叉学科研究、核能科学与工程等。期刊被文摘杂志、化学文摘(网络版)、科学引文索引、(物理学、电技术、计算机)及控制信息数据库、食品科技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维普MARC数据、维普DC数据等收录,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馆藏。
《辐射研究和辐射工艺学报》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学科建设
学科概况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1989年,研究所设立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设立核科学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所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4个(其中专业学位4个)并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核科学技术
培养层次 | 门类 |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专业) |
---|---|---|---|
博士 | 理学 | 物理学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光学 | |||
无机化学 | |||
工学 | 核科学与技术 | 核技术及应用 | |
核能科学与工程 | |||
硕士 | 理学 | 物理学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光学 | |||
化学 | 无机化学 |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
生物物理学 | |||
工学 | 核科学与技术 | 核技术及应用 | |
核能科学与工程 |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
光学工程 |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 专业学位领域名称 | ||
工程硕士 | 光学工程 | ||
电子与通信工程 | |||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 |||
生物工程 | |||
资料来源: |
学科方向
200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创新三期学科方向调整为四个:
1.先进光源和束线的科学与技术研究;2.
基于N&NBIU(核技术与纳米、生物、信息和成像、超快技术)汇聚技术的交叉科学研究;3.
核物理实验和理论研究;4.
核技术科学的应用研究。
教学建设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于1964年招收物理专业研究生2人,“文革”停止招收研究生。1978年,重新恢复招收研究生,首批招收人数为4人,均为物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历年来共培养硕士毕业生265人,博士毕业生230人;2008年,有在读研究生345人,其中硕士生189人、博士生156人。200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招收物理专业留学生3人。 截至2014年底,研究所共有在学研究生402人,其中硕士生195人、博士生207人)。
截至2008年7月底,研究所共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47名,其中2名为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培养。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共申请到国家、中科院和上海市各类博士后科研工作资助21项,4人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后”和“上海市优秀博士后”称号。
获奖人 | 论文 | 获奖名称 |
---|---|---|
赵杰 |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RHIC)实验中双轻子的产生》 | 2014至2015年度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奖 |
冯超 | 《高增益自由电子激光新运行机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 2014年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薛亮博 | 《反物质氦4原子核的实验观测及其产生机制研究》 | 2013年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裴昊 | 《基于DNA的功能化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其在生物诊断中的应用》 | 2013年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邓海啸 | 《基于谐波运行的中等能量束团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 | 2012年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 “希望杯”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
资料来源: |
形象标识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徽如右图所示:
所徽
线条和环形代表了加速器的两种基本工作模式。三个弧形线条寓意了应用物理所的三个层次的工作和三个学科领域。弧线暗示着物质的流动,事物的延续。向上突破的造型,犹如一种能量的迸发,冲破束缚,攀登科学的新高峰。又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了应用物理所人积极进取的向上精神。三条色彩从圆环中冲出、象征着创新、突破和进取。
整体外形好似英文字母“A”和“P”,突出了“应用”(Applied)、“物理”(Physics)所的学科特点——格物致用。
标识以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为主色,一方面体现了应用物理所红墙绿树的研究所(科技蓝)园区风光,另一方面寓意着应用物理所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向。
研究所精神
奋发自强,求实创新,文明团结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所长 | 戴志敏 |
党委书记、副所长 | 李晴暖 |
副所长 | 贺战军、蔡翔舟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王茂华 |
资料来源: |
历任领导
届 数 | 职 务 | 姓 名 | 任职时间 | 备 注 |
---|---|---|---|---|
| 党支部书记 支部副书记 | 苏 平 王善述 | 1959.8 1959.8 | 筹备处党支部 |
党总支书记 | 苏 平 | 1960.8 |
| |
第一届 |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 苏 平 王其元 | 1961.1 1961.1 |
|
第二届 |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 苏 平 王其元 | 1963.10 1963.10 |
|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 陈子云 宋冰生 | 1970.11 1970.11 | 文革期间 | |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 | 韩志青 万 钧 潘明兴 郝洪贵 钟金根 石双惠 | 1973.7 1973.7 1973.7 1973.7-1975.5 1973.7 1975.5 | ||
第三届 |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 | 韩志青 金厚初 姜永昌 | 1978.6 1978.6 1978.6 |
|
第四届 |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 | 程国藩 魏 瑚 马 群 | 1981.4 1981.4 1981.4 |
|
第五届 |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 马 群 晏秀英 | 1984.6 1984.6 |
|
第六届 |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 巴延年 晏秀英 | 1986.12 1986.12 |
|
第七届 |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 | 晏秀英 韩子键 朱志远 | 1993.1-1996.11 1993.1-1995.5 1995.5-1996.11 |
|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 沈文庆 陆晓峰 | 1996.11 1996.11 | ||
第八届 |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 沈文庆 陆晓峰 | 1997.10 1997.10 |
|
第九届 | 党委书记 | 陆晓峰 | 2002.1 | 未设副书记 |
第十届 | 党委书记 | 陆晓峰 | 2006.3-2008.9 | 未设副书记 |
党委副书记 | 李 燕 | 2008.9 | 副书记主持工作 | |
第十一届 |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 赵振堂 赵明华 | 2009.6 2009.6 |
|
第十二届 |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 | 赵明华 李 燕 吉 峻 | 2015.9 2015.9-2019.9 2019.9 |
|
第十三届 | 党委书记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 | 赵明华 唐裕华 吉 峻 王茂华 | 2020.8-2021.7 2021.7-2023.9 2020.8-2023.2 2023.2 |
|
参考来源: |
任 数 | 职 务 | 姓 名 | 任职时间 | 备 注 |
---|---|---|---|---|
第一任 | 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 苏 平 卢鹤绂 郑昌时 | 1960.11 1959.6 1959.6-1960.9 1964.1 |
|
第二任 | 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 (空缺) 金厚初 黄 河 石双惠 | 1978.6 1978.6 1978.6 |
|
第三任 | 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 (空缺) 金厚初 黄 河 石双惠 张家骅 黄天生 程晓伍 | 1978.6 1978.6 1978.6 1980.8 1980.8 1980.8 |
|
第四任 | 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 张家骅 魏 瑚 马 群 | 1981.9 1981.4 1981.4 |
|
第五任 | 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 程晓伍 刘文学 陈福根 罗永泰 姚志铨 | 1984.5 1984.6 1984.6 1984.6 1985.9 |
|
第六任 | 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 杨福家 沙振元 姚志铨 蒋鲁冰 梁代骅 | 1987.8 1987.8 1987.8-1992.7 1989.3 1989.3-1992.7 |
|
第七任 | 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常务副所长 副所长 常务副所长 副所长 | 杨福家 沙振元 蒋鲁冰 曹珊珊 石双惠 诸顺林 徐洪杰 石双惠 | 1992.7 1992.7-1995.7 1992.7-1993.7 1992.7 1993.7-1995.5 1993.7-1996.11 1995.5 1995.5-1995.10 |
|
第八任 | 所长 常务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 杨福家 徐洪杰 沈文庆(兼) 曹珊珊 朱志远 侯仁錩 | 1996.11 1996.11 1996.11 1996.11 1996.11 1996.11 |
|
第九任 | 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 徐洪杰 朱志远 陆晓峰(兼) 赵振堂 沈文庆 查连芳 | 2001.5 2001.5 2001.5 2001.5 2001.5-2001.8 2002.3 |
|
第十任 | 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 徐洪杰 赵振堂 陆晓峰(兼) 李 燕 胡 钧 | 2005.6 2005.6 2005.6-2008.9 2005.6 2006.6 |
|
第十一任 | 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 赵振堂 李 燕 胡 钧 戴志敏 | 2009.6 2009.6 2009.6 2009.6 |
|
第十二任 | 所长 副所长(法人代表)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 赵振堂 戴志敏 戴志敏 马余刚 邰仁忠 | 2014.6-2018.10 2018.12 2014.6-2018.12 2014.6 2017.4-2018.10 |
|
第十三任 | 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 戴志敏 赵明华 唐裕华 贺战军 李晴暖 蔡翔舟 | 2019.9 2019.9-2021.7 2021.7-2023.9 2019.9 2019.9-2022.1 2022.10 | |
资料来源: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中国科大星
上一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