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建国 编辑
侯建国,1959年10月出生于福建平潭,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1976年10月侯建国参加工作。1978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1995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工作。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0年至2005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开始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2008年后担任校长。2015年至2016年担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16年至2017年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党委党校校长。2017年至2018年担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201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202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侯建国主要从事纳米材料与结构、单分子物理与化学、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在纳米结构和单分子高分辨表征与控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
中文名:侯建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平潭
出生日期:1959年10月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学历:研究生
学位:理学博士
籍贯:福建福清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1959年10月,出生于福建平潭,籍贯福建福清。
1976年-1978年,在福建省福清县轻工机械厂工作。
1978年-198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晶体专业学习。
1982年-198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攻读固体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基础物理中心固体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1989年-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1年-199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3年-1995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1995年-1995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教师。
1995年-1997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副主任。
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7年-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结构成分分析中心主任。
1999年-2000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主任。
2000年-2005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
200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5年-2008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
2008年-2015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2015年-2016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2016年-2017年,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党委党校校长(2016年11月兼)。
2017年-2018年,担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
2018年-202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正部长级) ,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兼),中国科学院党校校长(兼)。
202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2023年-,担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侯建国 院士第十九届、二十届中央委员, 中共二十大代表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3年 | 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评委 |
2004年 | 中国真空学会第六届、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 |
2006年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06年 | 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委 |
2007年 | 国际真空科学技术与应用联合会(IUVSTA)执委会委员 |
2007年 | 国际应用与纯粹化学联盟(IUPAC)化学与生物部名誉会员 |
2008年-2013年 |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
2009年-2013年 | 挪威Kavli奖纳米委员会成员 |
2017年 | 第十九届中央委员 |
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 |
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委员 | |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第十五届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 |
中国物理学会表面与界面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副主任 | |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第二届、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及纳米技术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
《Nano Letters》副主编 | |
2022年 |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副院长 |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侯建国的研究成果“化学键分辨的单分子成像”,“单分子自旋态的选键控制”,以及“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拉曼光谱”先后三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
学术成果
侯建国主要学术成就有:
1、对非晶半导体/金属膜中的晶化进行了分形研究。对各种条件下分形晶化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及计算机模拟研究,在大量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形晶化自组织生长模型,这些工作是该领域早期重要研究工作之一,为理解复杂的分形晶化现象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中国科学院1997年自然科学一等奖。
2、发展了一种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确定固体表面分子吸附取向的方法。他与合作者通过高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及其谱学方法并结合理论模拟,确定了C60单分子在Si表面的吸附取向。该项工作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权威杂志《物理学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杂志上。美国物理学会在其物理新闻图片网上发布了题为“Buckyball Orientation”(足球烯分子取向)的新闻介绍这项研究成果,并被科技部评为1999年中国十大基础研究进展新闻。
3、分子内部结构的直接观测:首次获得具有化学键分辨的单分子图象,并发现二维单分子阵列的新的取向畴结构。他与合作者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有效隔绝了衬底与C60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具有化学键分辨率的C60单分子扫描隧道显微镜图象。该工作发表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上,被《自然》杂志审稿人评价为“构思巧妙,实验严谨的研究工作”,并被两院院士评为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4、通过单分子选键化学实现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他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探针对PcCu进行“分子手术”,呈现出近藤(Kondo)效应。该工作发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在这一工作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对单个分子的原位选键化学操纵实现了对分子电子态和自旋态的调控,对于单分子操纵和分子尺度上量子态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项研究成果还被两院院士评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
学术论著
截至2016年7月,侯建国在Nature、Science、J. Am. Chem. Soc.、Phys. Rev. Lett.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 奖励名称 |
---|---|
1997年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2003年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2005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13年 | 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 |
人才培养
侯建国自1996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 2003年至2008年连续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称号。根据2019年8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网站显示,侯建国培养的博士生中,2人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奖,2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4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2014年 |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FRSC) |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 |
2010年 | 英国伯明翰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 英国伯明翰大学 |
2008年 | 陈嘉庚化学科学奖 |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 |
2007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何梁何利基金会 |
2005年 | “全国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称号 | 国家人事部 |
2004年 |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第三世界科学院 |
2003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科学院 |
2002年 | 亚洲成就奖 | 海外华人物理学会 |
2001年 | CAIA特等奖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
1999年 |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 | 香港求是科学基金会 |
侯建国长期从事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利用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单分子特征和操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单分子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理论和实验上的重要贡献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