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婴 编辑
韩婴,男,西汉燕(今属河北)人。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王刘舜太傅。武帝时,与董仲舒辩论,不为所屈。治《诗》兼治《易》,西汉“韩诗学”的创始人,其诗语与齐、鲁大不相同,他推测《诗》之意,杂引《春秋》或古事,与经义不相比附,与周秦诸子相出入,皆引《诗》以证事,而非引事以明《诗》。燕、赵言《诗》皆本于韩婴。赵子、淮南贲生即其高徒。赵子传蔡谊,三传形成韩诗的王学,食子学和长孙学,学徒甚多。后人认为他的《诗》学不如《易》学精深,司隶校尉盖宽饶本受《易》于孟喜,见韩《易》两好之,更从受之。
他继承和发扬了孟子的“贵民”的思想。认为“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倍之则亡”。统治者要“以百姓为天”,要想治理天下,必须“养民”。统治阶级必须不淫佚侈靡,应节俭,“用不靡时,养不害生”,以达到“天下和平,国家安宁”,为此,必须“教民”。以为“愚民百万,不为有民”。重申以儒家思想教育民众,提出“国之命在礼”的主张,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不成,王公由之所以-天下也,不由之,所以陨社稷也”。否定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继承和发扬荀子“礼起于欲”,“养人之欲,给入之求”的主张,提出“因情从欲”的观点,认为“人的六情,目欲视好色,耳欲听宫商,鼻欲嗅芳香,口欲嗜甘旨,其身体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绣而轻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失之则乱,从之则穆,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否定孔子“礼不下庶人”的观点,主张对百姓“教御以礼义”,认为“百礼洽则百意遂,百意遂则阴阳调,阴阳调则寒暑均,寒暑均则三光清,三光清则风雨时。风雨时则群生宁,如是雨天道得矣”。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