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耐用品 编辑
耐用品指能多次使用、寿命较长的商品,如电视机、电冰箱、音响、电脑等。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时,决策较为慎重。生产这类商品的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要做好售后服务,满足消费者的购后需求。
中文名:耐用品
外文名:Durable goods
含义:使用时间较长
例如:电冰箱等
产品耐用性的程度通常用其寿命来衡量或用质量来表示,在实际生产中这是与产量和价格同样重要的一个决策变量。因为如果产品的耐用度很高,消费者购买了一次之后在很长时间内就不再需要购买第二件来替换,厂商虽然赢得了声誉,但他也不愿意看到没有回头客;若物品的耐用度很低,消费者固然不得不重新购买,但很有可能会选择其他替代产品。
耐用品
斯旺认为消费者关心的是耐用消费品提供的总服务,即各期产品提供的服务总和,厂商可以直接出售其产品的服务(如出租),其利润来自于产品的初始保有量,因此垄断厂商尽量使提供产品耐用性服务的单位成本最小。简言之,斯旺的结论是:耐用性选择与市场结构无关,垄断势力并不导致耐用性选择的扭曲。
到20世纪90年代,对这种更符合现实情况的最优耐用性研究才有所突破。沃德曼(1996a)、亨德尔和Lizzeri(1999a)假设新旧产品是依质量不同而不完全替代的,把耐用度作为产品质量下降速度的函数建立模型,并假设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估价不同以及存在着二手市场。他们的主要结论就是:耐用品垄断厂商通常对耐用度投资不足,并导致旧产品质量低于有效水平。这主要是因为,旧产品质量下降会降低对新产品的替代程度,从而厂商可以提高新产品的销售价格。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耐用度低的材料生产,从而降低产品的物理质量;另一种是通过不断的款式更新来降低旧产品的“感觉”质量。
(1)重视人员推销和服务;
(2)追求高利润率;
(3)提供销售保证。
耐用品
几乎与此同时,科斯发现了耐用品垄断厂商面临着“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科斯猜想,一度成为80年代研究的热点。虽然60年代的一些文献便涉及到了二手市场问题,但阿克洛夫1970年的逆向选择理论在七、八十年代并没有引起耐用品理论研究者的关注,90年代后半期才有亨德尔、Lizzefi等人把逆向选择用于新旧耐用品市场的分析。总的来说,70年代的这几篇文章奠定了耐用品理论研究的基础,但70年代及之前的理论模型都比较抽象化,假设条件相对简单且脱离实际,八、九十年代以沃德曼、安德森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结合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条件,对以前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和拓展,使之更切合实际,并提出了计划废弃、新产品引进等新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耐用品理论。除了在生产理论方面的应用外,针对耐用品的特殊性质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一些学者还致力于对耐用品消费理论的研究。
时间不一致性问题
科斯(1972)提出,由于将来销售的耐用品将会影响到现在所售出的产品的未来价值,在没有能力做出某种承诺时,垄断者就不能内部化这种外部性。在耐用品垄断厂商无限期地销售产品,并且不能对未来的产量水平做出承诺的假设前提下,科斯猜想若消费者具有理性预期,那么垄断价格就会迅速降到边际成本水平;并猜想,垄断者可以通过出租来避免这个问题。
由科斯猜想,我们知道,对耐用品垄断厂商来说,出租不仅可以避免时间不一致问题,也可以获得比销售更多利润。这个理论也被广泛付诸实践。商业巨头IBM、施乐等都曾以出租产品为其主要利润来源,但由于垄断厂商可以从某些产品的出租中获取垄断利润,政府对此加以限制要求只能销售。
二手市场和逆向选择
耐用品
劳伦斯 特在1969年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汽车商生产不同的产品并每年推出新款式,主要是因为耐用品市场分成了新旧两个市场,新旧产品不完全替代,如果没有二手市场存在,垄断厂商就没有动机去缩减产品耐用度。那么二手市场的存在对生产者的影响以及新旧市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Benjamin和Kormendi(1974)对此最早做了分析。米勒(1974)认为由于垄断者不能从旧货的销售中直接受益,所以,为占有最大剩余,他们就会提高新产品价格。(hose、Telang和Krishnan2003)则认为二手市场的存在对生产者有两种效应,一是“暂时的价格竞争效应”,这种直接效应促使厂商降低新产品价格以对抗二手市场的竞争;二是间接的“市场扩张效应”,新产品降价后,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厂商利润增加。因此二手市场的存在会导致新产品价格下降,这样会损害生产者的利益。
现实生活中对这方面的讨论也很激烈。2002年,纽约时报有文章说:亚马逊销售旧书伤害了作者。而亚马逊则认为他们网上的旧书市场实际上激发了新书的销售。究竟孰对孰错,还需要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证明。
计划废弃与新产品推出
耐用品-电脑
随着技术进步在生产中作用的加强,计划废弃已不仅仅是通过降低耐用度来实现,对其理论的研究也就不再局限于讨论对耐用度的选择。沃德曼(1993)对计划废弃进行了新的诠释,他提出垄断者是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来使旧产品遭淘汰。这个结论的逻辑基础是时间不一致性。但与布罗(1986)的观点不同、沃德曼认为计划废弃是时间不一致性的直接结果,而不是布罗所说的计划废弃是为了避免时间不一致性。
事实上,沃德曼所指的计划废弃基本上可以与新产品推出概念等同。特别是在信息社会,技术创新层出不穷,计算机、软件、手机等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急剧加速。厂商的计划废弃似乎有了更多的内涵,但其实与教科书每隔几年便推出新版本有异曲同工之处。推出的速度、新老版的兼容性以及对新老用户如何定价等等都基本相同。
消费理论
耐用品
80年代,耐用品的消费问题成为消费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曼昆在1982年发现,耐用品购买的随机过程接近于随机游走,1985年,他又在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可以暂时替代的框架下研究了耐用品,认为真实利率的变动对耐用品购买有重要影响。Bar—Ilan和Blinder(1987)建立了一个耐用品购买理论,该理论假设耐用品是可分的,每个单独的家户都会决定每种耐用品的存货范围,如果存量低于或超出范围,就决定购人或卖出存货。此外,在逆向选择理论、产品维护、新产品推出等问题的研究中,或多或少都有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