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元措 编辑
孔元措:字梦得,衍圣公孔摠(孔詌)之子。孔子五十代孙,生卒年月不详。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袭封衍圣公,授中议大夫,赐四品勋,后敕封衍圣公兼曲阜县令。金宣宗年间(1213年—1224年)授东平府通判,改太常博士、太常寺丞、同知集贤院。金哀宗年间(1224年—1234年)授泰定军节度使、兖州观察使兼行太常少卿,后迁光禄大夫,晋太常卿。
“嗟哉,薯云之弗及。”孔詌梦醒有所感,派人继续四处搜求枯骨,又得到十余副。第二天,又梦见一异人,衣冠伟然,告诉孔詌说:“今非尔子,后丑年庚月丁日所生,真尔子也,当名元措。”后来果然如梦中人所言,生了儿子,遂以“元措”为名,字“梦得”,意即梦中所得。
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四月,补授孔元措文林郎,袭封衍圣公。明昌三年(1192年)四月,蒙特旨超授中议大夫,赐四品勋封。承安二年正月(1197年2月),奉诏兼任曲阜县令,并令世袭。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七月,遥受东平府(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府判。同年十月十五日,因农民起义和各地反金势力风起,山东大乱,孔元措奉诏随朝任职,历仕金太常博士、太常丞、同知集贤院兼行太常丞,知集贤院兼行太常丞,泰定军节度使充州管内观察使兼行太常少卿、光禄大夫、太常卿等职。天兴二年(1233年),也就是孔元措官迁金太常卿的当年,蒙古军队攻克金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孔元措奉蒙军大帅窝阔台之命返回故里,仍袭封衍圣公,主持孔庙祭祀事。大约蒙古蒙哥汗元年(1251年),孔元措在曲阜去世。
蒙古灭金后,元措仍袭封衍圣公,曾上言太宗窝阔台,召集熟悉礼乐之人整理礼乐,获准。太宗十一年(1239年)元措奉召进京,得金朝掌乐许政、掌礼王节及乐工翟刚等92人,整理练习礼乐,并于东平造乐器、制冠冕法衣、钟磬、竽等仪物后,召乐人至日月山试奏于皇帝面前,遂获准用以祭祀上天。元朝礼乐,由孔元措整理创编。孔元措还于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整理编辑了《孔氏祖庭广记》一书,比较翔实地记录了有关孔氏宗族的历史情况。
孔元措,字梦得,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袭封衍圣公。此前宋元丰八年(1085)孔子四十五代孙孔宗翰纂修《家谱》,宣和六年(1124)孔子四十六代孙孔传(又名孔若古)撰《祖庭杂记》,孔元措将两书合在一起,又参考载籍,正误补阙,并录林庙旧碑全文,兼述金皇统(1141—1149)、大定(1161—1189)、明昌(1190—1196)以来崇奉孔子故事,又冠以图像,将原来两书三卷十八门五百四十三事,增益为十二卷二十六门八百四十事,曲阜文献,自此完备。此书成于金正大四年(1227),并镌版于金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初版久失。蒙古壬寅(1242),耶律楚材奏准皇帝,令孔元措赴阙里奉祀,元措归阙里后即增补校正,重雕此书。壬寅为蒙古太宗之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元年,即宋淳祐二年,金朝已亡,当时蒙古未建年号,因以干支纪岁。
本书为孔元措归阙里后重雕之本。半叶八行,行20字,白口,左右双边。书中有清代学者钱大昕、瞿中溶、黄丕烈、邵渊耀的题跋和孙星衍、吴翌凤的题款。传世的蒙古刻本极为罕见,此本代表了蒙古早期的雕版印刷水平,纸墨古雅,字划精美,是金元时期雕版印书中的上品,黄丕烈称之为“惊人秘籍”,钱大昕谓“予所见金元椠本,未有若是之完美者”。书中保存了大量阙里文献,世无二帙,前人目录中亦罕见著录,是研究孔子和曲阜史地的珍贵资料。两汉以来孔氏庙林碑刻,旧书只录碑目,此书则尽载旧碑全文,可补诸家碑录之阙。书中有何元锡印、钱塘何氏梦华馆藏书印、丕烈、荛夫、士礼居、汪士钟印、阆源真赏等印。此书原为曲阜孔氏藏本,清乾嘉(1736—1820)时,孔氏赠予其婿何元锡,何转让给黄丕烈,再归汪士钟,又入瞿氏铁琴铜剑楼,后为当代藏书家陈清华收得。今藏北京图书馆。商务印书馆曾将此书影印,编入《四部丛刊续编》,又收入《续古逸丛书》。《孔氏祖庭广记》还是现存最完美的宋元刻本之一。清嘉庆六年(1801),著名学者钱大昕在其为该书所作的后序中称该书:“纸墨古雅,字画精审,予所见金元本未见如是之完美者。”(《孔氏祖庭广记·后序》)
孔林
北宋末年,女真族起兵南下,徽、钦二帝被俘,康王赵构“泥马过江”,建立了南宋政权。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离曲阜去扬州陪祀,后迁居衢州(今浙江衢州),这就是南宗。金兵入主中原后,建立了伪齐刘豫政权,刘豫为拉拢汉族士大夫阶级,在阜昌二年(公元1131年)将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的二儿子孔璠,封为“衍圣公”,主持孔庙祭祀。伪齐政权被金国废除后,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仍封孔璠为“衍圣公”。这就是北宗。
南宗孔端友没有儿子,以他弟弟孔端操的长子孔玠为继承人,其后子孙孔搢、孔文远、孔万春、孔洙都享有南宋的“衍圣公”封号。北宗孔璠是南宗孔玠的二弟,先后传子孙孔拯、孔摠、孔元措等。到孔浈时,因孔浈是孔元措侄子的小妾所生,曾随母亲被正妻赶走改嫁,长大后才被孔元措领回作继承人,因此,孔浈被其它孔氏族人攻击为不是孔子的后代,被免去“衍圣公”的封号。直到元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封孔治为“衍圣公”,此爵位的空缺才被填补上。
蒙古占领中原后,也需要孔子的思想笼络人心,另封孔子五十代孙孔元用为袭封“衍圣公”;孔元用随蒙古军西征后,又以孔元用的儿子孔之全为“衍圣公”。这时,金、宋、蒙古各有一个“衍圣公”。蒙古灭金后,取得了金代的“衍圣公”孔元措,便仍以孔元措为袭封“衍圣公”,而改任孔之全为世袭曲阜县尹。元灭宋后,又取得了宋封的南宗“衍圣公”孔洙。元世祖要封孔洙为“衍圣公”,孔洙让位于居住在曲阜的孔子后代,忽必烈曾称赞他“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之后也”,便改封他为国子监祭酒,免去“衍圣公”封号,结束了北宗、南宗并列的局面。
孔林
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凯主修了林墙,构筑了林门。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银25300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周围垣墙长达7.25公里,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2000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时至今日孔林内的一些树株人们仍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其中柏、桧、柞、榆、槐、楷、朴、枫、杨、柳、檀雒离、女贞、五味、樱花等各类大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灵芝等数百种植物,也依时争荣。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仪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外,林内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钢、何绍基、康有为等明清书法名家亲笔题写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碑林。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