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梗阻性黄疸 编辑
梗阻性黄疸又称外科性黄疸,是临床较常见的病理状态,主要由于肝外或肝内胆管部分或完全机械性梗阻,胆汁由胆管排入肠道的过程受到阻碍,导致胆汁淤滞、酯型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的黄疸。由于胆汁及其诸多成分不能流入肠内(尤其是完全性梗阻者),导致胆管内压升高、肝血流改变及一系列包括体内生物化学、免疫功能及其他脏器功能的改变,对机体的正常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胆管因多种原因发生梗阻后,梗阻上部的胆管内则有大量胆汁淤积,胆管扩张,压力升高,胆汁通过破裂的小胆管和毛细胆管流入组织间隙和血窦,引起血内胆红素增多(胆汁酸盐也进入血液循环),产生黄疸。
1.肝外胆管梗阻
包括肝外胆管阻塞,如胆总管结石、胆道蛔虫病、术后胆道狭窄、胆管癌及先天性胆道闭锁等;肝外胆管受压,如胰头癌、肝胰壶腹癌、胆总管癌、肝癌以及肝门部或胆总管周围肿大淋巴结(癌肿转移)压迫等。
2.肝内胆管阻塞
肝内胆管阻塞又分为肝内阻塞性胆汁淤滞与肝内胆汁淤滞。前者常见于肝内胆管泥沙样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癌栓(多为肝癌)、华支睾吸虫病等;后者常见于毛细胆管性病毒性肝炎、药物胆汁淤积症等。
胆管因多种原因发生梗阻后,梗阻上部的胆管内则有大量胆汁淤积,胆管扩张,压力升高,胆汁通过破裂的小胆管和毛细胆管流入组织间隙和血窦,引起血内胆红素增多(胆汁酸盐也进入血液循环),产生黄疸。
因为引起梗阻性黄疸的原因较多,临床表现也各有不同,大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通常年龄较大,黄疸存在时间长,呈进行性加重,伴有体重减轻、极度消瘦、贫血、无力等表现。肿瘤较突出者可在腹部触及形状不规则、质硬的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2.
由结石引起的梗阻性黄疸:黄疸的程度会随着结石的情况变化,当结石完全嵌顿引起胆道炎症水肿导致胆道完全梗阻时,黄疸会随之加深;当结石松动,炎症水肿消退时,黄疸会有所减轻。因结石引起的胆道梗阻,常常有右上腹的疼痛,呈持续性的钝痛、隐痛、绞痛,结石嵌顿时疼痛剧烈,难以缓解;结石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并发感染时,可有发热。3.
由胆管炎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常见的引起梗阻性黄疸的胆管炎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硬化性胆管炎,表现为发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寒战者多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低热数天不退者常是硬化性胆管炎。4.
胆道蛔虫引起的梗阻性黄疸:胆道蛔虫引起的梗阻性黄疸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绞痛。5.
其他临床表现:如果黄疸持续存在,胆汁淤积在肝内,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部胀痛等,出现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最终导致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TBIL)增高(>34.2μmol/L),结合胆红素(BRD)明显升高,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50%,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胆固醇(TG)升高,血清总胆酸(TBA)增高。2.
肿瘤标志物检查:可轻微升高,大于正常上线10倍时提示胆管或胰腺恶性肿瘤。3.
尿检查:尿胆红素强阳性,尿胆原减少或消失。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对壶腹周围病变引起低位胆管梗阻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较高。超声内镜(EUS)引导下细针穿刺对胆道外病变定性有较高价值。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可直视壶腹部及十二指肠乳头有无病变,显示胆管梗阻部位、阻塞程度、胰管显影情况;还可行乳头肌切开取石及放入支架内引流等。
CT检查
CT检查对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和病因诊断有较大意义。梗阻的CT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呈树枝状分布的条状低密度,增强无强化;扩张胆管的形态有枯枝状、残根状、软藤状。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
MRCP可以无创的显示肝内、外胆管和胰管的形态,对于明确梗阻部位和判断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
肝功能检查有助于鉴别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梗阻原因和定位诊断。
一旦诊断明确,应及早引流胆道,缓解胆道内压,解除黄疸,如情况许可,尚应去除病因,行根治性治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