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支架 编辑

医疗方法

前列腺支架(Stents)是通过内镜放置在前列腺部尿道的金属(或聚亚氨脂)装置。可以缓解良性前列腺增生所致下尿路症状。仅适用于伴反复尿潴留又不能接受外科手术的高危患者,作为导尿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法。常见并发症有支架移位、钙化、支架闭塞、感染、慢性疼痛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前列腺支架

外文名:Stents

分类名称:非血管支架

管理类别:III类医疗器械

发展历史

编辑

早在1969年,Dotter率先设计了预防周缘动脉气囊扩张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支架。1980年Fabian首先介绍了金属螺旋支架置入前列腺尿道治疗下尿路梗阻。这种支架的缺点是和尿液接触,多数形成结壳(encrustation)现象,支架位置也常易前后移动。迄今,已有多种形式和不同材料制成的支架面市。

分类

编辑

根据支架的功能分为两种类型:暂时性支架,非上皮化支架;永久性支架,前列腺内支架,尿路上皮可逐渐覆盖支架表面。 前列腺支架治疗BPH(前列腺增生)列为非药物非手术治疗的范畴内 。

适应证

编辑

严格掌握前列腺支架治疗适应证,普遍认为永久性支架适于不宜手术或拒绝手术的单纯前列腺增生症高危患者。

禁忌证

编辑

凡急性尿路感染,低张力或无张力膀胱,膀胱癌,尿道狭窄或膀胱颈挛缩,前列腺中叶明显增生,前列腺尿道部比支架短,有TURP(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史者,膀胱刺激症状明显者均不适合前列腺支架治疗。膀胱中叶明显增生时,支架能充分地推移中叶,必然在前列腺12点(膀胱截石位)位置突入膀胱内,容易发生支架结壳或感染 。

操作要点

编辑
1.

术前应对患者进行血清PSA测定,IPSS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尿量不少于150m1),残余尿量测定,膀胱镜检查,前列腺B超检查,必要时进行前列腺活体组织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查。2.

用输尿管导管测量前列腺尿道部长度,一般选用较前列腺尿道部长度短5mm的支架。若前列腺尿道部长度超过支架的长度,则可放置两个支架,两个支架必须重叠5mm。3.

支架近端应严格控制不突出膀胱内,远端不应达精阜。4.

放置支架后,应再观察支架位置是否正确,可用活体钳调整支架位置。也可拍摄x线平片或B超检查确定支架位置,留有记录。5.

术中必须进行膀胱内注入和排出冲洗液,检查尿道外括约肌功能。 。6.

术中输注广谱抗生素。

术后注意事项

编辑

术后大多数患者立即或1~2天内均可自行排尿。多数患者术后出现尿急、尿频或会阴部不适、血尿,一般在8周内症状逐渐消失。

术后膀胱镜检查,4周时支架已有上皮覆盖,3个月时支架已有50%上皮化。12个月时,大部分支架被尿路上皮完全覆盖 。

前列腺支架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优缺点

编辑

优点

单纯症状性高危BPH有/无尿潴留患者可望有效治疗;无需全麻或区域麻醉;有经验医生操作时间短,有报道10min一次成功;术中或术后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术后一般无逆向射精和性功能障碍;支架极易取出,不影响改用其他方法治疗;不影响PSA值。

缺点

前列腺支架治疗BPH长期随访结果,多数报道满意,因一些并发症出现,不得不去除前列腺支架,其中包括尿路上皮严重增殖反应,支架移动,位置不佳,尿路感染,结石形成,顽固的排尿刺激症状等。前列腺尿道支架为圆筒状,任何一个前列腺尿道部不会是相当规则的圆筒状,支架和尿道部很难完全匹配。明显增大的前列腺常合并前列腺尿道弯曲,不规则,支架和前列腺尿道壁不能紧密相贴,形成桥效应(bridging effect),影响支架表面上皮化,易形成结石 。

取出支架的方法

编辑

取出覆盖尿路上皮的支架有两种方法。第1种方法,用低电流电切镜切除覆盖在支架表面的尿路上皮,用活体钳晃动前列腺尿道床上的支架,夹支架的边缘大约0.5cm,轻轻向外拉出,支架被拉长,直径缩小变形,拖入电切镜鞘内,完整拉出。尿道外括约肌和尿均无损伤。第2种方法是经膀胱镜通过支架将0.38导丝送入膀胱,切除覆盖支架表面的尿路上皮,摇动前列腺尿道床上的支架,将支架推入膀胱内,再经膀胱镜用活体钳抓住膀胱内预放导丝的一端,将导丝拉出膀胱镜鞘,同时向外拉导丝的两端,支架就被拖入膀胱镜鞘内,很容易地取出支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