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划调控 编辑
计划调控是用编制、执行和检查计划的方法对经济活动施行调节与控制。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在全社会自觉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用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组织、领导和管理国民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计划调控的前提,而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们根本利益一致的社会化大生产,又为计划调控的实施提供可能。能够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实施计划调控,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宏观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调控是国家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整的一个组成部分或重要形式,因此它必然具有宏观性或总体性。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计划调控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调控的这种宏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它不是包罗万象,特别是不包括对企业或其他自主经营单位进行指令性的计划调控,而只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速度、结构、规模、布局及重点建设项目等进行总体规划。2.它不排斥市场调节的作用,而是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基础作用的前提下,对市场调节的缺陷起补充性的作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指导性的作用。
(三)战略性所谓战略性,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调控不是把重点放在短期计划的制定上,而是把重点放在中长期计划上;不是把重点放在短期的生产调度和物资分配上,而是把重点放在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总体规划、经济预测和战略部署上。
(四)政策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调控,要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把主要精力放在分钱、分物、定指标、批项目上的情况,要把计划调控的重点放在总量平衡、结构调整上,放在对宏观经济目标的实施进行具体的部署上,放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协调上。因此,这种调控就有“价值型”、政策性的特点。制度。
第一种,中长期的全国性综合经济计划。在这方面,法国、日本是典型,前者自1946年至今已连续实行了10个经济发展计划,后者自1955年至今连续实施了1-1个中长期发展计划。荷兰、挪威、瑞典及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韩国等也是属于这类国家。这些国家运用计划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特点是:经济计划的制定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的全面预测是制定经济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经济计划的内容覆盖面广,它涉及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并且十分重视综合平衡;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注重社会协调,除政府部门参与制定计划外,还广泛吸收有关的社会各界人士参加,集思广益,力求协调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以求得计划的严密、可行,获得广泛的支持配合。在这些国家的宏观调控诸种手段中,经济计划往往起着统率作用,居于主导地位,其他手段和政策的运用紧密围绕计划目标的要求,使之成为实施计划,确保计划目标实现的保证措施。
第二种,中短期全国计划。英国、德国具有代表性,他们不制定中长期的全国性综合经济计划,但他们有“反周期计划”这种中短期全国计划。
第三种,局部计划。美国是排斥任何全国性计划的典型国家,但它在个别的部门、局部的领域也运用计划调节手段,例如农业部门就有国家计划。从5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在农业部门一直制定中长期规划,推行了一系列计划与措施,试图通过对农业的有计划管理协调供需关系,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总之,虽然资本主义各国对国民经济的计划调节范周和特点各不相同,但自战后以来,经济计划在两方各国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经常性的调节手段。故而,经济学家把当代资本主义称之为“有计划的资本主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