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山寺二绝 编辑
《香山寺二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该诗描写了诗人晚年隐居于香山寺之后的平淡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闲散、恬淡生活的怡然自得。
作品名称:香山寺二绝
作者:白居易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香山寺二绝
【其一】
空门寂静老夫闲①,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其二】
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②。
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做此山僧③。
①空门:指佛寺。明华察《游善卷碧仙岩》诗:“落日下空门,斋钟出林莽。”老夫:诗人的自称。
②石棱:石头的棱角。此处专指多棱的山石。唐于鹄《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诗:“面壁攀石稜,养力方敢前。”
③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 北周庾信《卧疾穷愁》诗:“野老时相访,山僧或见寻。”
香山寺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的南侧,白居易晚年退隐之后,定居于此,并自号“香山居士”,可见他对这个地方的喜爱。元和年间,白居易出守杭州时,曾诣鸟窠禅师问道。《五灯会元》卷二记载了他们相见的情形:“(白)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作礼而退。”鸟窠禅师所说的那两句话,是学佛之人的最起码的要求,但却被他提到“佛法大意”的高度,是为了说明禅不是要看怎么说,而是要看怎么做,也就是重视自己的证悟。《五灯会元》卷一记载大迦叶“一日踏泥次,有一沙弥见,乃问尊者:‘何得自为?’者曰:‘我若不为,谁为我为?’”也是说明这个“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亲证的重要性。白居易是否从鸟窠禅师那里悟到了这一点,还有待于证明,但他不仅向慕和欣赏在家出家的生活状态,而且身体力行之,就是他的越过一般士人之处,因而他也成为后世读书人的一种生活理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