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台区 编辑

河北省邯郸市辖区

丛台区丛台区

丛台区,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城市北部偏东,东同经开区接壤,西与复兴区相望,西北与武安市接壤,北与永年区相接,南到和平路与邯山区交界。介于东经114°27′—114°32′,北纬36°21′—36°36′之间,总面积192.33平方千米 。下辖10个街道、1个镇、4个乡、114个社区居委会 。截止2022年1月26日,常住人口65万人。

丛台区因辖区内有古迹武灵丛台而得名,始建于1980年10月,原为邯郸市市区的一部分,在区划调整时,与邯山区、复兴区同时建区。丛台区境内有丛台公园、战国赵王陵、紫山风景区等景点。

2020年,丛台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25亿元增长到2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7562元增长到44474元。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丛台区

外文名:Congtai District

别名:丛台

行政区划代码:130403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河北省邯郸市

地理位置:邯郸市城市北部偏东

面积:192.33 km²

下辖地区:10个街道、1个镇、4个乡、114个社区居委会

政府驻地:丛台西街道北仓路129号

电话区号:0310

邮政编码:056004

气候条件: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丛台公园、黄粱梦吕仙祠、梦湖公园、龙湖公园

车牌代码:冀D

地区生产总值:286 亿元(2020年)

人口:572175人(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历史沿革

编辑

丛台区历史悠久,商王朝时期现辖区域为殷商京畿地。

赵王城和大北城赵王城和大北城

春秋,先属卫,后属晋。

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赵鞅(赵简子)攻占邯郸。从此,今丛台区辖地为赵鞅的世袭领。

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赵都城由中牟迁至邯郸,今丛台区辖地位于赵都大北城的北部。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攻灭赵国。秦始皇帝元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今丛台区辖区属邯郸郡治。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八月,陈胜起义军将领武臣攻占邯郸,自立为赵王。翌年,秦将章邯率兵攻占邯郸,将居民迁往河内(今河南省西北部),平毁邯郸城。

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刘邦封其子如意为赵王,以邯郸为都邑。赵王官建在今丛台区辖域西部。

汉高后元年(前187年)五月丙申日,丛台失火。这是丛台之名第一次见于史书。

汉更始元年(23年),邯郸人王郎(即王昌),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舆,十二月被西汉宗室刘林和大豪李育等在邯郸拥立为汉帝。今丛台区辖域属王郎政权。

东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废赵国置县属魏郡,丛台区所属地域属邯郸县。

曹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设置广平郡,统辖15县,丛台区所属的邯郸县为其一。

丛台区风光

晋至南北朝时期,丛台区地域长期处于残酷的战争和无休止的动乱之中,经北魏、东魏及隋至唐,继续呈衰退之势。

唐贞观元年(627年)全国设十道,丛台区所属的邯郸县属河北道为洺州所统领的四县之一。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广平路,丛台区所属的邯郸县属广平路磁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广平路为广平府,丛台区所属的邯郸县为其属县之一。

清同治元年(1862年)十二月,山东莘县白莲教首领张锡珠率领起义军数千人进攻邯郸。第二年春,起义军烧毁县衙。

民国十五年(1926年)冬,直奉军阀混战,奉军占领邯郸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1日,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邯郸,国民党军政人员弃城逃走。17日,日军片桐旅团占领邯郸。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日伪邯郸县政府在城里成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伪军、土匪头子郭化民抢占邯郸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2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冀鲁豫军区冀南指挥部部署解放邯郸。10月2日凌晨,解放邯郸的战斗打响。10月4日晚,晋冀鲁豫军区冀南、太行部队向邯郸县城发起总攻,经过数小时激战,解放了邯郸城。10月15日,邯郸市人民政府成立。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初,晋冀鲁豫中央局、边区政府和军区等领导机关陆续从武安迁至邯郸。4月1日,邯郸市与邯郸县分设。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三月,改为邯郸镇。

明代城池图明代城池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12日,邯郸市改为邯郸镇,丛台区现辖区属邯郸镇。1953年1月1日,邯郸镇改为专署辖市,今丛台区辖区属邯郸镇。1954年1月1日,邯郸市由专辖改为省辖市,今丛台区辖区属邯郸市。1955年1月,城区设街道工作委员会,为区级机构,今丛台区辖区属街道工委。7月,建立街道办事处,时为街道工作委员会的派出机关,在丛台区现辖区内建有城关、联纺、中华、和平等办事处。

1956年10月,撤销街道工作委员会,建立邯郸市市区,即丛台区的前身。1958年4月28日,邯郸市由省辖改为邯郸专辖市。8月1日,市区实现城市人民公社化。1968年2月,邯郸市市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丛台区现辖区属市区革委会。12月,邯郸市市区与市郊区合并,改建为邯郸市城郊区,丛台区现辖区属邯郸市城郊区。1974年6月9日,撤销邯郸市城郊区,恢复邯郸市郊区与市区,丛台区现辖区的街道属邯郸市市区。

1980年10月27日,邯郸市市区划分为三个行政区,丛台区成立。12月27日,原郊区刘家场、春厂、南城、东庄4个生产大队划归丛台区。

1986年6月,原郊区建制撤销,四季青、苏曹、柳林桥3乡划归丛台区。

行政区划

编辑

区划沿革

2016年,国务院批复,将原邯郸县尚璧镇、南吕固乡、兼庄乡、三陵乡划归邯郸市丛台区管辖。将原永年县南沿村镇、小西堡乡、姚寨乡划归邯郸市丛台区管辖。

截至2016年,丛台区辖10个街道,3个镇。

区划现状

截至2022年10月,丛台区辖10个街道、1个镇、4个乡 。丛台区人民政府驻丛台西街道北仓路129号。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130403001000

丛台西街道

130403002000

联纺西街道

130403003000

联纺东街道

130403004000

光明桥街道

130403005000

丛台东街道

130403006000

四季青街道

130403007000

和平街道

130403008000

中华街道

130403009000

人民路街道

130403010000

柳林桥街道

130403101000

黄粱梦镇

130403200000

苏曹乡

130403205000

三陵乡

130403206000

南吕固乡

130403207000

兼庄乡

地理环境

编辑

地理位置

丛台区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城市北部偏东,东同经开区接壤,西与复兴区相望,西北与武安市接壤,北与永年区相接,南到和平路与邯山区交界。介于东经114°27′—114°32′,北纬36°21′—36°36′之间,总面积192.33平方千米。

丛台区人民政府

地形地貌

丛台区地处广阔的太行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它是由西部山地上升,平原区相对下降,山脊破坏产物由地表水携带到山前淤积而成。全区地势较平坦,呈西高东低势,海拔标高49米—58米,平均坡度为5%一10%。

气候特征

丛台区属温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变化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寒,冬季寒冷少雪。

日照

丛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87.5小时,日照率58%,太阳辐射总量为1171.505千卡/平方厘米。

气温

丛台区年平均气温为13℃,日平均气温大于0℃的农耕期为291.7天,积温为5042.7℃。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生长期为209天,积温为4530℃。一月份为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2.1℃,绝对最低气温为—19℃,出现在1958年1月16日;7月份为最热月份,平均气温为26—9℃,绝对最高温度达42.5℃,出现在1955年7月24日。平均气温较差为29℃。年平均无霜期为220天。

丛台区地面土壤稳定冻结日期一般在12月25日,最早在11月29日,最晚在1月21日。解冻日期一般在2月5日,最早在1月4日,最晚在2月28日。

降水

丛台区全年平均降水量为575.91毫米,但年降水量变化幅度很大。降雨季节分布不均,7—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80%左右,面12月和1—2月的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0%左右。

风力风速

丛台区年平均风速为2.6米/秒,风力为2级,最大为8级,大部分年份最大风力为7级,最大风速为20米/秒。

水文概况

丛台区降水主要来自太平洋上东南季风带来的大量水气,降水的年际与年内变化均较大。由于春秋季节经常出现少雨,往往形成干旱。全区多年平均径流深39.4毫米,流径的年内分配与降水特点相似,多产生于降水集中的汛期。一年中,全区水面蒸发量以夏季为最大,占全年蒸发量的38.4%,春季占33,9%,秋季占20%,冬季占7.7%。据监测计算,辖区滏阳河段的年均含沙量为0.61公斤/立方米,年平均最大为1.19公斤/立方米,年平均最小为0.35公斤/立方米,年内分布集中于6—9月,占年输沙量的54%以上。

流经丛台区的主要河流有滏阳河、沁河、输元河。

滏阳河

为子牙河南,属海河水系。发源于峰峰矿区鼓山西麓,系群泉汇流而成。自峰峰矿区注入东武仕水库,流经磁县、市邯山区、本区柳林桥乡、苏曹乡人邯郸县境内。流经丛台区河长约7.5千米。

沁河

属时令河,原名牛首河,发源于紫山,由邯郸县工程乡、康庄乡南北两大支流汇合而成。南接高级渠,东经复兴区、入本区注入滏阳河。流经丛台区长约4千米,横穿区中心。解放后,由于水流逐年减少,废水充斥,污染环境;河道堵塞,常常发生水患,人称邯郸“龙须沟”。1983年市政府拨款治理、改造修建为带状公园。

输元河

位于丛台区北部与邯郸县交界处,河床浅而宽,常年干枯,多起徘涝防洪作用。流经本区长约4000米,由西向东,流经刘二庄村北注入滏阳河。

土壤类型

丛台区土壤分为两个土类(褐土、潮土)、5个亚类(褐土性土,石灰性褐土、草甸褐土、潮土、盐化潮土)、7个土属及29个土种。两个土类中褐土类占的比重较大,潮土类面积较少。其中,石灰性褐土主要分布在四季青乡。此土PH值在7.6—8.6之间,耕层有机质含量在2.25—3.78%;保水、保肥,通透性能较好,肥力较高,一般为高产粮菜田。草甸褐土,分布在柳林桥乡及苏曹乡的五里铺。此土PH值在7.4—8.6之间,耕层有机质含量为2.4—3,54%,肥力较高,多为高产的粮菜田。潮土,主要分布在苏曹乡的东、北部。此土PH值在7.7—8.8之间,耕层有机质含量为1.43%—3.74%。

自然灾害

丛台区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季节性干旱,其中春旱较严重。夏季天气炎热,有时出现人、畜中暑现象。秋季干旱,平均四年左右一次。由于降雨量集中,也导致涝灾。有时出现冰雹。虫害也时有发生。冬季干冷少雪。在农作物生长期间,由于受西伯利亚寒流侵袭,也常使农作物冻坏、冻死。邯郸属地震活跃区,五级以下地震发生过多次。1966年3月和1976年7月,邢台、唐山地震曾波及本区,造成一定损失。

自然资源

编辑

植物资源

乔木

有杨树、树、国槐、刺槐、榆树、柳树、松树、柏树、桐树、皂王、香椿、臭椿、榕树等;

灌木

有编柳、白蜡条、紫穗槐、荆条、棘祭等;

果树

有苹果、梨、酸枣、黑枣、桃、杏、柿子、甜子、核桃、葡萄、石榴、桑椹、沙果等;

药用植物

有甜叶菊、地黄、苍耳、蒺莉、薄荷、车前、瓜萎、艾、地肤、沙参、蒲公英、金银花、板兰、鸡冠、沙草、芦苇;

其它植物

有爬山虎、蒲草等。

动物资源

哺乳类

有鼠、黄鼬、兔、刺猬、狐狸、蝙蝠等;

爬行动物

有龟、鳖、壁虎、蜥蜴等;

禽类

有鸽、鹌鹑、麻雀、喜鹊、乌鸦、猫头鹰、明鸡、燕子、啄木鸟、布谷、黄鹂、老鹰等;

鱼类

有鲢鱼、草鱼、鲤鱼、鲫鱼、虎头鱼、泥鳅、鳝鱼等;

昆虫

有蜜蜂、马蜂、蝈蝈、蟋蟀、蚂蚁、蚂蚱、草蛉、蜻蜓等;

其它动物

有蚯蚓、蜘蛛、蝎子、螺虫、蜗牛、蛙等。

人口

编辑

据邯郸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丛台区常住人口572175人。

全区共有家庭户190476户,集体户9155户,家庭户人口为532818人,集体户人口为39357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0人。

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84086人,占49.65%;女性人口为288089人,占50.3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98.61。

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4014人,占19.93%;15-59岁人口为352279人,占61.57%;60岁及以上人口为105882人,占18.5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4144人,占全区常住人口12.96%。

全区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8274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7213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0085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9545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全区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15年。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404人,文盲率0.59%。

全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99406人,占87.2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2769人,占12.72%。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丛台区常住人口为572175人。

政治

编辑

强延峰:邯郸市丛台区委书记

刘丹:邯郸市丛台区委副书记、副区长、代理区长

经济

编辑

综述

2018年,丛台区生产总值完成278亿元,增长6.7%,总量全市第二;全部财政收入完成62亿元,同比增长13.1%,总量全市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6.9亿元,同比增长20.3%;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30亿元,增长5%;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90亿元,增长8%,总量全市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4亿元,增长10.6%,增速全市第一;外贸出口完成3.68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3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9593元,增长7.8%,总量全市第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5992元,增长8%,总量全市第三。

2020年,丛台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25亿元增长到2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7562元增长到4447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8303元增长到18772元;2020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6亿元,年均增长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15年的160.8亿元增加到254亿元,年均增长9.6%,累计完成1223亿元;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2亿元,较“十二五”末提高33%,年均增长5.9%。2020年出口总额2.48亿元,是2015年的3倍。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0.63∶24.83∶74.54调整为2020年的0.14:34.06:65.8,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第一产业

截至2016年,丛台区以三陵乡工程村为中心的“万亩核桃产业基地”项目,大力推广“龙头+基地+农户”模式,已种植核桃6000余亩。依托紫山核心景区建设积极建设紫山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区,带动形成周边500亩以上农业园区9个,涵盖果树、药材、苗木花卉、设施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多个项目。全区共有农业种植大户、公司18个,流转土地9000余亩,投资总规模达1.9亿元,辐射带动辖区农户4500余户,户均增收3500余元。

第二产业

2015年,丛台区新增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55家,累计申请专利1600余项。通过调结构、转方式,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72%,高于全市35%。全区市场主体达到3.2万户,是“十一五”末的4倍,万人拥有市场主体增加到706户,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8年,丛台区新登记市场主体10532户,总量达到58477户,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达到1071户,总量增量全市第一。

服务业

2015年,丛台区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72%,高于全市35%。被列为全国第三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单位,河北网商园一期入驻企业37家,年交易额达到6亿元。通过“一园带两圈”,带动稽山、鑫港商圈1000余家企业向电商转型,销售额同比2014年增加30%。中信银行、沧州银行等一批金融机构落户丛台,邯郸金融发展中心建成投用,金融服务业税收贡献率达到33.8%。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72%,高于邯郸市35%。

旅游业

2016年,丛台区被邯郸市政府确定为旅游重点区。丛台区旅游局文化馆工作人员柴松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青年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画创作名单,河北省唯一。邯郸市文化市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观摩会在丛台区UME影城、新世纪网吧召开。重点打造紫山文化休闲产业园项目和周窑古村落旅游开发项目,入选邯郸市40个重点旅游项目,录入河北省“十三五”期间旅游重点项目管理系统。实施紫山生态恢复工程,将该区域的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6%提升到93%,建成了库容约30万立方的紫云湖,核心区内实现观光车道和自行车道相结合,建成后年游客量达20余万人次。

截至2016年上半年,丛台区旅游人数达457万人次,旅游收入约34.23亿元,排名邯郸市县区第二。

交通运输

编辑

京港澳高速、107国道、京广铁路纵贯丛台区南北;青(岛)兰(州)高速、309国道、邯—济(南)铁路沟通东西;邯郸国际机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干线机场。丛台区具备铁路交叉、国道交汇、高速纵横过境和航空港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条件。

社会事业

编辑

科技事业

2018年,丛台区新建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8家,大学生创业园被评为省级示范创业就业孵化基地。

教育事业

2018年,丛台区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15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工建设,其中4所投入使用。北师大邯郸附属学校幼儿园、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投入使用,区教育系统荣获75项市级以上荣誉。

卫生事业

2018年,丛台区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合作建设的区人民医院“疼痛诊疗康复中心”建成投用。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签约19.2万人。新建、提档升级“健康小屋”138家,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群众。“医厨、医动、医心、医助、医宣”五创健康互动服务模式在全省推广。

文化事业

2016年,丛台区举办了“我们的节日—春节”系列活动,“腊鼓腾欢笑,丛台庆阳春”闹元宵民间花会展演活动,是邯郸市唯一入选河北省的县区级节目。5月至10月,拉开“彩色周末·魅力丛台”系列活动帷幕,举办了龙湖合唱团“成立十周年专场汇报演出”、“丛台区彩色周末音乐会”和“唱响中国梦,魅力丛台行”庆祝建党95周年中国梦主题歌曲展演,“魅力丛台喜迎国庆”丛台区彩色周末文艺汇演、共庆建军89周年文艺演出。全区共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共200余场。

2016年,丛台区新建、改建、扩建北环二建、东门里等1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先后为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配备图书6000多册,乐器、音响设备、服装等400余件。培育业余群众文化队伍160余支,其中的夕阳红艺术团、龙湖合唱团、丛台激情广场合唱团、鸿雁舞蹈队、丛台韵舞蹈队等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区比赛,屡获殊荣。

社会保障

2018年,丛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246户、555人全部实现脱贫。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10个方面民生实事如期完成。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3273个,实现再就业1401人,分别占年度计划的137%、11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81842人,居民医疗保险覆盖人数29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征缴4.1亿元,全面完成参保扩面任务。完成丛东、和平等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达80%,梦城养老院被评为“三星级”养老机构。

环境保护

2018年,丛台区发现并整改问题3600多个。231项交办问题全面整改到位。治理“散乱污”企业618家,拆除厂房63.5万平方米。“气代煤”“电代煤”改造5507户。主城区128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企业全部外迁。15家重点工业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设施。环路内1029家餐饮饭店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治理居民楼油烟109栋。完成火情预警综合监控系统和热点网格监测平台建设。整治空地裸地25万平方米。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7.1,同比改善18%;PM2.5平均浓度为6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1%,改善率全市第一,获得考核奖励580万元,空气质量为五年来最好水平。实施“碧水保卫战”,推进“河湖坑塘沟渠”清理攻坚行动,高标准完成滏阳河、输元河等河流退污还清,以及胜利沟、河北二沟等沟渠清淤工作,清理河道50.7千米,创新造林模式,完成造林绿化3万亩,植树127.5万株。

历史文化

编辑

地名由来

因“武灵丛台”坐落辖区而得名。

民俗文化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而形成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衣食住行、民间信仰等多种形式的民风民俗与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且时代延续。如现在还流行于邯郸丛台区一带的冀南扇鼓舞、黄粱梦庙会、丛中民间花会、除夕扔臭帽(扔晦)、送羊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成为地方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一项巨大的文化遗产。

龙文化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华夏气节的象征,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古往今来对龙顶礼膜拜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龙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多起来,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中国北方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每当春龙节到来,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人们把这种仪式叫作“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以此比喻“挑龙头”、“吃龙胆”、“金盘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古石龙景区,位于邯郸市西北10千米处,因发掘出举世无双的古石龙群而得名,以龙文化为主题结合自然风光而建设,是至今全国唯一集古石龙原形和龙的传说为一体的风景区。 巨龙的不远处,正是战国时期赵国三位君主长眠的陵墓,巨龙迷阵所处之地恰好符合易经所推算的尊贵方位。因此,有关石龙的传说便众说纷纭,热议不断。

2009年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栏目对大规模巨型龙阵的起因、以及如何深埋地下进行了解析,破解了巨龙阵给观众留下的种种“谜团”,肯定了石龙群对研究中国古代地质状况和研究龙文化、龙起源,特别是新旧石器前期先民的生活和思想等,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成语典故文化

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广袤地域的辉煌历史、深厚丰腴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据不完全统计,由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所滋生、蕴积、提炼出的具有邯郸地方特色或与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之多,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等,它们以言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寓于情趣、耐人寻味而成为中国汉语言艺术中的一枝奇葩。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这些成语典故中,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也有500条之多。另外还有众多的成语典故遗址景观。位于邯郸市赵苑景区内的“成语典故苑”,占地102亩,以园林为载体,以发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为内容,以碑刻、浮雕、绘画、自然山石象形喻义等多种艺术手法为表现形式,将发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再现世人面前。它以古喻今,鞭策鼓励后人,是中国唯一的以成语典故为主题的文化园林。2005年10月26日,经中国文联批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邯郸市举行命名颁牌仪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成语典故文化已成为邯郸市十大文化脉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赵文化

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她丰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郸地域文化中的代表。赵文化滥觞于舂秋,兴旺于战国,延续至两汉,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这里产生了发达的冶铁、制铜、制陶等手工业,形成了繁荣的城市商业贸易,孕育了荀子、公孙龙、慎到等一代学术大师,涌现出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它与燕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赵文化其主流内涵是“开拓进取,竞争图强,兼收并蓄,改革创新”,贯穿其中的以人为本、广揽贤才、团结向上、忠勇报国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梦文化

以“一枕黄粱”名梦和黄粱梦吕仙祠古建筑群为代表的梦文化,蕴含着极为深厚的中国哲学思想,表现出中华民族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执着追求。产生于唐代的黄粱美梦传奇故事,就发生在邯郸的黄粱梦镇。从古到今,黄粱一梦以及由此演绎、发展而形成的“梦文化”在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典藏中,留下了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绚丽画卷。黄粱梦的美妙故事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国外也是声名远播,甚至于登上了日本小学的教课书。梦文化涵盖历史、心理、生理、民俗、宗教、文艺等领域,具有神秘的特性。依据唐传奇《枕中记》而建的千年古观“黄梁梦吕仙祠”,建筑规模宏伟,内有中国“名梦馆”,是研究中国“梦文化”的集大成之地,也是中国“梦文化”唯一的载体,它对中国小说、戏剧、诗文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黄粱梦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梦文化的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邯郸因此被海内外人士誉为“美梦之乡”。

风景名胜

编辑

丛台公园

丛台区丛台区

丛台公园位于邯郸市面上中华大街头中段,是以武灵丛台为中辟成的一座大型园林,占地面积360亩。这里原为武灵王观看军事操演与歌舞的地方。丛台湖位于公园正中,面积约40多亩,湖中建成有苑在亭、曲栏桥、西湖亭,望诸榭,湖边建有长廓,假山,花圃,茶亭,饭庄。园林建筑,除古丛台、望诸榭外,还陆续增建了工农兵塑像、春歌亭、醉月亭、长廊、碑林、二度梅雕塑等,并对原在湖边已破败的七贤祠迁址翻建,彩塑了赵国在立国前后树有特殊功勋的七位贤者。

战国赵王陵

丛台区丛台区

赵王陵位于丛台区与永年县的西北交界处。赵王陵由五座较为集中的陵墓和众多的陪葬墓组成,陵区由陵台、封墓、神道、陵堂、陵园所组成。陵区南北长7千米,东西长4千米,占地约28平方千米。五座王陵依古老的输元河的走向呈环形分布,五座陵都建筑在丘岭上,其中三座在邯郸县三陵乡,定名为“寺西窖墓群”,另两座位于永年县北西岗乡境内,定名为“温窖墓群”。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王陵对于研究战国及秦汉时期的丧葬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赵肃侯是赵国由弱小走向强盛时期的过渡人物,他所实行的外交政策在列国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去世时秦、楚、燕、齐、魏等大国各派出精兵一万人参加了隆重的葬礼。说明当时丧葬文化在各国的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影响。

紫山风景区

丛台区丛台区

紫山风景区位于邯郸市西北15千米处,座落于丛台区与武安市和永年县的交界地带。其主峰海拔498.4米。风景区面积约20平方千米,山体裸露的巨岩和耸立的峭壁多为紫色、金黄色和褐色的“紫石英”,故取名为紫山。马服山的东部为赵国的王陵区,因赵奢墓的修建,而使赵国的皇陵区西扩十里之遥。这里正拟建造马氏宗祠陈列馆,紫山也成为中华马姓向往的祖源之山。

荣誉称号

编辑

2021年4月29日,丛台区被教育部命名为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

2022年3月,丛台区入选2021年河北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

2022年6月,丛台区入选河北省2022年第一批洁净城市(区)。

2023年10月,丛台区入选全国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下一篇 武灵

上一篇 邯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