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攻赵长平 编辑
《秦攻赵长平》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
作品名称:秦攻赵长平
创作年代:西汉
作品出处:《战国策》
文学体裁:散文
编者:刘向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燕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计:盘算
于:向
是:这
显:张扬
却:使…退兵
务:致力于
亲:指关系友好、亲近
隐蔽:指屏障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纷纷派兵帮助赵国。
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
大王不如听从赵国,把粮草借给他们,让他击退秦兵,如果大王您不加理睬,秦兵就不会退去。
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
因此救援赵国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实在是十万火急。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燕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寡人退兵未迟;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则乘势攻之。”
这时,赵军粮食告急,派人向齐国借粮,可是齐王不理睬。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听从赵国,把粮草借给他们,让他击退秦兵,如果大王您不加理睬,秦兵就不会退去。这样,就正中了秦国的计策,而齐、燕就失策了。而且赵对于燕、齐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这正像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日赵国罹难,明日灭亡之祸就会降临到齐、燕身上。因此救援赵国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实在是十万火急。再说救赵是一种高尚的国际义举,击退秦国,也可以张扬名声,不去显示正义张扬威名,却一味地吝啬粮食,这确实是战略决策的错误啊。”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聪明的人会识破他人的圈套,愚蠢的人掉进他人的圈套还不自知。出谋划策时,掌握对方的计谋始终是第一位的。
“唇亡齿寒”,这个成语实际上也是地缘政治学上的经典。地缘上的互相依存、联盟抗暴是各国政治家的共识。所以当今世界地域性组织非常的众多。除了互利互助外,还能共同对付敌国。而如果忽视了地缘上互相之间的利害关系,国家之间、朋友之间不互相帮助,那么你的邻国、亲朋的受损境况,就是明天你的景况。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