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编辑

韩非创作的散文作品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是战国时期文人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这个故事无情地嘲弄了荆王的愚昧无知,赞扬了中射之士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敢于破除迷信的勇敢精神。文章运用语言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中射之士这个忠臣的形象。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不死之药

作者:韩非

创作年代:战国时代

作品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文学体裁:散文

原文

编辑

有献不死之药于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译文

编辑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负责传达的官员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道:“是可以吃的。”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为此甚为恼怒,要杀死这个卫士。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所以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是客人欺骗大王。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不如把我放了吧。”楚王就不杀他了。

注释

编辑

不死之药:吃了可以不死的药

荆王:战国楚顷襄王

荆王印荆王印

谒者:接待宾客的近侍;谒:进谒

操:拿着

因:于是

食:吃

使:托(人)

故:因此

以:相当于“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说:对···说;劝说。

乃:于是,就

中射之士:侍卫近臣

说王:向荆王解说

是:这

是死药也:这(反而)是致人于死的药

明:证明,说明

提要

编辑

人的语言词语有时非常多义,会产生很多歧义。同一个词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都很正确。辩论家们就看中语言的这种多义性,从而用语言来改变事实。

评析

编辑

卫士与传递人对“可以吃”三个字有不同的理解,传递人理解为该药的使用方式是食用,所以说是可以吃。而卫士的理解是可以允许我吃。对语句的理解看来谁都没错。另外长生不死的含义,到底是得病可以不死、砍头可以不死,还是吃了要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不死,这些都没有限定,所以卫士就可以钻语句多义的空子,故意搞了一个语句上的恶作剧。

这个故事无情地嘲弄了荆王的愚昧无知,赞扬了中射之士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敢于破除迷信的勇敢精神。文章运用语言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中射之士这个忠臣的形象。

出处

编辑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选自《韩非子·说林上·第二十二》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实施。韩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非子·定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 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 “重罚”。

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下一篇 客说春申君

上一篇 长沙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