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 编辑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
作品名称: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
创作年代:西汉
作品出处:《战国策·赵策一》
文学体裁:散文
编者:刘向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围晋阳而水之,城下不没者三板。郄疵谓知伯曰:“韩、魏之君必反矣。”知伯曰:“何以知之?”郄疵曰:“以其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而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今城不没者三板,臼灶生蛙,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韩魏之君无熹志而有忧色,是非反如何也?”
明日,知伯以告韩、魏之君曰:“郄疵言君之且反也。”韩、魏之君曰:“夫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今且将拔矣。夫三家虽愚,不弃美利于前,背信盟之约,而为危难不可成之事,其势可见也。是疵为赵计矣,使君疑二主之心,而解于攻赵也。今君听谗臣之言,而离二主之交,为君惜之。”趋而出。郄疵谓知伯曰:“君又何以疵言告韩、魏之君为?”知伯曰:“子安知之?”对曰:“韩、魏之君视疵端而趋疾。”
郄疵知其言之不听,请使于齐,知伯遣之。韩、魏之君果反矣。
①从:使……跟从;②水:用水灌城;③三板:三丈;④反:反叛;⑤相:形容行为偏向一方,“人马相食”指“人吃马”;⑥无熹志:没有喜悦的神情;⑦明日:第二天;⑧且:将要;⑨拔:攻占;⑩美利:巨大利益;(11)解:松懈;(12)离:疏离;(13)趋:快步走;(14)端:仔细端详、观察;(15)疾:迅速
知伯胁从韩、魏的军队一道进攻赵国。首先水困晋阳,离淹城只有三丈。郄疵对知伯说:“韩、魏的君主肯定会背叛我们。”知伯问:“何以见得?”郄疵说:“从他们的脸上和军事形势上判断就可以知道。韩、魏国军队尾随我们进攻赵国,可以想见如果赵国灭亡,那灾难必然会降到韩、魏头上。虽然贤君跟韩、魏相约灭赵以后就和韩、魏三分赵国领土,可是现在晋阳只差三丈就被淹没,城中连石臼和炉灶都出现了青蛙,城中的人饿到了人吃马的地步,晋阳城马上就要陷落了(指日可待),然而韩、魏君主不但没有喜悦的神情,反而有忧虑的神色,这不是要反叛的迹象又是什么呢?”
第二天,知伯就把这话告诉韩、魏两国君主,说:“郄疵说两位君主将要背弃盟约。”韩、魏两君说:“灭赵以后我们三国可以三分赵地,而且晋阳马上就要陷落。我们即使再愚蠢,也不至于放弃就要到来的利益,甚至背弃盟约去做那种危险的、无望之事(这是不容置疑的)。这种形势发展的结局是可以预见的。这是郄疵在为赵国谋划,以便使您这样的贤君怀疑我们两人的忠心,进而瓦解三国攻赵的盟约。如今您竟然听信奸臣的谗言,而离间韩、魏两国的邦交,我们真为贤君感到惋惜。”说完就快步出去了。郄疵又来对知伯说:“您为什么要把臣下的话告诉韩、魏王呢?”知伯说:“你怎么知道我告诉他们了呢?”郄疵说:“因为韩、魏两王临走时,看到我仔细观察他们后快步走着离开了。”
郄疵见知伯不采纳自己的建议,就主动请求知伯派他到齐国去,于是知伯就派他去齐国。不久韩、魏君主果然反叛。
作为一个团体的领导,一定要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对身边发生的细小变化一定要有感觉。尤其是对人的相貌、气象等的观察一定要仔细,人的表情、眼神等是人内心的反映,通过表情就可以掌握人的内心活动,以此来帮助自己的决策、掌控未来的活动。古代有识之士都有一套察言观色的技术,象曾国藩就写《冰鉴》,专门讲相面、察言观色之道。领导工作以人为本、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一定要了解人的思想活动、掌握人的心理变化。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