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齐石窟文化 编辑
北齐石窟文化以位于邯郸市的南北响堂山石窟最为著名。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响堂寺石窟始凿于东魏晚期,主要洞窟完成于北齐时期(550~577年)。
中文名:北齐石窟文化
完成时间:北齐时期(550~577年)
著名景点:a邯郸/a市的南北a响堂山石窟/a
简介:文宣帝广拓宫苑,凿窟建寺
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550~559年),北齐建都于邺(今临漳)和晋阳(今太原)两地,文宣帝经常往来于两都之间,响堂山为其必经之地,因这里山清水秀,景色优美。文宣帝在此广拓宫苑,凿窟建寺,兴盛一时。其后隋、唐、宋、明各时期均有续凿。石窟分南北两处,现存石窟16座,其中10座为北齐所凿,计有造像4500余尊,并有大量的刻经和部分摩崖造像。
南响堂石窟位于鼓山南麓,依山而凿,其三面环山,共凿有北齐窟7个,宋窟1个和唐代摩崖造像,造像共计3700余尊。鼓山南麓山前建响堂寺,现存正殿、配殿、靠山楼、砖塔、僧房等建筑,均为明、清建筑。寺左后侧沿山开凿大小石窟7座,分上下两层排列,上层5座,下层2座。
其中最大的华严洞宽6.3米,中心方柱式塔庙窟,分前后室,洞内佛像千姿百态,造型优美,同时刻有《大方广佛华严经》。
千佛洞内有佛像1028尊,洞顶浮雕飞天,或手弹琵琶,或吹奏笙萧,裙带飘动,婀娜多姿,楚楚动人。由于战争和人为破坏,南响堂山石窟残破较严重,佛像不同程度受损。
北响堂石窟开凿于半山腰陡峭的悬崖上,共有9座石窟,分南、北、中3组,计有造像800余尊。中组石窟外观略似楼阁,内壁浮雕花卉、动物、佛像等,造型古朴典雅。
大佛洞是规模最大者,洞宽13.3米,进深12.5米,内有坐佛高约4米,神气秀逸端庄,线条柔和,面部平素无饰,这尊佛像虽经多年风雨侵蚀,仍旧光洁如新刻,经洞内外壁刻满经文,旁有北齐天统四年(568年)至武平三年(572年)唐邕书写《维摩诘经》四部,碑文隶书,笔锋犀利刚劲挺拔。
山下建有常乐寺,现存有八角九层砖塔1座、山门、前后殿基址、碑刻等文物。山巅还有尔宫、西宫、宋金时期经幢、碑刻等文物。
中国的佛像造型风格由北魏的简洁、刚劲到唐代的写神、丰满经历了一个漫长演变过程,而以南、北响堂为代表的北齐造像风格,承前启后,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不可取代的位置。
文物保护:响堂寺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