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小磨香油 编辑

河北省大名县特产

大名小磨香油大名小磨香油

大名小磨香油,河北省大名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大名小磨香油以芝麻为原料,用石质小磨和独特的传统技艺加工而成,历史悠久、绿色环保,色泽枣红、晶莹透亮,以醇厚柔和、浓郁持久、品味纯正。

2014年12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大名小磨香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大名小磨香油

外文名:Daming ground sesameseed oil

产地名称:河北省大名县

品质特点:色泽枣红,晶莹透亮

地理标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2014年第139号公告

批准时间:2014年12月24日

产品特点

编辑

大名小磨香油以芝麻为原料,用石质小磨和独特的传统技艺加工而成,历史悠久、绿色环保,色泽枣红、晶莹透亮,以醇厚柔和、浓郁持久、品味纯正。

大名小磨香油大名小磨香油

产地环境

编辑

大名小磨香油产自河北省大名县,大名县坐落于华北大平原南端,属掩埋古河道的壤质土冲积平原。海拔最高点是王村乡田固村为49.29米,最低点是漳、卫河汇流处南侧39.8米,高差9.49米;坡降比约为1:4000。以卫河为界,卫西为漳河冲积扇的边缘,土质粘重。卫东是由黄河冲积物形成的,土质以沙为主。大名县因系河流冲积平原,所以大平小不平,微地貌复杂。但平原是构成大名地貌的主体,占总面积的90%以上。

大名县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季同季,无霜期长,干寒同期。即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爽宜人,冬季寒冷少雪。全年的主导风向为南风,其次是北风,出现东风、西风的机会较少,适宜种植芝麻,加工香油。

历史渊源

编辑

大名小磨香油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一户张姓人家从山西迁过来时带来磨香油石磨,在儒家寨(历史上曾称堡子城)开办张家香油坊。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经大名县在朝为官的吏部侍郎吕本忠推荐,“五里香”小磨香油向皇上进贡,深得嘉靖皇帝赞赏。

儒家寨张家小磨香油的出名,带动了该地的小磨香油加工业发展,传说明朝时期在泰山行宫庙前的堡子城南门外,曾建有八大家小磨香油坊,分别为张家、李家、甄家、陈家、田家、刘家、申家、赵家,此盛况一直延续到清代。

生产情况

编辑

截至2014年底,大名人在中国国内外开设了7500多家小磨香油磨坊,在大名县内形成40多个香油专业村。大名小磨香油年消耗芝麻10万吨,年生产小磨香油4.5万吨,占中国国内香油产量的四分之一,从业人员3万人,年产值13.5亿元,年利润3.6亿元。

大名小磨香油大名小磨香油

产品荣誉

编辑

2014年12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大名小磨香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大名小磨香油大名小磨香油

地理标志

编辑

地域保护范围

大名小磨香油产地范围为河北省大名县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主要原辅材料

芝麻:白芝麻,籽粒饱满,色泽光亮,粗脂肪含量≥52%。

生产用水:产地范围内的地下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的标准。

二、生产加工工艺

采用水代法提油工艺:原料清选→浸泡→炒籽→扬烟→磨酱→兑浆搅油→振荡分油→毛油精制→灌装。

三、加工要点

浸泡:常温浸泡,时间45分钟至60分钟,浸泡到芝麻含水量为25%至30%。

炒籽:炒锅直接炒籽,温度控制在140℃至210℃之间,炒好的芝麻用手捻即出油,呈枣红色,出锅前使用芝麻重量的2%至3%冷水泼水降温。

磨酱:使用当地生产的石磨将炒好的芝麻磨成芝麻酱,磨酱温度控制在50℃至60℃。

兑浆搅油:将麻酱泵入搅油锅中,温度≥40℃,分4次至5次加入相当于麻酱重80%至100%的95℃至100℃热开水,并进行搅拌,搅拌时间50分钟至60分钟。根据出油情况,分批次撇油。撇去大部分油脂后,最后还应保持7毫米至9毫米厚的油层。

振荡分油、撇油:用墩油机振荡4小时至5小时,温度控制在30℃至40℃,将油分离提取出来。

四、质量特色

感官特色:色泽枣红,晶莹透亮,具有芝麻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香味浓郁持久,口感纯正。

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酸值(以氢氧化钾计),毫克/克≤

3.0

过氧化值,毫摩尔/千克≤

6.0

油酸,%

35.0~45.5

亚油酸,%

38.0~47.9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大名小磨香油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河北省大名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大名小磨香油的检测机构由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下一篇 丛台酒

上一篇 涉县花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