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庞斗志演义 编辑
《孙庞斗志演义》,又名《孙庞演义》《前七国孙庞演义》,是成书于明末的章回体小说,凡四卷二十回,作者尚有争议,但一般认定其作者为明末清初时人吴门啸客,成书于明崇祯九年(1636)。
该小说讲述了战国时期孙膑与庞涓斗智的故事。《孙庞斗志演义》作为以历史故事为底本进行演绎的通俗小说,一方面将历史演义小说惯用的混合历史本事与虚构情节的手法应用在其中,虚实相交既增加故事情节的可读性,又可以塑造人物;另一方面借鉴吸收通俗小说的一些奇妙构思,如拟话本中常出现的“巧合”设定,该书中巧合不仅可以使情节贴近史实,还推进了故事情节。
作品名称:孙庞斗志演义
作品别名:孙庞演义、前七国孙庞演义
作者:吴门啸客(未定)
创作年代:明末
文学体裁:章回小说
字数:约10000
战国初,七雄割据,燕驸马孙操之子孙膑上云梦山向鬼谷子学艺,谋报强秦。同学庞泪,奸诈存私,嫉贤妒能。鬼谷子将假天书传孙膑,庞涓抢去读后烧毁,别师下山求官。孙膑留山中,得真天书,尽学鬼谷子艺业。
庞涓下山后佐魏,擒齐将田忌,被招为驸马。庞涓派人把孙膑骗下山辅佐自己,后见孙膑才能超过自己,又诬孙膑谋反,刖其足,骗孙膑默写天书。孙膑得樊厨揭露,方明白自己受骗,佯狂为丐。后被齐大夫卜商载至齐,居田忌府中。
孙膑佐田忌,收服草寇。庞涓害孙膑不成,又用七箭定喉书魇镇孙膑,被冯獾破。孙膑遂佐田忌与庞涓战,用减灶法及缩地术,诱庞涓深入,在马陵山活捉庞涓,分尸七国。孙膑被封七国总兵军师,不受而归。
卷之一 潼关城白起偷营 朱仙镇孙庞结义 卷之二 白鹿仙击涓大冰雹 鬼谷子受膑假天书 卷之三 魏王计赚辟尘珠 庞涓大战宜梁道 卷之四 田忌割须归国 王敖持斧破牌 卷之五 金銮殿孙膑来朝 演武场庞涓败阵 卷之六 金兰契仇成刖足 木盒歌数定装疯 卷之七 百花园冤孽箭 单田院祝融灾 卷之八 征魏国两邦旗号 退燕兵百锭黄金 卷之九 孙膑计藏木柜 庞涓屈受披麻 卷之十 造纸人金蝉脱壳 抬顽石拨草寻蛇 | 卷之十一 鲁王两次认靴鱼 袁达一番遭陷井 卷之十二九 曜山野龙纳款 丞相府太尉退婚 卷之十三 假新人华堂变脸 真小姐帅府联姻 卷之十四 廉刚命丧百翎关 庞涓身浸新河水 卷之十五 赚齐师马安屈死 擒韩后袁达回营 卷之十六 驾席云冯驩绝技 私金币邹忌谗言 卷之十七 南平王埋名诈死 颜仲子观东详诗 卷之十八 张倩奴风月赚 魏太子虎狼囚 卷之十九 庞涓堕计诛皇甫 张才错刺出齐营 卷之二十 践誓分尸走马陵 成功拂袖归云梦 |
孙膑、庞涓事是中国小说演述的热点,《醉翁谈录·小说开辟》已提到有“论机谋有孙庞斗智”。元刊全相平话今存有《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有后集必当有前集。《后集》开篇说: “夫《后七国春秋》者,说着魏国遣庞涓为帅,将兵伐韩、赵二国,韩、赵二国不能当敌,即遣使请救于齐。齐遣孙子、田忌为帅,领兵救韩、赵二国,遂合韩、赵兵战魏,败其将庞涓于马陵山下。……其夜,孙子用计捉了庞涓,就魏国会六国君王,斩了庞涓,报了刖足之仇。”这段话,正与今《孙庞斗志演义》结尾相吻合。可见,《孙庞斗志演义》即据平话《七国春秋前集》改编。
该书虽然大致依照史书,但多谬误。如孙膑是齐人,书中说他是燕人,且为孙武的孙子;卜商是春秋时人,不能活到战国;秦将白起、赵将廉颇都是战国末人物,不得与孙膑同时。
孙庞斗志的故事在《史记》中略有记载,明嘉靖年间余邵鱼的《列国志传》和后来冯梦龙的《新列国志》都作了更多的敷演。明中叶以后,在长篇章回小说的带动下,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日渐繁多。因此,孙庞斗志的故事也就很自然地成为文人再创作的题材,由长篇中的一个章回,再敷演为一部20回的中篇。
庞涓
庞涓是一个心胸狭窄、阴险毒辣、见利忘义的小人。小说在一开始就以种种细节写出了他的这种鄙劣的性格。结义之后,他装着伤了脚,把行李都交给孙膑一个人挑着。上山之际,他又多了个心眼,生怕落在后头遭遇不测,便装出开山寻路的姿态,走在前面。一旦碰上猛虎便懊悔万分,连忙丢下孙膑爬上了树。上得山后,庞涓处处耍小心眼,赚孙膑的书来看,却又用谎言欺骗孙膑,不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共读。待鬼谷先生传孙膑天书时,又借故用灯火烧毁天书,生怕孙膑超过自己。
孙膑
孙膑对这位处处蒙蔽自己的“义弟”一向深信不疑,甚至在面对杀身之祸时也没有怀疑庞涓的阴谋和一翻假话,反而以为庞涓真的在搭救自己。为了报答庞涓的“好意”,孙膑便默写天书三卷作为回报,直到厨师说出原因,才彻底醒悟。
主题思想
《孙庞斗志演义》通过孙膑和庞涓由结义兄弟到同门同学,到反目为仇、兵刃相见的全过程,批判庞涓那种阴险刻薄、妒贤忌才的可耻行径,赞扬和歌颂孙膑能屈能伸、恩冤皆报的磊落胸怀。作品中流露出来的这种重视友情、痛恨背叛的思想感情,正是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市民意识的集中表现,也是明中叶长短篇小说在创作内容上的共同趋向。作者正是紧紧扣住这样的主题,塑造和刻画了他笔下的两个主要人物。
艺术特色
《孙庞斗志演义》尤其善于运用移花接木的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合理移植,再现典型环境中的人物性格。比如邹忌与孙膑的矛盾,在《新列国志》中只是写到邹忌恐田忌将来代己为相,便设计诬陷田忌谋反。于是田忌称病不朝,孙膑也辞去军师之职。在《孙庞斗志演义》中,这段情节被合理地移植为邹忌与孙膑的正面冲突。孙膑和邹忌之子争聘苏代之妹而引起的纠葛,最终发展为邹忌与庞涓密谋,要里应外合,擒拿孙膑。后又接受庞涓贿赂,传命孙膑退兵回朝。历史上的邹忌未必是这样不忠不义、见钱眼开的小人,也未必做过这种叛国背亲的丑事,但是作者出于塑造孙膑这一中心人物的需要,虚构出朝廷内部忠奸斗争的典型环境,达到塑造和刻画主要人物性格的目的。
《孙庞斗志演义》的作者还进行大胆的创造,通过丰富的想象,设计出合情合理的情节,使全书在情节结构上更加完整,主题思想更加突出。比如孙庞斗志的最后结局,是庞涓夜走马陵道,在刻有“庞涓死此树下”的大树下自刎而死。然而,《孙庞斗志演义》的作者把这一史书所载的结局,改为生擒庞涓,于毛头滩上约齐七国诸侯,会斩庞涓。这样的改编,显然是与历史事实相违,在史学上是不可取的。但是,从小说艺术的角度,这样的改编正是全书情节结构的需要。孙庞上山之前,庞涓就发有誓言,如有昧心,便“不得还乡,夜走马陵道,乱箭射死,七国分尸。”全书最后一段写庞涓马陵道上被俘,毛头滩前分尸,正是呼应前文。作者在最后的情节中让庞涓也遭刖足之苦,并让田忌、韩王、廉颇一一为自己或为亲人报仇雪恨,更是该书的恩怨皆报的主题思想的鲜明。
《孙庞斗志演义》在风格上保留了当时市井说书的特色,通篇结构上注意前后呼应,章回之间采用悬念转折。全书语言简洁,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但是,书中大量灵怪阴阳、八门遁法以及魇镇、缩地之术,虽然增添了说书人的不少噱头,只是过于怪诞不经。书中的人物也多与史书乖迕,史书上没有说孙膑是燕人,更没有一个叫孙操的父亲在燕国当驸马。卜商本是孔子的弟子,不可能一百年后再到齐国搭载孙膑出境,而秦将白起、赵将廉颇均晚于孙膑,用这些历史人物作为陪衬,显得过分牵强。因此,《孙庞斗志演义》是不能当作史书来读的,如果想借这部书了解战国的史事,那可就要南辕北辙、谬之千里了。
能看到的最早版本为明崇祯九年(1636)刊本。清康熙五年(1666),此书与《后七国乐田演义》合刊,并称《前后七国志》。
现存主要版本有明崇祯九年(1636)序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岐山园藏版本;芸生堂刊本,藏南京图书馆;清康熙五年(1666)啸花轩刊《前后七国志》本,藏大连图书馆;清康熙五年(1666)宏德堂刊本,藏上海辞书出版社;清京都文和堂刊《前后七国志》本,藏天津图书馆;清致和堂刊本,藏首都图书馆。1984 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前后七国志》排印京都文和堂刊本,1985年山东大学出版社排印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明崇祯九年序刊本。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