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叹 编辑

唐代杜甫诗作

夏夜叹夏夜叹

《夏夜叹》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主要写的是作者在夏夜纳时的所见所思。诗中先写作者夏夜乘凉,进而想到戍边的士兵此刻正在挥汗戒备,连洗濯的条件都没有,不禁发出深沉的叹息,缅怀过去那种国泰民安的太平时代,表达了作者对动荡的局势和苦难的人民的关切之情。全诗描写夏夜景色生动细致,体物精细,音调铿锵。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夏夜叹

作者:杜甫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

编辑

夏夜叹

永日不可暮1,炎蒸毒我肠2。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3。

昊天出华月4,茂林延疏光5。

仲夏苦夜短6,开轩纳微凉7。

虚明见纤毫8,羽虫亦飞扬9。

物情无巨细10,自适固其常11。

念彼荷戈士12,穷年守边疆13。

何由一洗濯14,执热互相望15。

竟夕击刁斗16,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17,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18,鹳鹤号且翔19。

况复烦促倦20,激烈思时康21。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1.

永日:夏日昼长,故称。不可暮:言似乎盼不到日落。2.

毒我肠:热得我心中焦躁不安。我,一作“中”。3.

飘飖(yáo):风吹貌。4.

昊(hào)天:夏天。华月:明月。5.

延:招来。6.

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即阴历五月。7.

轩:窗。8.

虚明:月光。9.

羽虫:夜飞的萤火虫。10.

巨细:大小。11.

自适:自得其乐。12.

荷(hè)戈士:戍卒。13.

穷年:终年,一年到头。14.

洗濯(zhuó):洗涤,沐浴。15.

执热:苦热,苦于炎热。16.

竟夕:整夜。刁斗:古代军中用具,铜制,三足有柄,白天用来做饭,夜晚敲击示警。17.

青紫:本为古时公卿服饰,因借指高官显爵。《通鉴》载:至德二载,郭子仪败于清渠,复以官爵收散卒,由是应募入军者,一切衣金紫。被:同“披”。18.

北城:指华州。19.

鹳(guàn)鹤:水鸟名,即鹳,长嘴,能捕鱼。20.

复:一作“怀”。21.

时康:天下安康太平。

白话译文

漫长的白昼难以日暮,暑热熏蒸得我心如汤煮。

如何才能唤来万里长风,飘飘然吹起我的衣裳?

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

仲夏之夜苦于太短,打开窗子享受一下微凉。

夜色空明能见到细微之物,昆虫也在振翅飞翔。

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

于是我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

怎样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无可奈何地互相观望!

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喧呼声响遍四面八方。

青紫官服虽然加在他们身上,也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华州城北吹响了悲凉的胡笳,鹳鹤哀号着四处飞翔。

时逢乱世,再加上天热烦躁身体疲惫,我不禁热切地将太平时世盼想。

创作背景

编辑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夏,当时杜甫在华州。那一年四月,关中大旱,造成严重灾荒,灾民到处逃荒,流离失所。杜甫从长安回到华州以后,仍然时时忧虑动荡的局势和苦难的人民,但似乎已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失去了信心,悲天悯人,忧时伤乱,因作此诗以抒怀。

作品鉴赏

编辑

整体赏析

《夏夜叹》先写日暮思风之情和夜凉清爽之景,后因短热“烦”而年终年守边士卒,叹“时康”的难遇。从内容上看,全诗可分四段,开头一段四句,中间两段各八句,结尾一段四句。

开头四句写诗人日暮思风。诗人感叹白日漫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夜晚。酷暑难耐,使诗人的心情烦躁。他希望能够唤来万里长风,疏解夏日的燥热。“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是对酷暑的控诉;“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是对清凉的期盼。这四句的日暮思风引起下面八句的夜景。

“昊天出华月”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夏日夜凉之景: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诗人感叹仲夏之夜太过于短暂,白日漫长。他的诗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夏日的夜晚哪里是微凉啊,只能说不是很热罢了,要是夜再长一些,也许会凉快点儿!诗人打开窗户,能看到夜色下的细微之物、昆虫振翅飞翔。他便由此联想到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这八句写诗人纳凉时的情形,物情各适,引起下文八句的征人。

“念彼荷戈士”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夜热之感。诗人由景联想到人,想到那些执戈的征人(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想到他们的痛苦。炎炎夏日怎么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只能无可奈何!他们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虽然身穿官服,却还不如早日回到故乡。这八句是诗人由纳凉时的所见引发的所思。

最后四句是诗人夜触所闻,而伤叹世事。诗人期盼着太平盛世,而这四句诗似乎表现出此时他对唐肃宗以及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此诗主要写的是窗下纳凉的情景以及引发的思虑,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社会民生疾苦的关怀之情。全诗写景细致,写情深切,语言质朴,音调铿锵。

名家点评

王嗣奭《杜臆》:“二叹(指《夏日叹》及《夏夜叹》)俱以旱热起兴,而所以叹,在河北之贼未平,盖悯旱忧时之作也。”

马一浮《马一浮诗话》:“杜诗《夏夜叹》佳处在‘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四句,见其体物之细。以下兴起戈士之苦,则恻怛之怀也。细读之,觉其音调铿锵。此唐诗宋诗之别。”

作者简介

编辑

杜甫像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下一篇 寓目

上一篇 夏日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