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颈烧瓶实验 编辑

微生物实验

鹅颈烧瓶实验鹅颈烧瓶实验

鹅颈烧瓶实验是19世纪60年代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的,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鹅颈烧瓶实验

外文名:Gooseneck flask experiment

提出者: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证明: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

实验时间 :1860年-1869年

简介

编辑

鹅颈烧瓶实验鹅颈烧瓶实验

19世纪60年代,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进行了著名的鹅颈烧瓶实验。鹅颈瓶实验是假设细菌、微生物的移动需要依靠菌毛、鞭毛,并且需要在有液体介质的情况下才能正常移动。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朝上;而第二个烧瓶,瓶颈弯曲成天鹅颈一样的曲颈瓶。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瓶子都没有用塞子塞住瓶口,而是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他将两个烧瓶放置一边。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他把第二个瓶子继续放下去: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直至四年后,曲颈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和产生微生物。

巴斯德解释

编辑

鹅颈烧瓶实验 鹅颈烧瓶实验

这是为什么呢? 巴斯德解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入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繁殖,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瓶颈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入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腐败变质。

实验原物实验原物

生生论

编辑

巴斯德“鹅颈烧瓶”实验的结果使人们坚信:生物只能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这一观点称为“生生论”。生生论推翻了自然发生论。

百科x混知:图解鹅颈烧瓶实验百科x混知:图解鹅颈烧瓶实验

下一篇 内科医师

上一篇 无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