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萨·汗 编辑
礼萨·汗(1878年3月16日-1944年7月26日),伊朗巴列维王朝的开国国王。出生于里海南岸的马赞德兰省。
礼萨·汗少年从军,早年曾在哥萨克旅服役。1921年2月,礼萨·汗率哥萨克旅3000人发动政变,自加兹温入主德黑兰,推举赛义德·齐亚丁出任首相,自任国防大臣,控制内阁,宣布将致力于消除内战,改造社会,结束外族占领,实现伊朗民族的复兴。1905—1909年的革命以自由主义的宪法取代了恺伽王朝的专制主义,而1921年的政变则为废除议会政治和建立巴列维王朝的独裁统治开辟了道路。 1925年12月他推翻卡扎尔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出任国王。礼萨·汗当政期间,实行威权主义的统治政策,致力于国家机器的强化,而军事力量的扩充无疑是礼萨·汗时期实行威权统治和强化国家机器的首要条件。 礼萨·汗长期奉行世俗主义的政治原则,政治改革、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构成巴列维王朝排斥教界传统势力的重要举措。 1934年,礼萨·汗将国名由波斯改为伊朗。
礼萨·汗后为了对付英法而与德国暗中结交。结果在英美的逼迫下于1941年退位,并被驱逐出境,流亡海外,1944年7月病逝。
中文名:礼萨·沙阿·巴列维
别名:礼萨·汗
国籍:伊朗
出生日期:1878年3月16日
逝世日期:1944年7月26日
职业:国王
主要成就:推翻卡扎尔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
出生地:伊朗北部马赞德兰省
早年生活
礼萨汗出生于农村,家境贫寒,出生不久父亲去世,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少年时即外出当帮工。十四岁时投身行伍,在沙俄训练的哥萨克旅当兵,曾长期在首都德黑兰服役,站岗值勤,升为班长。在以后讨伐人民起义、地方叛乱和盗匪的一系列作战中,由于“战功”突出,步步晋升为上尉军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指挥过警卫首都的哥萨克部队,被提拔为中校。
夺取政权
礼萨·汗
1919年8月9日签订英伊协定,规定英国在军事、财政、关税等方面享有完全控制权,把伊朗变成保护国。这一奴役性协定遭到伊朗人民广泛反对,议会(“马杰利斯”)拒绝开会批准这一协定,伊朗爆发了反英怒潮。英国被迫改变手法,企图通过扶植代理人来控制伊朗,便选中了威信较高的礼萨汗。然而礼萨汗有自己的打算,不想任人摆布,他期望借助英国的支持,通过政变夺取军权,掌握最高权力。于是,他同亲英的作家和政客赛义德·吉雅丁达成协议:礼萨汗同意率部参加政变,政变后由赛义德·吉雅丁担任政府首脑,他则统管全国军权。
1921年2月中旬,伊朗国王阿罕默德·沙阿准备出游南方,指名要哥萨克师派部队担任护卫。赛·吉雅丁趁机让师长胡马云派礼萨汗出任护卫部队司令官。2月18日,礼萨汗利用哥萨克师很久没有领到薪饷的反政府情绪,率领三千名哥萨克兵,从首都西北的喀兹文城出发进军德黑兰。2月21日(波斯历为12月3日)进入首都,逮捕了许多官员,几乎兵不血刃地实现了政变,推翻了阿罕默德·沙阿政府。阿罕默德·沙阿出逃。赛·吉雅丁任新政府首相(以后于5月外逃至巴格达),礼萨汗先任哥萨克师师长,后任陆军大臣,掌握了新政府的实权。“十二月三日政变”(按波斯历又称“呼塔月三日政变”)是一次资产阶级——地主联盟取代封建贵族统治、以维护民族独立的政变,它标志着旧的恺加王朝大权旁落,名存实亡,礼萨汗从此登上了伊朗的政治舞台。
礼萨汗新政府于2月26日签订伊朗一苏俄条约。条约规定苏维埃政府承认伊朗独立、放弃领事裁判权和各种不平等条约,取消债务和租界,无偿地移交俄国在伊朗的全部财产,还规定如果伊朗领土被利用来进行反对苏维埃俄国的敌对行动以及伊朗依靠本国力量不能防护自己的独立时,苏维埃俄国有权派遣军队暂时进入伊朗。这是伊朗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摆脱控制
称帝
为了使伊朗重新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礼萨汗全力对付地方封建分立主义势力和镇压革命运动。1921―1924年间,他出动大军消灭了吉朗苏维埃共和国,镇压了霍拉桑省和阿塞拜疆省的人民起义,扑灭了北部的革命烈火。接着又率部南下,平定了库尔德地区的反抗,扫荡了中央鲁利斯坦地区的分裂活动,荡平了西南部胡齐斯坦石油产区英国人支持的哈扎尔叛乱。礼萨汗在平乱名义下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固然是反动的行动,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结束了多年来全国分裂的混乱局面,是有利于民族独立和统一事业的。
权力巅峰
当政的礼萨汗
倒台去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礼萨汗宣布伊朗中立,但并未限制德国在伊朗的活动。他拒绝调整对外政策,即使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后,仍不接受一些有远见的臣属关于要伊朗宣布站到反法西斯同盟一边的意见。苏联政府多次向伊朗要求取缔德国特务的活动,而礼萨汗并未采取必要的措施。苏联政府根据1921年2月26日苏伊条约第六条规定,派出军队于1941年8月25日进入伊朗;英国军队根据英苏协议从南面开进伊朗。8月27日,阿里·曼苏尔内阁倒台。几天之后,按照苏、英的提议,阿里·佛鲁吉领导的新政府通过决议,从伊朗驱逐德国及其仆从国家的使馆和特务。礼萨汗抵制执行这个决议,拒绝同法西斯各国彻底绝交,遂于9月16日退位,把王位交给了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礼萨汗本想离国赴加拿大,但英国却让他避居非洲的毛里求斯,后来又迁至南非的约翰内斯堡。1944年7月,因心脏病发作在南非去世。
实施改革
早年的礼萨汗
在社会文化教育方面,礼萨汗进行教育改革,下令建立教育部,设置各级学校,进行世俗教育,改变教士控制学校的情况,还在德黑兰开办了一些大学。他发布命令,允许妇女进入国家机关工作和上大学,有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生产和工作,尽管工资仍低于男子,但开始迈出了实现男女平等地位的第一步。从1928年起就要求男人穿着欧洲式服装,1929年颁布法令废除原有头巾,改戴“巴列维帽”(一种西方式样的帽子),后来又要求妇女也穿着欧洲式服装,1935年又颁布法令禁止妇女戴面纱。为了打破传统的习惯和障碍,造成新的社会风气,他还让王后和公主们带头穿欧式服装、不戴面纱,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宗教圣地库姆的一个伊玛目对此不满,在清真寺中诟骂王后,礼萨汗得知后大怒,驱车直奔库姆城,把那个伊玛目狠揍了一顿。1935年7月,他还出兵镇压了马什哈德市宗教势力反对废除妇女面纱和服饰改革的活动,迫使上层宗教势力暂时退却。
在土地政策方面,礼萨汗于1928年确立地产强制登记制度,把祖借给土地所有主的国有土地转归他们私有,一部分国有土地出售,从而改变了按照宗教法典占有土地的状况。1929年的民法典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也把中世纪以来五股均分制肯定下来(农民佃种地主土地的收获物按五股分成,第一股偿付地租,第二股偿付水租,第三股偿付耕畜,第四股偿付种籽,第五股作为劳力报酬)。1930年在伊朗国民银行之下设立农业银行分行,后来改组为农工银行,向地主发放贷钦,鼓励地主改革经营方法,种植多种经济作物。礼萨汗本人也成了大地主,他共拥有近二千个村庄,二百五十万公顷土地,二十三万三千居民。
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巩固民族独立,礼萨汗于1928年5月10日宣布废除治外法权,收回关税自主权,给予同伊朗缔约的国家以最低关税率。同年成立国家银行,1930年付出大笔补偿费从英国人办的帝国银行手里赎回了钞票发行权。1931年1月颁布法令禁止外国人在伊朗占有农业土地,2月接管印欧电讯公司在伊朗境内的线路。同年颁布“对外贸易专营法”,宣布国家垄断对外贸易,控制进出口商品。伊朗同苏联的贸易往来和合营事业有比较大的发展。
维护利益
围绕英伊石油公司租让权的斗争表现了礼萨汗在反帝斗争中的两重性。作为最大的独家股东的英伊石油公司,于1909年取得开采伊朗石油的租让权,1930年以前该公司占资本主义世界采油量的第三位,获得巨额利润,而交给伊朗政府的利润提成还不到百分之六点五。1931年又把这笔利润提成金降低到1930年的四分之一,英国这一无理行动,在伊朗引起群情激愤。在人民群众压力下,礼萨汗政府于1932年11月26日宣布吊销该公司的租让权,伊朗人民欢欣鼓舞,纷纷举行庆祝会。礼萨汗因而获得了反帝斗争的捍卫者的名声。但在英国把这一争执提交国际联盟行政院,借以对伊朗施加压力后,礼萨汗不得不作出一定的妥协。经过谈判于1933年5月29日签订了为期六十年的新租让协议,规定租让面积从过去的五十万平方英里减到二十五万平方英里(1938年以后进一步减到十万平方英里);扩大伊朗驻公司代表的权利;英伊石油公司将在十五年内每年缴付二十二万五千英镑的石油税,在第二个十五年内每年缴付三十万英镑,租让费每年不低于七十五万英镑。
发展经济
晚年的礼萨汗
礼萨汗虽然实施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但他同时又实行专制独裁,镇压共产党和工农运动,压迫少数民族等反动措施。1937年举行对伊朗共产党领导人和工会领导人的审判,史称“五十三人审判案”。在对外政策方面,礼萨汗企图依靠德国来复兴伊朗,因而大量吸引德国投资、招聘德国顾问专家,为希特勒纳粹势力扩大在伊朗的影响创造了条件,损害了伊朗民族主权。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