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编辑

民生民生

民生,民是指人民,民生指人民的日常生活事项,例如衣、食、住、行、就业、娱乐、家庭、社团、公司、旅游等。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十四五”规划《建议》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包括了就业、收入、教育、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和社保等方面。

词语概念

编辑

词语释义

国计民生

引证详解

1.人民的生活。

《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何景明 《应诏陈言治安疏》:“民生已困,寇盗未息,兵马弛备,财力并竭。”

章炳麟 《訄书·商鞅》:“国政陵夷,民生困敝,其危不可以终一哺。”

民生含义

编辑

名词概念

民生民生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孙中山对民生的界定大致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立论的。 由于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太大,所包括的内容过于庞大,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政策层面上的民生问题难以吻合,难以把握,所以,在具体政策和实际生活领域,人们一般不使用广义上的民生概念。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重要意义

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 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

从责任角度看,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

相关法规

编辑
廉租房资金有保障

内容:《廉租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筹集并用于廉租住房保障的专项资金,同时明确了资金的来、使用及预算管理问题。原则上,资金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专款专用。影响:随着一系列廉租房政策的落实与实施,廉租住房用地、资金等问题已逐步明朗化,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健全。

租赁房屋必须登记

内容:为规范北京市房屋租赁市场,《北京市房屋租赁管理若干规定》对房屋租赁过程中登记、管理规范、监督检查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如实行房屋出租登记制度,办理房屋出租登记不得收费等。影响:由于北京市流动人口多,房屋租赁市场需求大,规范房屋租赁市场将对维护社会秩序,保护房屋租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起到推动作用。

机动车排放执行国IV

内容:从明年1月1日起,本市将开始实行新的机动车国Ⅳ排放标准,不过与以往标准相同,本次仍使用“老车老方法,新车新标准”的管理机制。

影响:符合新标准的车在出京时要注意,由于周边城市尚不施行此标准,加油站提供的油品可能会对汽车催化器等部件造成影响。

劳务派遣工将同工同酬

内容:《劳动合同法》针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合同解除与终止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如明确了合同内容、签订“无固定期合同”的条件,规定了企业不与员工签合同将赔付双倍工资,劳务派遣工应与其他员工同工同酬等。

影响:虽然《劳动合同法》仍未开始实施,但部分企业采取提前裁员等“疑似”规避新法的行为,早已是公众热议的话题。专家提示,只要存在事实连续的劳动关系,企业提出的“工龄重新计算”等说法均无效。

三大传统节日也放假

内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修改版)》中取消五一黄金周;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影响:三天“小黄金周”,不仅可以缓解拥挤的假日旅游市场现状,更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工作满一年可带薪休假

内容:《职工带薪休假条例》规定除少数情况外,单位应保证职工享受年假。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影响:带薪休假制度的确立,让职工有了更多休息的时间,与新“放假办法”的结合,也可以缓解往年“黄金周”的拥挤现象。

招工时工资不许“面议”

内容:根据《促进就业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法律规章,明确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公平就业权利,并进一步细化了就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影响:对失业人员创办的中小企业等实行减税政策,将对促进就业及失业人员再就业起到推动作用。招工时应告知劳动报酬、禁止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强调公平就业、强化就业援助将是今后扩大就业的主旋律。

工资福利可在税前扣除

内容:《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合二为一,减轻了内资企业的上缴税率。同时,在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职工福利费和工会经费等方面,税前扣除的基础扩大,减轻了企业负担。

影响:新条例对农林牧渔业、基础建设等企业,均有相应的优惠政策。而职工工资、保险、福利等支出被列入的税前扣除,有可能刺激企业增加员工福利。

中国继续提高民生权重

一万五千字的报告中十一次被提及—“民生”,本届政府十年工作业绩中最“浓墨重彩”的部分,未来中国发展的着力点,在温家宝总理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被凸显和强调。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5日在北京开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从回顾过去五年工作,到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直至对今年政府主要工作提出建议,“民生”议题贯穿始终。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7.79万亿元、7.9亿人享受各项养老保险、1.6亿人享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各项医疗保险参保超过13亿人……回顾过去五年,温家宝列出了长长的“民生清单”,并用长长的篇幅对下一届政府进行“民生嘱托”。

民生账本扎实厚重,民生嘱托意味深远。具体数据的背后,传递的是政府着意让13亿民众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的诚意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勇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说。

“惠民生”“民生优先”“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回顾本届政府十年执政道路,“民生”在政府工作中的“权重”一再提高。

十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危机让中国人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发展”,并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更加紧迫。那场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保障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民生举措”力度之大、财政投入资金之多前所未有 。

“十四五”规划《建议》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

在就业方面,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就业容量,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在收入方面,将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在教育方面,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

在文化体育方面,将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在健康方面,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使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

在养老方面,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在社保方面,将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现状

编辑
2023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增加民生投入,着力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每年都保持在4%以上,学生人均经费投入大幅增加。持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推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持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多万学生。保障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多渠道增加幼儿园供给。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实现。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高校招生持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大幅提高经济困难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额度。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持续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水平,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450元提高到610元。将更多群众急需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住院和门诊费用实现跨省直接结算,惠及5700多万人次。推行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降低费用负担超过4000亿元。设置13个国家医学中心,布局建设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50元提高到84元。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组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努力保障人民健康。

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连续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稳步提升城乡低保、优待抚恤、失业和工伤保障等标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在税费、用房、水电气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进医养结合。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完善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下一篇 电子业

上一篇 工程设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