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战争 编辑
七年战争(Seven Years War)是英国-普鲁士联盟与法国-奥地利联盟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战争于1756年5月17日开始,1763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七年,故称七年战争。其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洲,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和菲律宾群岛。
这场战争由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导致:18世纪,英国与法国、西班牙在贸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同时普鲁士与奥地利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内外争夺霸权,从而引发了战争。
1763年法国,西班牙与英国签订的《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萨克森,奥地利与普鲁士签订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标志着战争的结束。这次战争在欧洲以攻城战,对城镇的纵火,以及造成惨重损失的野战而著称。战争总共造成了约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名称:七年战争
发生时间:1756年至1763年
地点: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和菲律宾群岛
参战方:普鲁士王国、大不列颠王国、葡萄牙王国等 VS 奥地利大公国、法兰西王国、俄罗斯帝国、瑞典、西班牙帝国等
结果:英国、普鲁士为首的阵营战胜
伤亡情况:约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主要指挥官:腓特烈二世、乔治二世、乔治三世、玛丽娅·特蕾莎、路易十五、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彼得三世
开始标志:1756年5月17日普鲁士闪击萨克森
战后条约:《巴黎和约》、《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奥地利女大公:玛丽娅·特蕾莎
考尼茨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
1758年1月,俄军重新发起进攻,占领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并向普鲁士腹地推进。弗里德里希二世率主力迎击。8月25日,俄普两军在奥得河畔的措恩多夫激战。俄军伤亡约2.3万人,普军伤亡1.4万人。年底,俄军撤回本土过冬。
七年战争
1759年7月,俄奥两军联合行动,会师奥得河地区,尔后向普鲁士腹地进攻。8月12日,弗里德里希二世率普军5万人在法兰克福附近库讷斯多夫与俄奥联军9万人会战。普军仍沿用斜向冲击法,遭惨败,损失2万余人。与此同时,英军在汉诺威的明登击败法军。9月,奥军占领德累斯顿,并于11月迫使1.2万普军在马克森投降。从此,普军元气大伤,转入战略防御。由于奥、法与俄国存有分歧和矛盾,因而未能乘胜扩张战果,使普鲁士获得喘息之机。
1760年6月,普军在兰茨胡特被奥军击败,但8月在利格尼茨附近取胜。10月9日,俄军一度在扎哈尔·格里戈里耶维奇·切尔内绍夫的率领下侵占柏林(柏林会战),但对战局影响不大。11月3日,普军在托尔高之战中击败奥军主力,战局出现转机。在海上和海外战场,英、法两国争夺激烈。1756年5月,法国舰队在地中海梅诺卡岛海战中击败英国舰队。
1757年,英军攻占孟加拉。1758年后,法国因深陷欧洲战场,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争夺中连遭失败。1759年,法国舰队先后在拉古什和基伯龙湾被英国舰队击败。1760年,英国占领法属加拿大、路易斯安那部分地区和西班牙殖民地佛罗里达。
七年战争前后的北美大陆殖民地图
英国首相:老皮特
英国
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法国在《巴黎和约》中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但英国将这次的大帝国战争(法国-印第安战争)的战费转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七年战争完后1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法国
《巴黎和约》成为了法国君主制时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法国放弃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东岸。虽然法国仍然拥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纽奥良和瓜德罗普岛,但是这次失败标志着法国失去了新大陆。法国的外交策略黯然失败,声望也显著下落。这次战争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并且在他死后成为了法国的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间接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埋下伏笔。
奥地利
奥地利继上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后再次不敌普鲁士。玛丽娅·特蕾西娅而后一直对叶卡捷琳娜大帝和腓特烈二世有敌对情绪,并在晚年致力于反对瓜分波兰以保持奥地利公国稳定。
俄罗斯
俄罗斯在七年战争中巩固了其在东欧的势力。俄罗斯沙皇在战争后期的倒戈行为引来奥地利和法国的一片骂声、却赢得了普鲁士的友谊;日后叶卡捷琳娜皇后罢黜不守信义的前沙皇彼得三世、自己登基为女皇,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并更趋于向西扩张,踊跃于瓜分波兰。俄罗斯名将鲁缅采夫亦在此战中成名。
普鲁士
腓特烈因为俄罗斯在战争后期的沙皇倒戈至普鲁士才保住了西里西亚,使他获得“军事天才”及“大帝”的荣誉;
自弗雷德里希·威廉一世以来崛起的普鲁士,此时俨然已经是欧洲的第五个列强。但是巨大的战争也使王国本土成为一片废墟,不过战后的腓特烈全力投入重建和平和经济的工作让普鲁士的地位变得稳定。然而他的后继者弗雷德里希·威廉三世则秉持不战政策,对于军队的建设从一个极端倒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后来普军在耶拿战役被拿破仑打的溃不成军,直到俾斯麦的出现才重新让普鲁士强大。
七年战争包括30余次会战,它对军事学术的重大影响主要在于:它暴露了当时欧洲军队盛行的分兵把口式的“警戒线战略”和以威胁敌军补给线为主要目标的“机动战略”以及呆板的线式战术的缺点。这些战略战术是封建雇用军时代的产物,适合于军队人数少、代价昂贵(补充不易,打掉了非常可惜,因而必须千方百计避免决战,保存实力)、对补给线依赖性极大等特点,并且曾经在17世纪以来的一些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到七年战争时期,随着各国经济承受能力的提高,军队人数增大,火力加强,后勤补给制度也不单靠补给线,因而一味照搬过去的战略战术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新的历史条件呼唤集中兵力、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决战战略来取代警戒线战略和机动战略,同时呼唤便于利用地形地物发扬火力、保存自己的比较灵活的战斗队形和战术来取代死板的线式战术。不仅陆上作战的线式战术有这个问题,海上作战的线式战术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七年战争在这些方面提供了新的经验。仔细分析这次战争中某些会战的胜负原因,可以看出几十年后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中臻于完善的决战战略和疏开队形的端倪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