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价值链 编辑
价值链概念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85年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 也是指一个企业的价值链或内部价值链。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价值链)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联接。企业间的这种价值链关系,对应于波特的价值链定义,在产业链中、在企业竞争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称之为产业价值链(industrial value chain)。
中文名:产业价值链
外文名:Industrial Value Chain
提出者: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
提出时间:1985年
相关书籍:《竞争优势》
产业价值链与产业链、价值链之间的关系在于利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考察产业链。产业为满足用户需求而实现价值所形成的链条,也就是在产业链中、在企业竞争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称之为产业价值链。它以产业链为基础,从整体角度分析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及其影响价值创造的核心因素。
当价值链理论的分析对象由一个特定的企业转向整个产业时,就形成了产业价值链。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价值创造的过程,前者侧重价值创造环节,后者涉及到组织的职能及关系。产业价值链代表了产业层面上企业价值融合的更加庞大的价值系统,每个企业的价值链包含在更大的价值活动群中,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创造和实现。产业链的价值活动囊括了产业链中企业所有的价值活动,但这些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大杂烩,而是在产业链的价值组织形式下发现和创造价值。在产业价值链没有形成前,各企业的价值链是相互独立的,彼此间的价值联结是松散的。经过产业整合之后,企业被捆绑到一个产业价值链系统里,产业链应用企业间价值链的创新联结来创造出新的价值。
产业价值链理论的形成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其发展集点、线、面、网研究于一身,贯穿价值创造、分配、传递全过程。其理论体系既与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理论相关,又包含价值系统、价值网、价值星座及全球价值链理论。理论的多元化促进了产业价值链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整体性
构成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每个环节都是由大量的同类企业构成,上游产业
产业价值链除了具有集群效应以外,还具有链式效应。这和构成产业价值链的互为基础、相互依存、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上下游企业链条有关。产业需要完整价值链,而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实现供给、生产、销售、服务的功能,从而保证该产业价值链中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进而实现互补、互动、双赢。如果产业价值链当中的企业供给、生产、销售、服务都处于一种良好的、动态自我调整的平衡状态,那么这个产业价值链就会很平稳地运行。但是一旦该产业价值链中的某一个环节不能及时或不能提供充足的供给,这个良性的循环就会被打破,从而引发上游企业或者下游企业不能正常运转。由于在多个产业价值链中,某些企业既可以是本产业价值链内的一个环节,又可以是其他产业价值链上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这种链式效应不但会发生在某一个产业价值链当中,而且不同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问也会有这样的链式效应。这种链式效应主要表现在:1.促进了专业分工协作。
产业价值链的存在,是以产业内部的分工和协作为前提的。没有分工,就无法区分相应的各个价值增值环节,也就没有价值链的存在。因为只有通过专业化分工,才能使价值链上的各部门充分发挥出各自所长,以达到让最终用户享受更具有价值的服务目标。专业化的分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扩大价值增值流量;而协作是产业价值链中各个价值增值环节得以“链接”和连续的必要条件。现代工业的趋势就是分工越来越细化,而产业价值链的链式效应可以促进分工。众所周知,产业价值链当中的企业只承担与提供链条中某一环节的产品或者服务,这样,企业的专业化程度高了,分工越来越细,相应地也节约了成本。
有些小企业只需要专心做好某一项工作即可。产业价值链上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产品的竞争力也就越来越强。同时,产业价值链中的专业化分工本身又具有“自我繁殖”能力。一是各行各业分工的内向发展,会为创造新的专业提供条件。产业价值链越长,技术上进行工序分解的可能性越大,垂直方向的劳动分工有可能加长,这样就能吸引众多企业聚集在一起。二是分工度会随技术的改进而深化。分工度的提高反过来使专业内的技术效率提高。分工的内向和外向发展相互影响,效率与分工度的交互影响,构成企业的自我繁殖特性。产业价值链中的企业之问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总是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比例。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再是孤立的,它的企业行为会影响其他企业,它自身也会受到其他企业活动的影响,这样也促进了企业问的交流与协作。企业集中于产业链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不断优化内部价值链,获得专业化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以多种方式与产业链中其他环节的专业性企业进行高度协同和紧密合作。
2.推动了技术进步。
在一个产业环境中,各种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区别、相互依赖,一种产业的存在成为另一种产业发展的前提或结果,每一个产业只是产业系统中一个环节或一个片段,由各个环节或片段联成一体就变成产业链。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经济技术联系。一个产业需要其他产业为自己提供各种产出,作为自己的要素供给;同时,又把自己的产出作为一种市场需求提供给其他产业进行消费。如果产业价值链中的某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首先取得了优势地位,使产品更新换代,那么它必然会要求上下游的企业能够提供符合它技术要求的原材料或者零部件,制定相应的销售计划,提供更高级的技术支持,获得更好的服务。一般来讲,在产业链没有核心技术的中低端产业存在比较劣势,但占据产业链利润库中的份额较少。在产业链中技术创新能力强、掌握了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控制了关键链条环节的高端产业则具有比较优势,在产业链利润库中的份额占有绝对比例。
因而要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就要进行技术创新,向产业链中高端产业延伸。产业价值链当中的企业不断地进行链式创新,从而使整个产业价值链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首先发展起来的产业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占先的优越地位,利用规模巨大的单位成本降低,以及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提高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产生的协同效应。技术创新又进一步引发产业价值链不断延伸。无疑,产业价值链越长,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往往越发达,衍生企业也就越多,从而产业链中的技术溢出效应和规模效应就更强。产业价值链上的企业通过产业的关联效应相互配合、相互推动,从而建立起一种远远大于单个企业点优势的竞争优势——链优势和群优势。这样,产业价值链中的企业不但能使创新符合需求而且能实现快速创新,并且与上下游环节协同,快速地将技术创新转换为产品,并快速有效地推向市场,进而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使得整条产业价值链及其各环节企业处于有利地位,真正实现多赢的局面。
投融资平台的基本功能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将会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和经营的主要方向,投融资平台应快速把握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产业链的构建,实现平台间的业务协同发展。
根据产业链的两种形成模式,平台未来可以从横向和纵向进行探索和实践:一是横向的接通产业链。瞄准产业集聚园区,在发挥城市基建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园区建设,通过运作风险投资资金引导和扶持新兴产业,配合政府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同时可以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业务,向园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专业化咨询等服务,打通产业到金融的障碍;二是纵向的延伸产业链。作为平台基础业务的工程建设,进行疏通和上下游拓展至土地一级开发、施工建设、市场营销等各环节,构建和完善项目上下游的协调业务体系,形成自给和反哺的良性循环圈,有效提升抗风险能力,赢得更广阔的盈利空间和发展潜力。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