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法大学 编辑
中国政法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简称法大),位于北京市,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由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双一流”“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111计划”。现任党委书记胡明、校长马怀德。校训为“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该校设有昌平、海淀两个校区,是一所以政治学和法学为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大学。截至2024年1月,学校下设21个教学单位、拥有27个本科专业,3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截至2023年9月,拥有专任教师1058人,其中高级职称718人,博士生导师320人、硕士生导师884人。
该校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1954年,学校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高校;文革中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位列2024年ABC中国大学排名政法类第1名。
中文名:中国政法大学
外文名: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校庆日:5月16日
国家重点学科:1个
创办时间:1952年
校址: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海淀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类别:公立高校
学校类型:政法类
属性: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211工程(2005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年)、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2011计划(2013年)、111计划(2014年)、双一流(2022)
主管部门:教育部
党委书记:胡明
官网:http://www.cupl.edu.cn/
录取批次:本科一批
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简称:法大、CUPL
院校代码:10053
主要院系:21个
所属地区:中国 北京
硕士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
博士点:3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博士后流动站:科研流动站4个
本科专业:27个
现任校长:马怀德
学校排名:50(软科排名)、1(2024年ABC中国政法类大学排名)
- 建国初期
1952年,刚刚迈入法制建设和政权建设轨道的新中国迫切需要大量新型高级政法人才,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新型高等法学教育向着体系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已有48年历史的北京大学法律系和清华大学政治系,燕京大学法律系、政治系和辅仁大学社会学系合并组建后诞生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最初的校舍则坐落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大红楼。
历史照片
1952年11月23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北京政法学院”校名,周恩来总理签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任命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钱端升为院长。11月24日,北京政法学院成立典礼在北京大学礼堂举行。以钱端升、雷洁琼、芮沐、王铁崖、费青、吴恩裕、曾炳钧、龚祥瑞、楼邦彦、黄觉非、严景耀、张锡彤、徐敦璋、汪瑄、阴法鲁、杜汝楫、朱奇武、程筱鹤、余叔通、张国华为代表的一大批学术名家大师汇集学校执掌教鞭,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铸就了北京政法学院起步期的辉煌。学校因此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1953年12月,地处北京西郊的学院路41号院(即现今的北京西土城路25号)建成,师生员工陆续由沙滩红楼迁往学院路新校址。
1954年,学院由成立时的受高教部和华北行政委员会的双重领导改为由司法部领导。
1960年10月,北京政法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5年,学校改由最高人民法院领导。
1970年,学校因“文化大革命“停办。
1972年4月,北京政法学院被撤销。
- 改革开放
中国政法大学
1978年8月5日,北京政法学院恢复办校。
1979年秋,北京政法学院面向全国恢复招生。
198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公安部联合向中央提交《关于迅速筹建中国政法大学、恢复公安学院和迁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的请示报告》,提出以现有的某所重点大学为基础,调进一批优秀教师,另选校址,建设“中国政法大学”,并将其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自此,司法部进行筹备,准备成立“中国政法大学”。
1982年,邓小平同志提议将筹办“中国政法大学”作为重要议题讨论,在关于加强政法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要抓紧筹办中国政法大学,把它办成中国政法教育的中心”。
198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转了司法部、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国政法大学”成立的正式报告》。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生院三院办学格局。同年5月7日,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大会在公安部大礼堂举行。中央对中国政法大学的定位是:要成为全国政法教育的中心,总结中国法制建设经验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建立完整的中国法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忠于法律、执法如山、刚直不阿的职业道德和革命情操。
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后,为适应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之需,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学院路41号院已难于适应办学需要。为适应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为学校选址建设新校区并将建设工程列入“第七个五年计划”。后校址定在北京昌平(今北京府学路27号)。
1985年,学校进修生院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由学校代管。
1986年6月,新校区奠基仪式隆重举行,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写了“中国政法大学”校名。
1991年夏,昌平新校区竣工。同年秋,办学主体及工作重点从学院路校区转移到昌平校区。
2000年,学校转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同年,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的原中国政法大学进修生院,又合并至中国政法大学。
2002年5月,建校50周年庆典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分别为学校题词祝贺。
2006年4月,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5月16日,建校55周年庆典在昌平校区举办,标志着中国政法大学由过去的行业性办学改变为按高等教育的主流标准办学,实现了由单科性向多科性高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由行业性向开放性的历史性转变。
2008年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在中国政法大学会见了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同时,二人为学校中欧法学院揭牌。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6月,学校成为“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高校。
2012年5月16日,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0周年大会在昌平校区大礼堂召开。同年1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3年3月,学校进入中国国家首批“2011计划”建设序列。同年10月,学校项目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2014年度建设项目立项。
2017年9月,学校法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19年11月,被全国普法办公室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2020年6月,发起并加入法学教育创新联盟。7月,学校与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暨全国法治干部培训基地、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举行。12月,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签发《教育部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建中国政法大学的意见》,决定共建中国政法大学。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国政法大学在列。
2023年5月27日,中国政法大学数字社会治理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7月1日,中国政法大学港澳台法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京举行;12月10日,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辩护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共有21个教学单位,开设27个本科专业。
学院 |
本科专业 |
---|---|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
法学 |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
法学 |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
法学、侦查学(网络犯罪侦查方向) |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
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商务、金融工程 |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哲学、汉语言文学 |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法律英语方向)、德语、翻译(法律翻译方向) |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信息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治信息管理方向) |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
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 |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
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 |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 |
无 |
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 |
无 |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 |
无 |
参考资料 |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教学科研岗教师1058人,其中高级职称718人,博士生导师320人、硕士生导师884人,博士学位获得者占比达87.7%。截至2022年4月底,学校有5位终身教授;有5人荣获“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有8人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1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荣获“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7人荣获“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42人,4人入选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终身教授:江平、陈光中、张晋藩、李德顺、应松年
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江平、张晋藩、陈光中、潘汉典、巫昌祯等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黄进、赵旭东、马怀德、薛虹、曹明德、薛刚凌等
全国优秀教师:江平
高校青年教师奖:朱勇等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王卫国
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田力男、李立、赵卯生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拥有3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学校多个一级学科参评并全部上榜,其中法学进入A+档。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社会工作、翻译、金融、国际商务、新闻与传播、应用心理学、审计、汉语国际教育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
“双一流”建设学科:法学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法学
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政治学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学科:证据科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学、行政管理、哲学、经济学、国际政治、英语、国际商务、公共事业管理、网络与新媒体、应用心理学、工商管理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英语、汉语言文学、应用心理学、工商管理、金融工程、社会工作、侦查学、德语、翻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周易概论、法学方法论、犯罪心理学、知识论、微观经济学、中国法律史研讨课、中国法律史、政治学原理、刑事法与刑事科学法律诊所
教学建设
- 成果获奖
2012年,学校教学成果《协同创新多元合作创建特色鲜明的实践育人体系——法学专业“同步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4年,学校教学成果《创建“即时共享协同融合学训一体”同步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卓越法律人才》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北京市市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法商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教学团队:法制史教学团队、西方政治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法学实践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法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
类型 | 课程名称 | 获奖及评定年份 | 所属专业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西方政治思想史 | 2006 | 政治学 |
中国法制史 | 2006 | 法学 | |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 2007 | 法学 | |
商法学 | 2007 | 法学 | |
民法学 | 2008 | 法学 | |
刑事诉讼法学 | 2009 | 法学 | |
宪法学 | 2009 | 法学 | |
北京市市级精品课程 | 海商法 | 2003 | 法学 |
中国法制史 | 2004 | 法学 | |
民法 | 2005 | 法学 | |
国家赔偿法学 | 2006 | 法学 | |
商法学 | 2006 | 法学 | |
经济法总论 | 2007 | 法学 | |
国际法 | 2007 | 法学 | |
宪法学 | 2009 | 法学 | |
国际司法 | 2009 | 法学 | |
刑法案例研习 | 2010 | 法学 | |
中国社会 | 2010 | 社会学 | |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 法律逻辑 | 2012 | 法学 |
法律英语与法律文化 | 2014 | 英语 |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 2016 | 法学 |
商法学 | 2016 | 法学 | |
西方政治思想史 | 2016 | 政治学 | |
中国法制史 | 2016 | 法学 | |
(截至2022年4月)参考资料 |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教育部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单位1个,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基地1个,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1个,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等省部级以上国家机关共建高层次研究基地16个。另有比较法学研究院、法与经济学研究院、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等在编研究机构9个,新型研究机构8个。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证据科学研究院
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基地: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
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人权研究院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
其他在编科研机构:比较法学研究院、法与经济学研究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质量评估中心、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公司法与投资保护研究所
新型研究机构:资本金融研究院、仲裁研究院、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制度学研究院、国家监察研究院、网络法学研究院、法治经济研究院、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国际法治研究院
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创新中心
其他协同创新中心: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知识经济与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人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法治政府协同创新中心
2021年9月28日,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称号。
2022年3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同成立“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研究基地”。
2022年4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共建重罪检察证据分析研究基地和企业合规检察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 项目经费
2006年,学校承担中国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有资产法律保护机制研究》课题。同年,学校《法治背景下的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2016年,学校共计承担科研项目394项,全年累计科研经费13977.55万元。
- 论文著作
2015年,学校教师共发表论文1286篇,出版学术著作167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7项,其中,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7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2016年,学校教师共发表论文1116篇,出版学术著作242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10项,其中,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获得第六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 国家立法方面
从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再到《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的论证、研讨,直至最终通过。学校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着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着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治文化交流。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12月,本校图书馆拥有的纸质文献资源约271.34万册,电子图书 241 万册、电子期刊125万册;可供师生检索与利用的电子资源有几十种。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以法律政治类图书为主的图书馆。该馆不仅收录了自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法律文献与学术著作,还较为全面地收录了自晚清以来的各类法律出版物,包括法典、法规、判例辑纂等。
常用的中外文电子资源主要有:
电子图书: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华数字书苑;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JSTOR电子书等。
全文期刊:中国知网CNKI系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超星期刊;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人社版);JSTOR西文过刊库; EBSCO数据库等。
多媒体类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天脉(TVMVDB)电视新闻资讯教研数据库。
法学类数据库:Westlaw Classic数据库、Hein Online数据库、Lexis Advance法律资料库、Beck-Online法律数据库、Kluwer Arbitration仲裁库、日本法律数据库TKC-law library、元照月旦法学知识库、北大法宝(中国法律检索系统)、德古意特德语法学电子书等。
- 学术期刊
《政法论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
《比较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9月创刊,为中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
《行政法学研究》:1993年1月创刊,教育部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主办,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法律类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学术交流
2016年度,学校先后资助9位教师参加在国(境)外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共举办9场名家论坛,分别邀请了9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教授,共举办248场学术讲座,举办16场学术研讨会,其中境外人士来校举办讲座62场,包括英国、意大利、 西班牙、瑞士、瑞典、日本、南非、美国、加拿大、荷兰、韩国、梵蒂冈、法国、德国、丹麦、波兰、澳大利亚、奥地利、阿根廷等19个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中国政法大学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举办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
学校于2008年建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2012年至2022年1月,学校先后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巴多斯建成3所孔子学院。
2019年又新增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国际法专业硕士学位合作办学项目。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先后与58个国家和地区的297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加入全球法学院联盟、欧亚太平洋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亚洲法律学会等国际团体,发起成立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联盟。学校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学校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举办国际法专业双硕士学位项目,搭建了中外合作办学中美法学教育的高端平台。学校先后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巴多斯共建3所海外孔子学院。学校定期举办“世界法学家论坛”,在海外传播中华法文化的同时,切实提升我校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协作力。
- 校名
学校校名
2022年2月14日,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
获得排名
2020年7月,2020年瑞路中国大学百强榜第74位。
2022年5月,中国政法大学位列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第35名。
中国政法大学位列2023年软科排名第50位。
2023年5月,中国政法大学位列2023年ABC中国大学排名政法类第1名。
2024年1月,中国政法大学位列2024年ABC中国大学排名政法类第1名。
体检要求
我校招生体检标准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新生入校后,学校将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进行复查和入学体检,对不符合录取条件的学生,取消入学资格。
侦查学专业在提前批录取,学校不单独组织或参加公安类院校的政审、体检和面试,考生须符合下列条件方可录取:(1)五官端正、面部无明显特征和缺陷,身体无各种残疾;(2)无色盲、色弱,单眼矫正视力不低于4.7;(3)两耳听力正常;(4)无口吃;(5)无传染病。
自建校以来,学校为全国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纪检监察、司法行政以及其他党政国家机关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2002年3月中央授予的首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法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检察官职衔的获得者中,该校分别有7人和6人获此荣誉。
历届领导介绍表
界别 |
校友简介 |
学术科教 |
王家福: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终身研究员 郑成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终身研究员 贺卫方:北京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王保树: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 马俊驹: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储槐植:北京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者 陈瑞华:北京大学教授、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 胡建淼:浙江大学副校长、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 王裕国:西南财经大学校长、经济学家 王卫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特聘专家、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教授 高鸿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 陈卫东:诉讼法学家、中国法治人物奖获得者 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央纪委特邀监察员、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教授 龙卫球:法理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 卞建林:最高人民检察院高层次检察人才导师 薛刚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廉政项目组成员 |
司法机关 |
贺荣: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二级大法官 张述元: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李 静: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吉罗洪: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 蓝向东: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赵增国: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葛庆龙: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委会专委 马国: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委会专委 陈国庆: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成员、检委会委员 孙谦: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 丁顺生:河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杨春雷: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王晋: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田云鹏: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傅信平:贵州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永君: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马立娜: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焦慧强: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王迪: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徐明:原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于世平:原天津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赵郭海:原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周溯:原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耕:原最高人民检察院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一级大检察官 莫文秀:原中纪委驻最高人民检察院纪检组组长、二级大检察官 刘学文:原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长级专职委员 王秀红:原中国女法官协会会长、二级大法官 王建明:原山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肖声:原辽宁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何素斌:原湖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邢宝玉:原内蒙古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
党政机关(省部级) |
郝明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监察学会会长,民建中央主席。 应勇:中共湖北省委书记 沈春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港澳基本法委主任 袁曙宏: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党组书记 赵大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副部长 韩长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 陈训秋:中央综治办主任(正部长级) 郎胜: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组长 王雁飞: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纪委书记 刘玉江:河南省政府党组成员、原中央统战部九局局长 王进义:司法部法治督察局局长 齐静: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长 任爱荣:山东省副省长、原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 陈辐宽:山东省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王立山:湖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刘登山:中共海南省纪委副书记 藏杰斌: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 李喜春:山西省公安厅副厅长、警察学院党委书记 王成国:中共北京市平谷区委书记 孙军民: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区长 刘超:中共四川省绵阳市委书记 郑人豪:中共广东省湛江市委书记 郄英才:中共湖北省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王济民:中共湖北省十堰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聂智胜:中共江西省宜春市委常委、副市长 李永宁:中共宁夏银川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鲍剑:中共海南省海口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郝忠祥:中共山西省临汾市委常委 罗志军:原江苏省省委书记 袁纯清:原山西省省委书记 强卫:原江西省省委书记 王胜明:原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 李至伦: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首任部长 郑增茂:原河南省省委常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
其他领域 |
夏华:中华全国青联常委、依文集团董事长 王广发:北京法政集团董事长 彭雪峰:中华全国律协副会长、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伟斌:法大香港校友会会长、香港李伟斌律师事务所主任 楚方:《壹读》传媒总裁 慕容雪村:作家 屠化: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钟平:北京梧桐森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 傅尧:香港富饶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张金龙:河北省律师协会会长、河北张金龙律师事务所主任 盘继彪:盛大金禧金融集团董事长 沈鹏:水滴筹、水滴保创始人兼CEO、全国工商联青年企业家委员会委员 王贝贝: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
首批大法官校友 (2002年3月授予) |
沈德咏:原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 吴家友:原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李玉成:原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李玉臻:原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陈旭:原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韩云萍:原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黑俊英:原宁夏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
首批大检察官校友 (2002年3月授予) |
赵虹: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陈大豪:原山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索维东:原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鲍绍坤:原福建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郭永运:原广西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秦醒民:原海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