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编辑

海南省直辖县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海南省直辖县,位于海南岛中南部,介于北纬18°23′—18°53′,东经109°21′—109°48′之间,东接陵水黎族自治县,南邻三亚市,西连三亚市、乐东黎族自治县,北依五指山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总面积1153.24平方千米。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热量丰富,雨量充沛,蒸发量大,季风变化明显的特点。 截至2023年末,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常住人口15.77万人。 截至2023年6月,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辖6个镇、3个乡。 县人民政府驻保城镇文明北路县政府办公大楼。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名称来于明代“宝停司”,清代改称“宝亭营”,1935年正式设立行政县,1987年成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县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等称号。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有G224海榆中线、G361陵昌线途径,山海高速(S10)、曲政线(S376)穿境而过。 境内主要有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和神玉岛文化旅游度假区、茶溪谷景区、布隆赛乡村文化旅游区等旅游景区。

2023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19亿元,增长8%(按不变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29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8.78亿元,增长3.1%;第三产业增加值39.12亿元,同比增长12%。三次产业比重:37.1:11.5:51.4。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外文名:Baoting Li and Miao Autonomous County

别名:宝停

行政区划代码:469029

行政区类别:自治县

所属地区:海南省

地理位置:海南岛中南部

面积:1153.24 km²

下辖地区:6个镇、3个乡

政府驻地:保城镇文明北路县政府办公大楼

电话区号:0898

邮政编码:572300

气候条件: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15.77 万(2023年末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等

车牌代码:琼D

地区生产总值:76.19 亿元(2023年)

历史沿革

编辑

历史照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月,广东省政府决定设置“保亭县”,县域范围由崖县(现三亚市)的不打、六罗、首弓、三弓、抱龙峒、同甲峒、水翁峒,陵水黎族自治县的保亭、六弓、七弓、乌牙峒、巅门团、百石团、五指山、七指山、水满峒、分界岭吊罗山,万宁的税司、南桥、西峒、北峒,乐会县(今琼海市)的竹根峒、太平峒、茄曹峒、合水园,定安县的船埠、南引图、冬加团、母瑞山等组成。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16日,中共琼崖特委决定成立保亭县民主政府,县政府驻地保城镇,隶属琼崖东区专员公署;同年8月,成立少数民族边海区地委和专署,保亭隶属该专署。

1949年3月,白沙、保亭、乐东三县成立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同年7月,保亭县民主政府改为人民政府,隶属自治区行政委员会。

1951年2月,撤销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

1952年7月1日,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保亭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管辖。

1955年10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改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保亭属自治州管辖。

1958年12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同海南行署合署办公;同年,保亭、陵水、崖县、国营兴隆华侨农场合并称崖县。

1959年11月,恢复保亭县,隶属海南行政公署。

1962年2月,恢复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保亭县隶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87年12月,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同月,成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隶属海南行政区。

1988年4月,成立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隶属海南省。

行政区划

编辑

区划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保亭县辖一、二、三区,共14个乡。一区辖保城、天水、南圣、文波、七指岭5个乡,二区辖白石、田滚、军才、五合4个乡,三区辖太平、中平、霜田、加朝、三才5个乡。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保亭县设置保二区公署和保三区公署。保二区公署辖保南、新政、佳水3个乡,保三区公署辖南平、南和、西安3个乡,县直辖镇南、群英、七指3个乡;同年底,将区公署改置保一、保二、保三、保四4个区共16个乡(即岭南、七峰、镇南、群英、六弓、加茂、新政、赤锋、桂南、毛感、文化、通什、西安、中平、太平、南平等)。

保亭地图

1949年春,原保三区的南平、西安、南和3个乡划归琼中县。1950年,撤销琼中县。南平、西安、南和等3个乡划归保亭县。1950年8月,撤区,实行县直接领导下的乡建制,全县设七峰、群英、岭南、佳水、新政、赤南、镇南、文化、通什、南平、南和、西安、中平等13个乡。1951年5月恢复区建制,全县设保一、保二、保三、保四、保五5个区,辖36个乡。1952年6月,恢复琼中县,原保五区的南平、中平、南茂、霜田、长安、太平、长沙等7个乡划归琼中县辖。同时,调整为保一、保二、保三、保四4个区,辖34个乡。1955年11月,将保一区改称保城区,保二区改称呠号区,保三区改称通什区,保四区改称加茂区,保五区改称脚下河区。

1958年2月,撤区,成立保城镇、通什镇和什玲、呠号、祖关、群英、加茂、六弓、南山、新政、毛感、三道、南圣、毛道、畅好等13个大乡;同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12月,保亭地区成立七峰、乐园、红旗、红星、幸福、加茂、呠号7个人民公社。1959年11月,全县有红旗、保亭、新政、三道、呠号、加茂等6个公社。1961年5月,呠号划归陵水县,同期将琼中的红山划归保亭,全县共有9个公社(红旗、南圣、毛道、毛感、新政、三道、加茂、保城、什玲);同年12月,成立南林、畅好、响水、六弓4个公社,全县有13个社(镇)、59个大队。

1964年11月,恢复保城镇。1966年,在原设置的基础上,将原什玲公社辖的八村、南圣公社辖的毛岸、通什镇辖的红山划归岀,成立八村、毛岸、红山3个公社。1971年撤销保城镇,1980年10月又恢复。1983年9月,恢复区、乡建置,全县设保城、南林、毛感、畅好、南圣、毛道、毛岸、加茂、六弓、响水、八村、新政、什玲、红山、三道等15个区公所和保城镇(区级镇),下设81个乡政府,512个自然村。1987年1月,成立通什市,保亭的南圣、畅好、毛道、红山等4个乡划归通什市辖;同年4月,实行区改乡(镇),全县设保城、新政、什玲、响水、加茂、三道、毛岸等7个镇和八村、毛感、南林、六弓4个乡,将原81个乡政府改为59个村委会,将452个村委会改为462个村小组,保城镇设居民委员会。1989年4月,村委会改为管理区。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下辖6个镇、3个乡、县直辖村级区划1个。 县人民政府驻保城镇文明北路县政府办公大楼。

乡镇

社区/行政村

保城镇

城北社区、城南社区、热作居社区、抄抗村、番文村、什好村、毛介村、什聘村、西坡村、春天村、石峒村

什玲镇

什玲村、椰村村、介村村、坚固村、水尾村、大田村、排寮村、巡亲村、毛定村、毛天村、八村村、抄赛村

加茂镇

南茂居社区、加茂村、加答村、石建村、半弓村、共村村、界水村

响水镇

金江居社区、茶场居社区、大本村、什龙村、什月村、响水村、合口村、什邱村、毛岸村、陡水河村

新政镇

石让村、毛文村、新政村、报导村、毛朋村、南改村、什那村、报什村、什奋村、新建村

三道镇

三道居社区、三弓村、田滚村、甘什村、首弓村

六弓乡

田岸村、田圯村、奋发村、大妹村、石艾村

南林乡

东方村、南林村、罗葵村

毛感乡

毛感村、毛位村、南好村、南春村

——

新星居社区

参考资料: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南部内陆,五指山南麓,地理坐标介于北纬18°23′—18°53′,东经109°21′—109°48′之间,东接陵水黎族自治县,南邻三亚市,西联三亚市、乐东黎族自治县,北依五指山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县境东西宽49千米,南北长54千米,总面积1153.24平方千米,占海南省陆地总面积的3.42%。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地质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质史最远可追溯到距今约5亿年的早古生代奥陶纪—志留纪时期,地壳活动相当强烈,表现为地壳急剧下降,县境范围处于汪洋大海之中,接受早古生界地槽型沉积,沉积物以碎屑岩建造为主夹有碳酸盐建造。至距今4亿年晚志留纪末期,发生了加里东造山运动,地壳隆起,海水退出。这次造山运动使早古生代地层普遍发生褶皱和区域浅变质作用,地槽发展历史结束。到距今约3.3亿年的晚古生代早石炭世岩关期,地壳再次发生沉降,海水再度入侵,并接受地台型碎屑岩建造沉积。地质历史演化到二迭纪末期,即距今约250百万年,又发生了海西运动,地壳又上升隆起。晚古生代地层,也发生褶皱和区域变质,但其强度和影响不如加里东运动强烈。海西造山运动后,海水退出县境,地台发展阶段宣告结束。

中生代三迭纪(距今1.95—2.50百万年)时期,保亭县域范围地壳继续上升隆起,基底断裂产生,导致规模宏大的酸性岩浆侵入活动热事件发生。至距今140百万年白垩纪早期,全岛断陷盆地相继形成,保亭县境也岀现小型断陷盆地。当时气候干燥炎热,盆地中堆积了 一套红色碎屑岩建造。随着基底断裂不断演化,扩展和再活动,诱导地壳深部岩浆活动不断发生。先是中酸性岩浆侵入,断之有中酸性火山喷发。至晚白垩世即距今0. 86亿年时期,是县域岩浆侵入活动最强烈时期,岩浆侵入作用由中酸性演变为酸性,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保城岩体。地质历史演化至距今70百万年新生代以来,地壳基本趋向稳定,以风化剥蚀作用为主要特征。但地壳差异性升降运动仍然有时发生。造成河流两侧形成多级阶段,并堆积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地形地貌

生态保亭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处于五指山脉南延部分,地势总体上西北部高,东南部低。东北隅和西北隅山脉连绵,峰峦叠嶂,大部分区域由中山构成,七仙岭亦落于此区域内。东南隅和西南隅主要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和河谷阶地构成。县域内中山面积471.6平方千米,低山面积166平方千米,高丘面积59平方千米,低丘面积94平方千米,河谷阶地面积116平方千米。地貌类型共4种,即中山剥蚀地貌,分布在青春岭、七仙岭、生毛岭、南好革坑岭、同安岭的上段与顶峰部分山体,海拔1000—1500米,切割深度24—445;低山剥蚀地貌,大体分布在南改至响水镇农场、板寮、大口堰、石带村一线以北至县界地段,海拔500—1000米;丘陵剥蚀地貌,其中低山剥蚀地貌范围为南岸至县界,海拔100—150米;河流堆积阶地貌,基本与河流方向平行,阶地形态呈不规则至椭圆形,如毛感、南春、大本、田岸等地的台地,阶地是居民区和耕作区。境内的主要山岭有头烈岭、同安岭、四方岭、七仙岭。

气候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五指山南麓,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干湿两季分明。冬春季少雨,盛行东北风;夏秋季多雨,盛行东南风、西南风,秋季多台风。具有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冬无霜雪等气候特点。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雷电等。2022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平均气温25.3℃,比历年平均值偏高0.3℃,年极端最高气温36.6℃,出现在6月29日;年极端最低气温12.3℃,出现在12月23日。

降水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雨量充沛,但降雨较集中,雨旱季明显,旱季较长,各地历年平均降雨量都在1575.1—2324. 7毫米之间,大部分年降雨量在1700— 900毫米。雨日(即日降雨量20. 1毫米,在120天以上)。保城雨日165.2天,最少雨量的六弓仅126天。由于地形影响,各地年降雨量及雨日分布差异大,最多雨区比最少雨区多500毫米以上,雨日相差30天以上,且年际变化较大,保城多雨的1989年达29029毫米,而少雨的1977年只有1013.5毫米,相差1468. 8毫米。东南部的六弓、加茂、三道等地区,当年雨量只有721. 2—824. 6毫米之间。保亭西部的毛感地区,最多雨的1973年达3437.7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多1285.5毫米。2022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年总降水量2212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偏多3%。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雨季开始于5月上旬,属偏早;11月上旬结束,属偏晚。

日照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处于低纬度,光照时间长,除高山密林地带外,其余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900—2000小时左右,日照百分率为45%左右。在季节分配上,夏季最多,冬季最少,秋季多于春季。2022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年日照总时数1741小时,与历年平均值基本持平。

湿度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历年平均湿度为84%,年际变化多在80%—86%之间。历年月平均湿度变化规律是:4—10月份大于全年平均值,其中9月份最大达90%,11月至次年3月较小,其中12月份最小,只有78%。月平均湿度极端最大值是1973年9月达94%,月平均湿度极端最小值是1973年12月份,只有65%。

蒸发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年水面平均年蒸发量在区域上分布不同,大致是自西北部山区向东南丘陵地带递增,査水面蒸发等值线,保亭蒸发量变化范围在1408. 8—1600毫米之间,取重心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484.4毫米计算,最大月蒸发量在5、6、7三个月份。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区,但因地形的影响,全年多次吹东北至东南风。风力较小,年平均风速小于每秒2米(即小2级)。常风的方向和风力日变化较明显,尤以每天上午11时至下午2时变化较频繁,早晚多为静风、大于8级以上的阵风,年平均4—5次,多数出现在台风袭击时,少数岀现在雷雨时,但雷雨大风岀现时间短暂,仅几分钟就止,正风持续时间则较长,

水文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水系众多,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分布于全县各地。各河流均具有河道弯曲、坡降陡、水流急、洪水概率大、洪枯水流量悬殊等特点。发源或流经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共有11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2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4条,分别为陵水河、宁远河、藤桥河和藤桥西河,其中流经该县较大的主要河流共3条,分别为陵水河、藤桥河、宁远河。

土壤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土壤属山地砖红壤地带,可分四个土壤类型,即山地黄壤、山地赤红壤、砖红壤及水稻土。土壤分布受地势的影响,呈垂直分布。

山地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750米以上的中山地带,即县的西北部山地,属于潮湿的南亚热带森林气候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一般为5.42%,全氮含量为0.165%。

山地赤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400—750米之间,是黄壤和砖红壤过渡性土类,土层较厚,一般在2米以上,全县各地均有零星分布,表层有机质含量一般为3.94%,全氮含量为0.115%,土壤PH值为5.53。

砖红壤:由于干湿季明显,富铝化作用强,心土颜色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为2.46%,全氮含量为0.097%,土壤PH值为5.6。该类型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400米以下的丘陵地区,即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东南部,属于热带地区性土壤,是全县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土壤类型。

水稻土:属于非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南丘陵区的保城、什玲、加茂、响水、新政、六弓、三道、南林等8个乡镇,但面积比例小。县域土壤的成土母质以花岗岩为主,其次是玄武岩、白云岩、砂岩及页岩等。山地土壤以残积物和坡积物为主,水稻土以谷底冲积物为主,再次是以洪积物,河流冲积物。

植被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森林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植物群体,具多层常绿、混交和多树种组成等特点,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树为主,林下热带性灌木、藤、草本等植物繁多。该县森林覆盖率85.2%。

热带雨林植被:热带雨林植被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热带木(乔木);中层为中平、九节木、山苍子、矮小灌木和藤竹等;下层为竹节草、棕叶、山芭蕉、山姜、益智等。

灌木林植被:灌木林植被覆盖率达8%以上,主要树种有中平、黄牛木、桃金娘、野牡丹等。一般是森林经人为破坏后而成,尚能保持一定的森林环境,土壤较湿润肥沃,杂草较少。

茅草植被:茅草植被可分为矮、中、高三种,矮草以茅草为主,高度50厘米以下,主要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顶,多为牧草地。中草高度50—100厘米,以茅草为主,其中也有些芒箕、蕨类、野牡丹、桃金娘等,主要分布海拔600米的山腰、山坡上。高草高度在1米以上,较茂密,以大芒、棕叶为主,其次为藤竹之类,主要分布在山脚和山谷。

飞机草植被:飞机草植被以飞机革为主,其间夹杂一些大芒、小灌木之类的植物,主要分布在大本山南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

自然灾害

台风

台风是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夏秋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同时又是夏秋季节降水的主要来源。对保亭有影响的台风平均每年3.9次,其中影响次数最多是1971年,共7次。台风以7—9月份较多,9—10月份台风强度较大。初台日最早是1971年5月3日,最迟是1976年9月24日;终台日最早是1969年7月22日,最迟是1973年11月25日。

每隔8—10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就受一次11—12级的强台风影响,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1954年10月10日23号强台风,全县出现10级以上大风,个别地区阵风达12级以上;1964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的二十天时间内,连受17、21、22号三个台风影响,全县出现3次山洪暴发和2次大风的影响,最大风力11—12级;1973年10月18日第18号强台风,县站测到的最大风速是36米/秒,风力在12级以上,民营橡胶折断损失41150株,胡椒损失4311株,晚造水稻被压和倒伏39700亩,民房、仓库损失近8000多间;1989年,保亭连续3次遭受强台风袭击和特大洪水破坏。

干旱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多年平均旱期159天,旱季一般从当年的11月份开始至次年的4月下旬,此间雨量仅占全年的9%—15%。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发生大旱年是1977年,旱期从当年的11月8日起至次年的5月20日止共193天。全县早造插秧78384亩,受旱面积达32781亩。其中严重受旱的有12797亩,枯死7356亩。春季旱地作物无法耕种。全县100个山塘水库,除南昌水库外,其余99个全部干涸,不少河溪断流,全县近100个生产队人畜饮水困难。

低温霜冻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每年冬季均有冷空气入侵,尤以12月至次年1月份入侵较频繁。强冷空气影响期间,东南部丘陵区曾出现过1.1℃—2℃的极端最低温度,西北部极端最低温度0℃以下。1961年1月18日,全县各地岀现极端最低温度,1963年1月,极端最低温度通什为0.5℃。1974年1月2日,畅好农场极端最低温度为-0.2℃。低洼地方结薄冰。

自然资源

编辑

水资源

根据2019年水资源公报数据,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水资源总量9.28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9.28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176亿立方米,两者不重复量为0.56亿立方米。2019年全县总供水量为0.81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为0.747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为0.065亿立方米。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水利水电资源丰富,建有中小型水库49座,其中毛拉洞水库为全县第一大水库,属于中型水库,灌溉面积66.67公顷。另外有小(1)型水库14座,设计灌溉覆盖面积3086.67公顷,实际灌溉覆盖面积1560公顷;小(2)型水库34座,灌溉覆盖面积654.67公顷。地下水蕴藏量为3.64亿立方米。根据《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仙岭地热田热矿水勘探报告》,七仙岭温泉热矿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pH值为8.81—9.27,水温65—95℃,矿化度为361—411毫克/升,水化学类型为HCO3—Na(重碳酸钠型)且不含游离CO2(二氧化碳)。氟含量为6.2—8.1毫克/升。偏硅酸含量为172.9—206.7毫克/升,日出水量3031立方米(注:根据已开发的5个泉眼日流量计算)。

土地资源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成果,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1153.81平方千米,现状以有林地为主面积502.05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43.51%;其他园地411.96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35.70%。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植物资源以境内毛感乡的马咀岭、同安岭一带较为齐全和较有代表性,此处拥有连片面积大、保存完好、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富的热带雨林。经鉴定有野生维管植物222科、987属、2258种(裸子植物6科、6属、14种;单子叶植物29科、209属、433种;双子叶植物150科、698属、1677种;蕨类植物37科、74属、134种),其中有树蕨、海南粗榧。在225个野生种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2种,其中一级3种,如坡垒、海南苏铁、龙尾苏铁;二级29种,如海南粗榧、海南桫椤等;列为省级保护植物的有45种。在这些野生植物中海南特有物种239个,占野生物种的10.1%。区域内的高等植物有1500多种,其中以樟科、茜草科、大戟科、壳斗科、蝶形花科、桃金娘科、兰科、桑科、棕榈科、番荔枝科、杜英科种类为主。此外,有大型真菌312种,分别隶属15目33科83属。在县境内的其他丘陵、平原地区,人工栽培的用材林树种主要有加勒比松、桉树、苦楝等;经济林树种主要有橡胶、槟榔、龙眼、荔枝、芒果、椰子、菠萝蜜等。保亭境内有各类南药2152.11公顷,包括槟榔、砂仁、益智、巴戟、五指山参五大南药148个品种。

动物资源

保亭境内有野生脊椎动物400种(哺乳动物68种、鸟类215种、两栖动物38种、爬行动物50种、鱼类29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4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二级保护动物38种;被列为省级保护动物的有24种。境内的无脊椎动物资源比较丰富,已采集到鉴定命名的昆虫达2222种。已鉴定的有15目145科1338属2222种,其中有39个新种、1个新亚种、67个国内分布新纪录物种。哺乳动物有猕猴、海南豹猫、椰子猫、树鼯、巨松鼠和穿山甲等;爬行动物有金钱龟、平陶龟、山瑞鳖、巨蟒、眼镜王蛇、眼镜蛇、银环蛇、斑飞蜥、虎纹蛙、斑腿树蛙、泽蛙、沼蛙、弹琴蛙等。鸟类有孔雀雉、白鹃、原鸡、鹰雕、黄嘴白鹭、海南山鹧鸪、海南虎斑鳽、叉尾太阳鸟、画眉鸟、斑纹鸟、红尾伯劳、灰蓝鹊等。

矿产资源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已发现铁、铜、金、钼、铅、锌、水泥用石灰岩、水泥配料用砂岩、水晶矿、毒砂矿、饰面石材、建筑用河沙、建筑用石料、砖瓦用页岩、砖瓦用风化花岗岩、热矿水、矿泉水、地下水矿产18种。其中,于2015年列入《海南省截至2015年年底矿产资源储量简表》的矿种有10种,矿产地12处;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以中、小型为主,其中金属矿产7种、矿产地8处,非金属矿产3种、矿产地4处。

人口

编辑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156018人。

截至2023年末,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户籍人口总户数52552户,166520人。其中城镇人口56306人,农村人口110214人;分性别来看,男性85486人,女性人口81034人;分年龄来看,0—17岁人口数为34147人,18—34岁人口数为36377人,35—59岁68095人,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7901人。分民族来看,黎族人口最多,为104007人,苗族人口其次,为7569人,壮族、回族以及其他民族人口共4897人。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5.7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75万人,农村常住人口10.02万人,城镇化率36.46%;分年龄段来看,0—14岁2.8万人,占比17.76%;15—64岁11.18万人,占比70.89%;60岁及以上2.79万人,占比17.69%。

保亭景色保亭景色

经济

编辑

综述

2023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19亿元,增长8%(按不变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29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8.78亿元,增长3.1%;第三产业增加值39.12亿元,同比增长12%。三次产业比重:37.1:11.5:51.4。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6%,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8.5%,四季度增长7.3%。

保亭乡村

2023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15.9%。高于全省水平7.7个百分点。实现税收收入2.57亿元,同比增长82%,快于全省72.5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51亿元,其中用于民生保障支出27.64亿元,占比达80%。全年全县固定资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25.8%,高于全省24.7个百分点,高于2022年8.2个百分点。其中,政府投资同比增长12.4%,社会投资同比增长37.7%。

2023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97元,较2022年增长7.4%。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51元,比2022年增长6.2%。其中工资性收入26142元,增长2.5%;经营净收入6243元,增长62.9%;财产净收入954元,下降13.5%;转移净收入5612元,下降9.9%。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17元,比2022年增长9.1%。其中工资性收入5743元,比2022年增长14.7%;经营净收入9827元,增长0.3%;财产净收入236元,增长30.3%;转移净收入2611元,增长38.1%。

第一产业

2023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8.29亿元,同比增长3.4%。从农业产值来看,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9%,种植业产值同比增长4.1%,林业同比增长2.6%,畜牧业增长4.3%,渔业增长5.9%,农业服务业增长10.3%。从产量来看,粮食年总产量2.53万吨,同比增长13%;园林水果总产量10.64万吨,同比增长20.3%;总肉量1.1万吨,同比增长16.8%;水产品产量0.47吨,同比增长7.6%。

第二产业

2023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工业增加值实现1.56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增加值实现1.15亿元,同比增长7.9%;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0.41亿元,同比增长4.3%。建筑业增加值完成7.22亿元,同比增长2.4%。

第三产业

2023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9.12亿元,同比增长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8%。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54亿元,比2022年增长3.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0.85亿元,增长14.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59亿元,增长7.3%;金融业增加值3.25亿元,增长4%;房地产业增加值9.53亿元,增长39%。全年全县房地产销售面积7.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4.8%。房地产销售额10.12亿元,同比增长230.6%。

2023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29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较前三季度回落2.7个百分点。分城乡市场来看,全县城镇消费品零售15.61亿元,同比增长8.5%;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2.67亿元,增长5.3%。分消费形态来看,商品零售14.33亿元,增长8.5%;餐饮收入3.95亿元,增长6.3%。全年全县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83万元,同比增长18.9%,高于增幅高于全省3.6个百分点。

2023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旅游接待游客量340.4万人次,同比增长54.9%。全县旅游总收入19.43万人次,同比增长42.2%。全县旅游过夜人数110.47万人次,同比增长34%。从全县主要景区接待游客情况来看,呀诺达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量102.99万人次,同比增长167%;槟榔谷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量87.73万人次,同比增长164.2%;七仙岭景区累计接待游客量13.02万人次,同比增长145.7%。

截至2023年末,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33.5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0.58亿元,增长13.4%。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6.1亿元,增长2.7%。其中,中长期贷款36.55亿元,增长3.2%;短期贷款6亿元,增长1%。各项贷款中,投向实体经济领域46.07亿元,增长6.2%,全县不良贷款率余额0.99亿元,不良贷款率2.1%,低于全省1.72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

编辑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初步形成了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主要通道,贯通全县、辐射各镇、连接周边,以县、乡农村公路为脉络,沟通城乡的公路交通网络。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国道71.892千米,省道47.558千米,通车里程共计119.45千米,占公路总里程的12.95%;县道通车里程99.705千米,占公路总里程的10.81%;二级及以上公路通车里程111.786千米,比重达到12.1%。乡道通车里程204.22千米,占公路总里程的22.14%;村道通车里程499.007千米,占公路总里程的54.10%。四级公路通车里程757.466千米,比重高达82.1%。

2023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83万元,同比增长18.9%,高于增幅高于全省3.6个百分点。

公路运输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国省干线由G224海榆中线、G361陵昌线构成,形成“一纵一横”连通三亚、五指山及陵水。省道S10山海高速公路从东南到西北穿越保亭境内,连接三亚和五指山。省道S376曲港—新政公路从西到东穿越保亭境内,将新政镇、加茂镇、六弓乡与陵水相连。截至2021年底,全县境内共有高速公路省道1条,普通国道2条,普通省道1条,县道8条,乡道36条,加上村道,通车总里程达922.382千米,公路网密度79.98千米/百平方千米。

国道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有国道由G224海榆中线、G361陵昌线构成。国道G224从东南至西北贯穿三道镇、新政镇、响水镇,国道G361则从西至东串起响水镇、保城镇、什玲镇。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国道通车总里程为71.892千米,占保亭公路通车总里程的7.79%。

名称编号

境内里程(千米)

技术等级

途径乡镇

海榆中线(G224)

43.892

二级公路

三道镇、新政镇、响水镇

陵昌线(G361)

28.000

二级公路

响水镇、保城镇、什玲镇

参考资料:

省道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有2条省道,基本连通了除毛感乡、南林乡外的其它保亭各乡镇。省道通车里程为47.558千米,占保亭公路通车总里程的5.16%。

名称编号

境内里程(千米)

技术等级

途径乡镇

山海高速(S10)

31.030

高速公路

茶溪谷互通、保亭互通、加茂互通

曲政线(S376)

16.528

三级、四级公路

六弓乡、加茂镇、新政镇

参考资料:

县道

截至2022年底,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域范围内有县道8条。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县道通车里程为99.705千米,占保亭公路通车总里程的10.81%。

名称编号

境内里程(千米)

技术等级

途径乡镇

响毛线(X620)

28.447

三级、四级公路

响水镇、毛感乡

什八线(X621)

14.244

四级公路

什玲镇

毛密线(X622)

8.000

四级公路

三道镇

保七线(X625)

8.864

二级公路

保城镇

毛报线(X626)

13.457

四级公路

新政镇

合南线(X628)

9.262

四级公路

三道镇、南林乡

丹什线(X665)

10.088

三级公路

加茂镇

藤加线(X834)

7.343

三级公路

加茂镇

参考资料: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共有公交线路和农村客运班线30条,全县共有候车亭67个,公交站牌36个,城乡客运车辆公交化率为87.3%。其中城市公交线路4条,城区微公交6条,城乡公交线路7条,村村通线路8条;有县级公交综合场站保亭新能源公交综合场站1个,共有候车亭67个,公交站牌36个,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辐射3乡6镇6居1农场和60个建制村的公交场站体系。全域公交线路运营总里程242.4千米,线网密度为0.21千米/平方千米。

城市公交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城区内为“常规公交+微公交”公共交通模式,常规公交共有线路4条,微公交6条。常规公交线路为1路、3路、5路、6路,整体分布较为均衡,覆盖中心城区,连接中小学、市场、银行、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住宅区、医院、汽车站等主要客流集散点,形成以新兴东路、新兴西路、团结北路等为主通道的公交客运走廊。城区微公交行驶区域目前以城区为主,以环城路为界限,按照公交线路运行,服务模式为“招手即停”或需致电派车。

城乡公交、农村客运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城乡公交线路7条,村村通线路8条,以及农村客运5条,覆盖保亭9个乡镇,60个行政村。另有三亚公交城际1号线穿过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域,线路长度190.2千米,上下行均16站。

政治

编辑
主要领导(仅列党政主要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穆克瑞

县委副书记、县长

王惠

领导信息统计截至2024年5月,参考资料:

社会事业

编辑

教育事业

2023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小学数量28所,普通小学招生1866人,小学专任教师数100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8%。普通中学10所,普通初中招生2124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748人,中小学校舍改造16所。

海南省一级(乙等)学校: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中学

科学技术

2023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出台《保亭县2023年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县级财政奖励方案》《保亭县新能源汽车推广2023年行动计划》,举办新能源下乡暨车展活动。2023年度该县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481辆,完成年度推广任务进度的130%;新能源汽车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比例为43.69%;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314辆,占有率8.18%。依托农业科技110服务工作平台和44名科技特派员对接帮扶44个脱贫村开展技术服务800多人次,解决生产技术问题310个。2023年引进全职人才5人,重点引进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30人,4名外籍专家人。2023年新增4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认定;有7家企业参加技术合同登记,共登记15笔、1072万元,超额完成目标的536%。

文化事业

2023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创建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区,获评多个国家级、省级示范基地。其中,呀诺达景区获评“第五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槟榔谷景区获评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及2023年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举办保亭首届乡村文化节,获央视《中国新闻》关注并报道。2023年以来“图文博”三馆已累计服务超54万人次,流通图书18711册,开展流动图书服务、周末少儿活动等活动214场次;持续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演出118场次,电影下乡活动909场次;举办青少年美术、书法、舞蹈、诵读等文化艺术类培训20场次。申报黎族民间打(敲)碗舞、黎族沉香制作技艺和黎族传统体育竞技等3项县级非遗项目入选海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赴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院开展为期2个月的《五彩霓裳·织锦瑰宝—海南黎族传统织锦·服饰精品展》展览。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主要文化场馆一览表

名称

等级

地址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图书馆

国家一级图书馆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路18号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

未定级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中心南楼三楼

参考资料:

医疗卫生

2023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卫生机构数116所,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妇幼保健院1所,农村乡(镇)卫生院9所。全县病床位数599张(不含县中医院)。全县各类卫生技术人员数1101人,其中执业医师255人,执业助理医师366人。2023年,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2798人,同比增长221.98%。

体育事业

2022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举办了体育大拜年全民健身—送社会体育指导乡活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国登山协会初级山地户外指导员资格培训班、2022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职工工间操领操员培训班等;完成了共150名体育苗子的选拔、107名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注册及220名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反兴奋剂考试;参加海南省第六届运动会,在围棋、乒乓球等10项比赛中收获第一名4个、第二名5个、第三名5个;参加海南省青少年锦标赛获金牌4枚、银牌7枚、铜牌3枚及多项个人、团体奖项。

社会保障

2023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09人,比2022年增加54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712人,比2022年增加22人。特困人员(含城市特困人员)370人,比2022年增加38人。村民委员会成员女性成员比例28%,居民委员会成员女性成员比例34%。全年粗结婚率9.2%,粗离婚率2.7%。

2023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参保人员39824人,同比增长3.45%;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人员115703人,较2022年减少763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79人,同比增长10.18%。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11人,同比增长20.24%,其中城镇女性登记失业人员188人,增长21.29%。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8152人,同比增长1.13%,其中女性1019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4391人,同比下降7.64%。

环境保护

2023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PM2.5浓度10.7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保亭之夜保亭之夜

历史文化

编辑

文物保护

据2024年5月海南省人民政府网显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项。

名称

类型

级别

王震将军橡胶试验田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历史建筑

海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非遗文化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积淀深厚,据2024年5月综合网站信息显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项。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项目级别

黎族竹木器乐

传统音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传统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

传统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黎族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黎族竹木器乐

传统音乐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黎族藤竹编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黎族独木器具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黎族跳娘舞

传统舞蹈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黎族传统体育和游艺(黎族传统体育竞技)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沉香结香制香技艺(保亭沉香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参考资料:

民族风情

衣食住行

1.饮食

(1)黎族: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族的粮食以稲米为主,次为包谷和番薯。日进三餐,一天煮一次供全日食用,普遍吃水饭(用水泡干饭)或吃稀饭。谷粒通常用自制的泥碧脱壳,舂米用独木臼,以直杵舂。然后用簸箕米筛扬糠去杂物。现已使用机械脱壳。灶使用密封的泥灶,在密封灶的旁边安上三块石头做成的三石灶,平时多使用三石灶。这一习惯至今仍保留。瓜菜有白菜、萝卜、葱、蒜、水瓜、木瓜、冬瓜、南瓜、豆角等及各种野菜。肉类除吃各种家养牲畜外,蛇、鼠、蛙、螺等野生物。捕获的猎物或有家养的牲畜一时吃不完,就用米炒熟磨成粉来淹渍,放在坛里封口存放,隔一、二十天后才取食。日常生活中的烹饪方法是用水煮熟菜加盐。习惯将所有的菜一锅煮,油和盐是主要调味品,生姜和辣椒是主要佐料。如今已使用味精、酱油等调味品。烹饪方法仍以水煮为主。

成年男女都嚼槟榔(配以萎叶和贝壳烧成的灰),男子吸水烟筒,年长的妇女也有吸烟的习惯。每家都自备有多量的酒,平时吃饭或生产回来都喝酒,串门、走亲戚也有围着喝酒的习惯。其酿制的甜酒(即甜糟),黎语称为“biang”,是黎族的特产。甜糟的制法是将山兰糯米蒸熟后加自制的酒曲(又称酒饼)拌均,然后装进竹篮,盖上新鲜的芭蕉叶或山里的甜酒叶,经过三、四天发酵,闻到酒香后将之取岀装进坛子密封起来,约半个月后便可饮用。储藏时间越久,酒质越醇厚。竹筒饭是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野炊方法。即砍一节竹筒。从一端开口 ,加入适量的米、水和盐然后用芭蕉叶封口,放在火堆里烤熟。用山兰糯米混以山间野味和少量盐巴烧制的竹筒饭味道更佳。竹筒饭一般在上山狩猎或下田劳动时烧制。

(2)苗族: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苗族日食三餐,主食是大米或玉米。蔬菜种类很少,食法与黎族无异。但苗族的木甑蒸饭和五色饭(后改为三色)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苗族菜式清淡,把捕到的河鱼或山味放进土坛里,加入发过酵的米饭,封存两、三个月后制成鱼肉醯,是苗族较喜爱的菜肴。苗族婚宴必备“芭蕉心”,即把芭蕉心切丝,加各种调料拌炒而成,意即“火烧芭蕉心不死”“芭蕉永远一条心”,以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

2.服饰

(1)黎族服饰

a.发饰:妇女结髻于脑后,除结婚盛装外,不用发簪。13—14岁的少女结辫垂在背后。男子则结髻额上,并插一铁质发簪,后来逐渐留辫,辛亥革命初期,禁止黎胞留辫,现在男子都剪发。青年妇女大多数也剪发,只有中老年妇女才保留原来的民族饰。

b.头饰:解放后,妇女已经没有纹面的习惯。留髻的妇女都用一条长约1米的黑头巾(没有花纹)套在头上,在脑后髻下打一个结,背后拖一长一短两条垂带。长的垂至背后腰间,短的仅及领部或与肩齐,头顶和髻仍露于头巾外。男子解放前也用头巾,剪发后都不用了。

c.项饰、手饰:解放后妇女已无戴项圈,只有结婚时尚戴一个圈在胸前的银项圈。青年男子与小孩都无戴项圈。妇女喜欢戴手镯,常见的有玉镯和瓦镯(似玉镯石),也有银(或锡)质的圆形镯。小孩用红黑线缠手,以示驱邪保安宁。

d.衣服:解放前男子服装的传统式样是下装为前一块后一块的遮羞布,称为赡,粗麻布织成,染成黑色;上衣是粗麻织成的对胸开,无领无钮的衣服。解放后男子都改穿汉族服装。大部分地区妇女的上衣是开襟,有领有钮,长袖(窄口)有祺夹,但无任何花纹绣上;下装是长至小腿的補裙,下端织有图案,有的用蚌壳镶进花纹里,上端(约占全補裙四分之三长度)是黑色或深蓝色。这种補裙长而宽,故在臀部打一褶纹,佩布织腰带。加茂地区的黎族妇女则将花纹布缝在補裙的上下两端,中间为净色(黑或深蓝)的布。有时也将整条補裙染成单一的黑色或深蓝色。除结婚或节日盛装时才穿没有染色的艳丽桶裙。毛感、毛岸地区的杞黎和响水、新政地区的侾黎穿的補裙短及膝部,上装为对襟无领、衣襟两旁及边沿用彩色丝线绣上几何图形或花草鸟兽的图案。

(2)苗族服饰:男子服装为黑色无领,肥身对襟衣,钮扣为金属制品,下装已改着汉族装。剃头光或以长头巾缠头。女子上装着无领、开右襟、长及膝部长衣,仅有一钮扣,腰间绑腰带,下装穿短裙;头顶束发,包扎一块四方形的绣有花纹图案的头巾,再披一条绣有花边的尖角头巾。巾顶还套一条长尺许的红带垂在背后;赤足,腿部裹绷带。亦喜着长衣,下穿西裤,束腰。佩带耳环,手镯等饰物。

3.居住

黎族村寨多傍山依水而居,一个村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绝大部分村落居住的都是同一血缘集团中的人。一般住房参差不齐,依着山的地势而排列,房子以茅草为盖,泥糊作墙。原为船形屋,抗日战争时期,船形屋日渐减少,至解放初期,大部分地区的房子都是金字形,有门窗,但室内光线暗淡,空气流通差。通常的家务杂活(如编织、舂米等)都在室外进行。室内的间隔,三间房一间用墙壁隔开作为睡房,面积较小,是家长及长辈们休息的地方,除床以外,还放些谷桶和衣箱,收藏家里较贵重的东西。另外两间没有间隔成为一大厅,门就开在大厅的右边和中间,右边进门便是厨房,内放饮具、餐具和水缸。中间大门近进口外放竹子磨、木臼,收获时则堆稻穗。厅中间留一块空地作为平日进餐及坐谈之用,挨近睡房的墙壁处再放一些床,作为幼辈睡觉的地方,从大厅有一门进入睡房内。小型屋没有间隔,入门处放水缸、饮具和餐具,余下的地方放睡床,这种房子多为孤寡老人居住,有的还被作谷仓用。而苗族喜欢与其他民族相邻而居,住宅也是茅草屋,建筑形式与汉族住屋略相似,都是金字形屋。

婚丧喜庆

1.婚姻

(1)黎族

a.恋爱:黎族男女成年后和父母分开,自搭1间小茅屋居住,这种面积小、陈设简陋的小茅屋黎语称为“隆闺”。夜晚,青年男女们便三五成群到别村姑娘的隆闺中去,邀请姑娘到村庄附近的树林或空地上对歌,物色意中情侣。通过对歌认识后,有意者继续交往,恋爱时间长短不一,短则一两个月,长的一两年。

b.订婚:解放前的订婚是由父母请媒人到女家去说亲,每次提亲都带上槟榔,开始的一两次主要是说明来意,女方父母一般不表示什么意见,男方带去的槟榔女方父母可以吃,但女子本人不能吃。第三次提亲时,若女方父母同意,女子可以吃槟榔。第四次提亲,媒人除了带槟榔外,还要带上银元和烟丝到女方家,与女方父母商议礼聘。礼聘议妥后,订婚手续便告完成。私订终身的,也得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由男方补送聘礼。

保亭城景

c.结婚:婚礼定在每年旧历的12月间举行。结婚这一天,新郎穿上新的民族服装,吃完饭后在家等待新娘到来。媒人(一男一女或一男两女)领着挑聘礼的迎亲队到女家迎亲。女方也换上新装,结发髻,戴服饰。吃完午饭后,由迎亲队和女方家派的四男四女一起送新娘到男方家,同村青年也跟去,并打着八音陪送,送到男方的村子后,春方即派人将预先准备好的两把稻草点燃,新娘要从火堆上跳过,一男子则将一个鸡蛋抛过火堆打破,意在驱邪。新娘入门后不鸣炮、不拜祖公。吃饭前,由男方找来四男四女同女方送亲来的四男四女一起对坐,吃饭时,双方女子互相敬酒,一方双手交叉敬给对方,对方也双手交叉接过再回敬,仪式完成后吃饭。吃完饭将新娘送回新房休息,习惯上不与新郎同睡。

d.离婚:解放前离婚的情况很少。当时无论是男方向女方或女方向男方提出离婚,都要杀猪、送酒给保甲长,请他代写离婚证书,证明以后男婚女嫁互不干涉。离婚后子女及财产的处理,无论是男离女的或是女离男的,只要男子同意,则子女仍属于男子。对财产的处理,是男离女的,男方除了给女方一件衣服外不用再给其他财产了,是女离男的,女方一定退还以前男方所给的礼聘。解放后,离婚一般由法院判决。财产、子女的处理,多数由双方协议。

(2)苗族:苗族的习惯是女大当婚,男大当嫁—女婿入赘。苗族的结婚仪式分两日完成。第一天,新郎穿着本民族服装在陪郎、歌手、挑夫、护郎和带娘(亦称女陪郎)等5人的陪伴下,于日落时分到达女方家。进村时鸣枪鸣炮通知新娘家人。听到回应的枪声鞭炮声后方可进村,并在预定接待的人家中用过晚餐,才到新娘家举行拜堂仪式,是夜,新郎不进洞房,全村的姑娘都来戏弄新郎,或打或捏,形式不拘,新郎不得说笑,不能还手,由陪郎出面保护。新郎在指定的人家中就寝,不挂蚊帐,铺席于地,和衣而卧。新娘在洞房就寝。翌日,新郎新娘回到夫家,举行与第一天基本相同的结婚仪式。第三天新婚夫妻返回娘家居住。苗族姑娘岀嫁风俗较为独特,出嫁前一个月就要“哭嫁",唱“哭嫁”歌,一直到岀嫁。

2.生育

黎族妇女在怀孕期间仍和平常一样进行劳动,只有临近分娩才在家中做些较轻的家务活。吃的方面没有什么禁忌。 解放前产妇都在家中分娩,婴儿生下后,用竹片将脐带割断,产妇和婴儿用冷水洗浴,胎盘埋在河边沙滩上。如生下的是男婴,就在门上挂一扎棕桐枝,女婴则挂一根野树技。连挂12天,外人忌进来。如遇上难产,就请“道公”“娘母”来做法,求助鬼神保佑。而苗族对生男生女一样重视,不存在重男轻女或溺婴的恶习。尤喜收养他人子女,且视如亲生。

传统节日

1.黎族节日

(1)春节:黎族民间称为过旧历年,从除夕至新年初四止。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把室内外打扫清洁,杀鸡宰猪,裹糯米粽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当天祭祀祖先,是夜在家祖先神位燃灯通宵达旦。解放前,没有手表计时,就由村中长辈在除夕傍晚时分,在菜地耐瓜藤尾端做记号,夜里大家到瓜棚下去看,如果发现瓜藤尾端超出原来的标遼,即表示新的一年到来了,大家鸣炮迎春,住在娘家的出嫁女要回丈夫家过年。大年初一,杀鸡裹粽,祭祀祖先神,当日全村男子集体上山行猎,女子集体下河捕鱼。行猎前请“道公”作一次鸡卜,吉凶不管,只是一种仪式而已。捕到猎物.首获者可分得猎物的前后腿肉各1份,余下的腿肉分给猎狗主人,其余的平均分配。至大年初三,继续行猎和捕鱼,夜里燃灯不熄。大年初一至初三,忌闯他人住宅和过邻村串门,男女不能同床。初四开始亲戚明友互相,过了初四恢复正常状态,开始生产。

(2)过年仔(元宵):正月十五不作生产,家家户户杀鸡买肉放爆竹,并裹粽祭祀祖先。加茂地区则分为汉人年仔节和黎人年仔节两种,汉人年仔节即元宵,黎人年仔节要举行两次,第一次是除夕后12天(按照生肖属日计算)如除夕为牛日,12天后逢此日即是,当天要裹糯米粽,不外出生产,男子上山行猎,女子下河捕鱼。当夜灯火燃至通宵。第二次年仔与第一次相隔12天,出裹糯米粽,但可以外岀生产,停止行猎和捕鱼。

(3)端阳节(五月初五):包肉粽.并杀鸡买酒祭祀祖先神。下河洗澡。

2.苗族节日

苗族一年中有旧年、年仔(正月十五)、清明、端午、禾仔(六月初六)、禾仔斋(六月初七)、七月半、新禾节和冬至等九个节日。苗族的旧年类似汉族的春节,较为隆重,家家户户都要备置年货,岀嫁女子要随其夫回娘家过年。除夕吃团圆饭,正月初一吃素或整日不进食,初二各家互相拜年。

农历三月三是苗族传统祭祖节,类似汉族的清明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鸭、吃三色饭,在家中祭祖,不到山上扫墓烧香。农历七月十三亦称“七月半”,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猪,裹猪肉山兰粽,用有色纸剪岀大小不一的纸衣,写上家中三代死者的姓名,用火焚化,举行祭祖活动。

方方

黎语

札方言:“札”黎语称〔gei”或hei”〕,操札方言的人数,在整个黎族同胞中,仅次于操杞方言的人数。而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操札方言的较多,杞方言分通什、堑对和保城3种土语,保亭县主要有通什和保城两种土语其分布地区包括什玲、保城、八村、响水、新政、三道、南林、毛岸、声感等乡镇。

侾杞方言:“杞”黎族称〔ha”〕。杞方言是整个黎语支系中操之人数较多的一支方言,约占黎族总人口的58%。分罗话、侾炎和抱显3种土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侾方言主要分布地区有响水镇的响水、大本、什龙、合口、什月,新政镇的新政、毛朋、南林区的罗葵、南林;三道镇的合口。

赛(加茂)方言:“赛"是自称,“加茂"为地名,黎语称〔KW33VOU52〕。操这种方言的人口仅占黎族总人口的7%。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主要分布在加茂镇、六弓乡及什玲的介村、什胜等。

苗语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苗族和全省其他各地的苗族一样,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称金门瑶的语言基本相同。全县的苗族教操同一种语言,口音基本相同,音位的差异微小。仅有个别地方,个别语音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有微小的差别。由于苗族同胞与当地黎族、汉族人民长期往来,苗族男女一般都会讲本地的黎语和汉语(海南话)。苗语主要分布在毛岸、毛感、新政、保城和什玲。

海南话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除用本地的黎话、苗话外,还用海南话和普通话。海南话被当地黎族人称为“客话”(汉语)。在公共场所的社交往来对话以海南话和普通话为主,保亭大部分黎苗族人都会讲海南话,其海南话口音与通什、昌江等地相似。

风景名胜

编辑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据2024年5月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站数据,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有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2个,海南省椰级乡村旅游点13个,农家乐56家和果园农庄41家,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以及神玉岛、茶溪谷、布隆赛等旅游景区,有自喷天然温泉七仙岭温泉,长达23千米的溶洞毛感仙龙洞,面积600亩的热带喀斯特地貌仙安石林。

A级景区

醉美保亭

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为5A级旅游景区。 景区是以热带雨林为主体基础景观,集民俗风情、观光娱乐、休闲体验、健康养生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文化旅游区和休闲度假旅游区。景区汇集参天巨榕、百年古藤、黑桫椤、仙草灵芝、见血封喉、野生桄榔,有“高板根”“根抱石”“空中花园”“老茎结果”“植物绞杀”“藤本攀附”等热带雨林的六大景观。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为5A级旅游景区。 景区由甘什嘚(上村)、甘什抄(下村)、雨林苗家、梦想田园四大板块组成,游玩项目包括水陆越野车、大型实景演出《槟榔·古韵》、田野卡丁车、飞林探巢、高空自行车、山地滑车、高空滑索等21个。

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东北部9千米处,为4A级旅游景区。 景区以七个状似手指的山峰而得名,建有登山石板栈道2300米,共有3770级台阶,木质观光栈道850米,在石板栈道的终点处有一处长约80米的攀岩石壁,设有辅助铁索,坡度约为75度。

海南神玉岛文化旅游区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为4A级旅游景区。 景区是以玉文化和生态文化为核心主题,融合文化旅游生态景区、健康养生度假基地和主题酒店集群的景区,拥有山地湖泊、热带雨林、桫椤丛林和桃花水母等自景点。

乡村旅游

名称

等级

评定时间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神玉岛(毛真村)

五椰

2014年10月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雅布伦山庄(田头村)

五椰

2022年1月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合口书苑(合口村)

五椰

2022年1月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布隆赛乡村旅游区(什进村)

四椰

2014年10月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隆滨农庄(南茂农场胜利队)

四椰

2014年10月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秀丽山庄(南茂农场秀丽队)

四椰

2017年12月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南梗村(享水谷农庄)

四椰

2022年1月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慢美丽乡村(什慢村)

三椰

2022年2月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城镇七仙农乐乐酒庄(新星农场)

三椰

2022年2月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新政镇农趣谷(番坡农场)

二椰

2019年12月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红英山庄(什准下村)

二椰

2019年12月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水尾村乡村旅游点(水尾村)

一椰

2020年11月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番庭村乡村旅游点(番庭村)

一椰

2020年11月

参考资料:

地方特产

编辑

地理标志

据2024年5月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信息查询系统网站显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有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2项。

产品名称

产品编号

登记年份

保亭红毛丹

AGI02350

2018年

保亭益智

AGI02620

2019年

参考资料:

特色美食

苗家五色粽:是用野生植物的汁液来提取天然色素,有红、黄、蓝、黑、白五色。五色粽的制作方法简单,先将糯米用猪油或花生油炒出清香,取出分装五份,然后用野生植物的汁液将糯米分别染成红、黄、蓝、黑、白五色,再加入腌好的猪肉、牛肉等肉类,接着用芭蕉叶包裹,再用麻绳捆绑。煮粽子时,水要浸没粽子,煮约两小时即可食用。

苗家三色饭:是苗族特色美食,一般在农历“三月三”期间制作和食用,是苗家用来招待客人和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性食品。苗家三色饭原为五色饭,分别为红、黄、蓝、黑、白五色,先将山兰糯米分别放入红蓝藤叶、黄姜等五种植物汁液中浸泡,然后用特制独木蒸笼蒸熟即可食用。如今五色饭已改为三色饭,有红、黄、黑三色,色彩鲜艳,清香可口。

黎家竹筒饭:是用新鲜竹筒装着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饭食,是海南黎族传统美食。保亭黎家竹筒饭通常是用山兰稻(旱稻)配以肉类,放进新鲜的粉竹或山竹锯成的竹筒中,加适量的水,再用芭蕉叶将竹筒口堵严,置于炭火中烧烤,绿竹渐焦,清香四溢,削掉烧焦的竹筒表皮即可食用。

黎家山兰酒:山兰酒因黎族人采用山兰稻酿制而得名。山兰酒制作方法有二,一种是将山兰米蒸熟揉散成粒,再将特定植物和米粉制成的“酒饼”碾至粉状掺入其中,装进坛里。一日后取少量冷水沁入并封口,埋到芭蕉树下自然成酒;另一种是将蒸熟的山兰米和碾碎的“酒饼”混合放置在垫满芭蕉叶的锥形竹筐中,上面也用芭蕉叶封盖,三日后朝下的竹筐尖部即开始滴出酒浆。山兰酒因存放时间的长短而味道不同。酿好的酒存放十天左右是甜的,这时也是黎族人通常叫“BIANG”的酒。随着时间久了,“BIANG”的甜味慢慢消失,酒的香味渐浓,埋入地下一年后酒呈黄褐色,数载则显红色甚至黑色,此时即成真正的山兰酒。

其他美食:除上述美食外,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还有糯米粑、木薯粑、山兰椰叶粽、温泉蛋、革命菜、酸叶汤、无骨鱼煮芭蕉蕾、菠萝饭、菠萝蜜鸡煲、红毛丹银耳莲子木瓜汤、五条腿的猪、不回家的牛、会上树的鸡、会冲浪的鱼等美食。

荣誉称号

编辑

奖项名称

颁奖单位

获奖时间

国家卫生县城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2006年

国家园林县城

——

2007年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

2008年11月

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文化部、财政部

2013年11月

2017百佳深呼吸小城

——

2017年3月

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017年12月26日

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018年10月

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

2019年5月18日

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2019年9月20日

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2月12日

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

2020年6月30日

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

2020年11月16日

2021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

2021年9月23日

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拟授牌)

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

2021年12月2日

海南省森林城市

海南省林业局

2022年2月28日

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22年11月18日

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2023年1月17日

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

中国气象局

202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