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坡笠制作技艺 编辑
东坡笠制作技艺,流行于海南省琼海市的传统技艺,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东坡笠,是用竹篾、藤条、芭蕉叶、葵叶、笠油等材料,经手工制作成的笠帽。制作东坡笠首先要用没有节眼的竹节破成两层的竹篾,各用长短不一的260多片竹篾,分别编成上层和下层的笠框;再将晒干的油葵叶、芭蕉叶、油葵叶共3层插铺入上、下层笠框的夹层;过程中,还要用竹片夹着笠框箍成圆形的笠沿,这就编成了东坡笠的雏形;紧接着用白藤编成下宽上尖坚挺的笠顶,并在成雏形的笠顶端细心地铺上油葵叶、芭蕉叶,再插竹片;最后,用油葵叶、芭蕉叶覆盖,涂上光油或桐油即可。
2005年9月22日,东坡笠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入选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2009年6月25日,阳江东坡笠经琼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入选琼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文名:东坡笠制作技艺
批准时间:2005年9月22日
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遗产编号:Ⅷ-6
非遗级别:省级
申报地区:海南省琼海市
《海南岛黎族志》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水田里插秧的妇女
选料
选料,是东坡笠制作的第一步,琼海东坡笠的制作材料主要包括白竹、葵叶、芭蕉叶、白藤以及铜丝。其中,白竹的选择尤为关键,匠人们会精心挑选那些生长了约3年的白竹,确保竹节长度在80—100厘米,这样的白竹既坚韧又富有弹性,能够承受编织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除了白竹之外,葵叶、芭蕉叶、白藤以及铜丝也是制作东坡笠不可或缺的材料。葵叶与芭蕉叶具有天然的防水性能,能够为东坡笠提供良好的防雨功能;白藤用于加固东坡笠的结构,使其更加稳固耐用,而铜丝则用于连接各个部分,确保整个东坡笠的完整与美观。
备料
成品及应用
东坡笠的备料环节是对原材料的初步处理。破篾,是备料的首要步骤,要求匠人具备技艺与耐心。匠人们凭借经验,将白竹精准地砍成每段80—100厘米的长度,随后运用刀具,将竹皮与竹肉分离。匠人在破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笠帽的密度和用途,精细调整篾的宽窄与厚薄,要求手感敏锐,每一次削切都恰到好处,使竹篾既薄如纸片,又不失韧性;煮篾与晒篾,是为了让竹篾更加柔软耐用。
破篾之后,匠人将破好的竹篾放入煮沸的大锅中,经过十分钟的煮制,竹篾中的纤维得到充分软化。随后,匠人将竹篾捞出,晾晒在阳光下。经过这一番处理,竹篾不仅变得更加柔软,还具备了防蛀的特性;在葵叶与芭蕉叶的处理过程中,匠人先将采摘的葵叶与芭蕉叶用热水煮,去除其中的杂质和异味,随后将叶片晾晒至干,再修剪成统一的尺寸,以备后用。这些叶片经过处理,不仅保留了自然的纹理与色泽,还增强了其耐用性;白藤的处理相对简单,匠人将白藤剥开,修削成需要的大小,然后晒干备用,白藤的柔韧性和强度能够为东坡笠提供稳固的支撑。
编织
首先,匠人精心挑选长80—100厘米、宽约0.2厘米的主篾,以压一挑一的方式,巧妙地将四个对角固定,编织出多个六边形,构成笠帽的基本框架。随后,加入签篾,一圈又一圈地重复操作,逐渐扩大笠框的边缘,同时用咽篾固定,确保结构稳固。待内外层都编织完毕后,匠人夹入葵叶与芭蕉叶,增加了笠帽的实用性。最后,匠人运用押篾巩固笠沿,使笠帽更加完美。笠顶是将白藤与铜丝结合,使其更加结实牢固,既美观又实用。
上油
上油,是东坡笠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经验丰富的匠人,会精选上好的桐油,用特制的刷子将其均匀涂抹在笠帽的每一个角落,确保每一处都浸润着桐油的温润。在上油的过程中,匠人需要格外细心,既要保证桐油的均匀涂抹,又要避免过多或过少,以免影响笠帽的光泽度和耐用性。桐油的涂抹让东坡笠呈现出一种较为独特的光泽,既光滑又美观。经过上油处理的东坡笠,不仅更加美观,而且具有更强的防虫耐用性。桐油的天然成分能够有效抵御虫蛀,延长笠帽的使用寿命。同时,上油还能增强笠帽的防水性能,使其在雨天也能保持良好的使用效果。
传承价值
东坡笠制作技艺是海南深厚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当地笠文化演变的代表,其不仅是防雨防暑的实用器具,是宣传苏东坡文化、红色娘子军精神的载体,更是海南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传承状况
近年来,市面上各种各样轻便美观的遮阳帽琳琅满目,遮阳避雨的东坡笠逐渐失宠。且东坡笠编织过程复杂,足足有50多道工序,一人编织一顶东坡笠要用一天多的时间,一个月下来,也只能编织20多顶。随着时代的变迁,东坡笠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小,阳江镇靠此谋生的手艺人纷纷转行。
传承人物
冯增超:阳江镇岭下村委会后岭村村民,从9岁开始便跟随父亲学习竹编技艺,从最初的簸箕到13岁熟练掌握编笠,有多年编笠经验,对东坡笠制作技艺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坡笠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保护措施
2012年11月27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并公布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东坡笠制作技艺名称由东坡笠改为东坡笠制作技艺,编号为Ⅷ-6。
截至2024年,经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坡笠代表性传承人”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等地授课培训,传播东坡笠制作技艺,此外还在“东坡笠制作技艺”所在村落岭下村建立“东坡笠”工坊,和村委会合作,加强村民群众对竹编工艺的认识,“东坡笠制作技艺”也为农民创收近16万元。
自2021年起,琼海市阳江镇便定期举办东坡笠非遗竹编技艺培训班,每季举办一期,每期学员人数控制在25—30人,学时为5—6天。培训对象主要面向该居委会的村民。此外,琼海市文化馆也在阳江镇岭下村委会传承人冯增超家中设立了东坡笠培训班,该培训班每半年举办一期,每期学员人数同样控制在25—30人,每次学习两天,针对贫困户学员。
重要展览
2021年6月—7月,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在在上海市金桥碧云美术馆开展,东坡笠制作技艺作品《东坡笠》参展。
2022年12月,由琼海市旅文局、琼海市文化馆、琼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东坡笠制作技艺”进校园传习活动走进阳江镇中心学校,邀请东坡笠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冯增超为同学们讲授东坡笠相关知识、传授技艺。
历史故事
相传,北宋苏东坡流放海南,生活异常凄凉,但却得到了海南人民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他的好朋友黎子云,半路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他便向附近的农户借了尖竹笠来避雨。可是,苏东坡戴起来的时候怪模怪样,惹得当地的妇女儿童哈哈大笑,连狗也对他吠叫。苏东坡就说:“笑者怪也吠者怪也”。苏东坡受到当地人爱戴,于是人们便将其所借戴的斗笠叫“东坡笠”作为纪念。而苏东坡所借戴的竹笠,正是琼海阳江一带制作传到儋州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南海珍珠传统养殖技艺
上一篇 黎族干栏建筑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