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黎波里 编辑
的黎波里(阿拉伯语:طرابلس ليبيا,英语:Tripoli),利比亚国首都、的黎波里区首府、全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利比亚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同时也是一座充满地中海情调和阿拉伯伊斯兰风韵的具有独特魅力的商业和海港旅游城市。人口117万(2022年) ,面积2,616平方公里。
的黎波里位于撒哈拉沙漠西北部地中海南岸的绿洲沿海地区,建城已有3000多年,历经各种劫难。罗马人、汪达尔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西班牙人、土耳其人、意大利人和英国人先后占领的黎波里,在这里留下了众多风格各异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存。白色大理石建造的马卡斯·奥欧里斯凯旋门、查梅勒清真寺、卡拉曼利清真寺、盖尔吉清真寺、萨布拉塔废墟、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庄严肃穆,展现着古代文明的灿烂光辉。其同现代化的建筑物和生活设施融合,使的黎波里成为一座“跳动着古老心脉的现代城市”。
卡扎菲政权倒台后,的黎波里局势动荡。
中文名:的黎波里
外文名:Tripoli
别名:地中海的白色新娘
行政区类别:首都
所属地区:利比亚的黎波里区
地理位置:北纬32°54'8" 东经13°11'9"
面积:2616 km²
下辖地区:塔朱拉、本阿代姆
电话区号:+218(国际电话区号)
气候条件:地中海气候
人口数量:222 万(2023年)
著名景点:红堡、国家博物馆、卡拉曼利清真寺、盖尔吉清真寺、的黎波里旧城
机场:的黎波里国际机场、阿克巴本纳菲机场
火车站:的黎波里火车站(在建)
方言:阿拉伯语
高等学府:的黎波里大学
体育场:的黎波里国家体育场
现状:局势动荡
的黎波里夜间卫星图
的黎波里风光
的黎波里则是地处撒哈拉沙漠北部边缘、地中海南岸的一片绿洲,市区树木繁茂,花草竞生,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尤其是夏季游览疗养的胜地,因此人们将这座城市称为“沙漠中的旅游城”。 如果说的黎波里的老城区保持着古老的阿拉伯东方色彩,而新城区则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都市景象。新城坐落在西市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道宽阔笔直,两旁棕榈成荫,街心公园众多,园内绿树锦簇,鲜花盛开,喷泉涌射,如一颗颗绿色珍珠散落在市区各处。新城区也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罗马天主教堂(于1970年改为清真寺)、坐落在绿树鲜花丛中的呈摩尔式建筑的白色王宫以及罗马时代的墙垣。
从海上了望市区,公元16世纪西班牙人建筑的城堡历历在目。城市北部的港口,年吞吐量超过500万吨。拥有150万人口的的黎波里市,工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的黎波里位于利比亚北部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在来自南部沙漠北部的干热风的影响下气温可高达40摄氏度以上,平均气温为三十摄氏度左右。冬季温暖多雨,年平均降水量为380毫米。高地冬季寒冷,最高处可出现霜冻。
的黎波里
的黎波里是利比亚首都和第一大港口。阿拉伯语称为“塔拉布鲁斯·嘠尔卜”(Tarabulus Gharb),即西的黎波里。人口100万(1987)。西北部临地中海南岸。是腓尼基人在公元前814年时建立的古城,后由罗马人,汪达尔人和拜占廷人所占领。645年,阿拉伯人占领该城,伊斯兰教开始传播,该城遂成为重要贸易中心,战略要地和伊斯兰文化名城。910年,什叶派法蒂玛王朝占领该城。11世纪中期当地居民推翻了法蒂玛王朝的统治,收回的黎波里,恢复了逊尼派的势力,并承认阿巴斯王朝哈里发的权力。16世纪被奥斯曼帝国占领,1912年沦为意大利殖民地,1951年为伊德里斯王朝首都,1969年为共和国首都。该城保留有古老的伊斯兰建筑,城内外有28座著名的古清真寺,以阿慕尔·本·阿斯清真寺最为古老。还有早斯伊斯兰王朝的文物,如用阿拉伯文库法体书写的墓碑和马舒里古体书法书写的墓碑。该城设有国际性的“伊斯兰宣教协会”总部,利比亚大学设有阿拉伯语和伊斯兰研究及教法等专业,出版的宗教学术刊物有《吉哈德》(圣战)等。
古代历史
的黎波里之夜
公元前145年到公元450年,罗马人占领奥萨城达600年之久;从公元450年起,汪达尔人侵占达80余年;公元533年到645年,又被拜占庭统治了100余年。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占领这座城市,以此作为定居点,将此地仍然称为的黎波里,并在这里传播伊斯兰教,使伊斯兰文化在此地生根,进而在北非地区迅速发展。1510年西班牙人征服这座城市,1551被奥斯曼帝国占领。当时属于的黎波里塔尼亚。
关键时刻
的黎波里海滨风光
1919年到1943年的黎波里塔尼亚地区成为意大利的殖民地,从1943年起由英国人统治。
独立时期
曾经繁华的的黎波里
科林斯的黎波里酒店
内乱时代
联合国决议
的黎波里的薄暮
奥德赛黎明
的黎波里市区风光
黎明过后
中新网8月22日电 综合报道,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当地时间21日进攻首都的黎波里,22日已在的黎波里市中心绿色广场庆祝“胜利”。中新网9月9日电 据英国媒体9日报道,美国驻北约大使达尔德
的黎波里是利比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具有浓厚的阿拉伯传统风格的城市,但历史上入侵和统治过利比亚的其他民族都在的黎波里留下了自己的文化标记。在滨海棕榈树后有罗马奥里欧斯皇帝时代的拱门,奥斯曼时代的清真寺和意大利风格的别墅。的黎波里的西北角是老城区。它的东南部是由绿色水泥铺设地面的著名的绿色广场(现改名为烈士广场,下同),是的黎波里主要的群众集会场所。城区街道由绿色广场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展开,广场北边是的黎波里港。港口区有200多米长的深水码头,常年可停泊大型船只,是利比亚海上通道的咽喉。广场西边是名为“红堡”的老城区。老城区由奥斯曼时期的土耳其人建造,其中还有奥斯曼时期的清真寺和土耳其浴室等古代建筑,著名的有卡拉曼利清真寺,古尔吉清真寺,查梅勒清真寺等。狭窄的街道,熙熙嚷嚷的集市和优美的庭院,呈现出浓郁的阿拉伯古城风貌。广场西北角是利比亚前政权斥巨资建成的民众国博物馆(现为国家博物馆)。绿色广场的西南方向是的黎波里的新城区。以民族英雄穆赫塔尔命名的长达十公里的商业大街穿越新城区的中心,大街两侧是林立的高楼大厦和绿树鲜花构成的街心花园。繁忙的商业活动和安逸悠闲的人群交织在一起,充分反映了的黎波里作为地中海海岸一座现代化城市的风貌。新市区内也有不少古代建筑,如今已改建成清真寺的原罗马天主教堂和在九月革命后改建成人民宫的摩尔式的白色王宫等。铁路建设
首条铁路通车
建设中的铁路设施
进一步合作
2014年7月10日,利比亚铁路项目实施管理局局长表示,希望中国及俄罗斯企业尽快恢复并完成所签署的铁路项目。
利比亚内战前,中国土木建筑工程公司和利铁机构签订了三个总额逾52亿利第的铁路项目承包合同,分别是的黎波里-苏尔特沿海铁路项目、的黎波里-加迪尔角西线铁路项目以及黑舍-赛卜哈南北线铁路项目。
俄罗斯铁路公司则负责建设苏尔特-班加西铁路项目。
公路
的黎波里机场高速公路
航空
的黎波里国际机场候机大厅
截至2011年,利比亚阿拉伯航空公司通往国外的航线有:的黎波里至喀土穆、卡萨布兰卡、开罗、阿尔及尔、马德里、突尼斯、伦敦、巴黎、苏黎世、米兰—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罗马、布加勒斯特—莫斯科、伊斯坦布尔、雅典、大马士革—科威特—卡拉奇、大马士革—吉达。
水运
的黎波里港位于西北沿海,濒临地中海的南侧,是利比亚的最大海港。该港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年平均气温最高8月约26℃,最低1月约12℃。夏季常受来自南部撒哈拉沙漠干热风的侵害。当夏天无风时,港外会产生海市蜃楼的景象。全年平均降雨量约500mm,属半日潮港,潮升不大。港区主要码头泊位有20个,海岸线长3354m,最大水深约10m。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汽车吊、浮吊、驳船、拖船及滚装设施等,其中浮吊的最大起重能力达200吨。港区有仓库场地面积约15万㎡。该港航道有灯塔航标,灯塔上有雷达及反射器。正常气候下易于进港,且安全。一般情况,船只白天通航。天黑后不让进港,经特殊安排除外。大船锚地水深达38m。本港自由区始建于1962年,面积达5.8万㎡。年货物吞吐量约600万吨。主要出口货物为石油、水泥、羊毛、皮张、橡胶及鱼产品等,进口货物主要有粮食、机械、建材、运输设备及日用轻工业品等。主要贸易对象为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法国、英国及土耳其。
的黎波里老城区
这座城市一直保持着浓厚的阿拉伯传统风格和特色,旧城区最多的古迹便是清真寺,有建于公元10世纪、重建于17世纪的最古老的查梅勒清真寺,有始建于1736年的最著名的卡拉曼利清真寺,有建于1883年的最大的古尔吉清真寺。旧城区也称为“红堡”,突出阿拉伯集市的特点,街道狭窄弯曲,货摊排列拥挤,部分街道上面盖有顶篷,防雨防晒,可以全天候售货。 古香古色的街道,繁华喧嚣的集市,高墙深院的住宅,精雕细刻的古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典型的阿拉伯古城的风景画。
绿色广场
的黎波里市内的豪华酒店
红堡
旧城区的的红堡位于绿色广场西北角,总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是的黎波里最有特色的标志性古建筑。考古资料表明,红堡的建造年代在7世纪时阿拉伯人入侵这一地区之后。直到20世纪,红堡一直是的黎波里塔尼亚地区统治者行使权利的中心。
国家博物馆位于红堡内,是以文物全面展示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利比亚各历史时期的风貌和文明发展的国家博物馆,也是收藏和陈列地中海地区古代经典艺术品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藏有5000余件展品,大多数是利比亚历史上的珍贵文物,最古老的化石可追溯到100万年前。博物馆共设10余个展厅,陈列着利比亚从史前时期一直到民众国阶段各个时期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展品包括古代利比亚阿拉伯部落的狩猎场景、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城市、剧场等建筑和雕塑艺术模型及部分实物,是利比亚历史和文明的集中体现。
大莱普提斯
大莱普提斯建于公元1至2世纪,一度是古罗马帝国最大的城市之一,罗马皇帝塞维鲁大帝就出生于此。大莱普提斯不仅有古罗马遗址中常见的议事大厅、神庙、斗兽场、浴室、市场和街道,而且还有规模宏大的人工港口、仓库和工厂。特别是其中的大剧场和斗兽场气势宏大、富丽堂皇。大莱普提斯是北非保存最好的古罗马遗迹,198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利比亚长期受到国际制裁,到这里来旅游的外国人很少。但随着利比亚重返国际社会,这座“藏在深闺”的文化遗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各国游客。
莱普蒂斯马格纳遗址
公元前146年,在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压迫下,迦太基王国渐渐衰退了。到了公元一世纪,莱普帝斯被并入罗马帝国领土,并逐渐成为当时的谷物贸易中心。公元193年,在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活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塞佛留登基称帝。然而,莱普帝斯马格纳到了最强盛的时候,由于公元429年汪达尔人的入侵,罗马帝国逐渐衰败了。也就在这个时期,沙漠淹没了整座城市。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政府派了一批有500人的探险队来发掘这座地下古城,至此,莱普帝斯马格纳遗址终于重见天日了。莱普帝斯马格纳遗址被覆于其上的沙子完好的保存下来。二战后,法国和英国的考古学家配合意大利人继续发掘工作。但直到1982年莱普帝斯马格纳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后,大规模的发掘活动才被展开。已有300多处古迹已被发掘出来,其中包括公共浴池、占地一公顷的学术论坛、港口、神庙、集市以及大剧场等。这些古迹大都得到了很好的修复,其中能容纳15000人的圆形大剧场的修复工作已基本完成,成千上百的雕件和镶嵌图案被转移到的黎波里的博物馆里保存起来。遗憾的是,当时古罗马人修建的大型防洪工程遭到严重破坏,已无法修复。1987年到1988年间,莱普帝斯马格纳遗址遭到了洪水的袭击,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提供了大量设备进行援助。然而,要恢复莱普帝斯马格纳遗址需要几年的时间。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莱普帝斯马格纳遗址,提交了一项防洪计划。自1994年,一队英国考古队在英国考古家黑尔卧尔德教授的带领下在远离中心的边远地区开始了新的一轮发掘活动;与此同时,由布纳卡沙教授带领的意大利考古队和由安卓。拉隆德教授率领的法国考古队也分别在市中心和港口处各自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活动。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