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吸虫 编辑
肺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也称“卫氏并殖吸虫”。隐孔吸虫科。体呈卵圆形,背面隆起,体表多小棘。长7-15毫米,宽3-8毫米。红褐色,半透明。口吸盘和腹吸盘大小相等。寄生在人的肺脏内,也可异位寄生在脑等部位。猫、犬、猪等也能感染。卵一般呈卵圆形,黄褐色,壳厚,有小盖。第一中间宿主是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溪蟹、蝲蛄(寄生在鳃、肌肉等处)等。人因食生醉和未煮熟的蟹或蝲蛄而受感染,引起肺吸虫病。
查获并殖吸虫虫卵可确诊。此外,补体结合试验、后尾蚴膜试验、纸片固相放射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电泳和琼脂双向扩散、间接血凝试验、间接炭粒凝集试验都曾用于并殖吸虫病的诊断。发展的杂交瘤技术、免疫印渍技术、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等技术也开始试用。
宣传教育是预防本病最重要的措施,提供熟食或不生吃溪蟹和蝲蛄 ,不饮用生水。
常用治疗药物有:硫双二氯酚,主要作用于虫体生殖器官;吡喹酮,具有疗效高、毒性低、疗程短等优点。
若虫体移行至皮肤可出现皮肤或肌肉的皮下结节,多见于下腹部和大腿处,也可在胸壁、腹壁、阴部、腋窝、颈部、四肢等处,出现蚕豆大至核桃大、圆形或椭圆形的皮下结节,散在或多个成串,稍隆出皮面,皮色正常,有轻度的痒感或刺痛感。结节初起时较软,后期变硬,结节有游走性是本病的特点。虫体的代谢产物或虫体死亡后所产生的异性蛋白吸收后出现变态反应,表现为荨麻疹,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肺吸虫的囊肿常呈多房性,囊内含有虫体、虫卵和夏科一雷登结晶,周围有中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由于虫体具有游走性的特点,因此常数个囊肿相互有隧道沟通,当虫体死亡后囊内容物被吸收,囊肿被纤维组织填充形成瘢痕,X线可显示硬结性或条索状阴影。
2、从粪便、痰、胸水或坏死组织中查到虫卵也是确诊的依据。
3、皮内试验阳性。用成虫制成抗原,稀释1:1000~2000作皮内试验,在15分钟内局部皮肤出现红肿或伪足,阳性率可达98.8%。
⒋痰液检验可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夏科-雷登结晶。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