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虫 编辑

吸虫纲动物

吸虫吸虫

吸虫,是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动物的通称,有6000种。外形舌状或叶状,背腹扁平,两侧对称;体壁由上皮层和肌肉层组成,在体壁与器官之间充满实质,无体腔;虫体具口吸盘和腹吸盘,均由肌纤维交织组成;口吸盘位于前端,消化道开口于其中;腹吸盘位于腹面,在口吸盘之后,两吸盘均有吸附作用;消化道由口、咽、食管、肠管组成,肠管在食管后分为两支,沿虫体两侧向后延伸,终止为盲端,无肛门;复殖目吸虫仅裂体吸虫是雌雄异体,其他均是雌雄同体。吸虫分布于全世界,种类均为寄生的,少数为营外寄生,多数营内寄生生活。其生活史较为复杂。在生活史中需要淡水螺为中间宿主,有些吸虫还需要第二中间宿主,如鱼、蝲蛄和溪蟹等。吸虫在中间宿主体内进行幼体繁殖,成虫在终宿主体内交配受精或自体受精后产卵,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进入水中,方能继续发育。排出的虫卵或已含毛蚴,或仅含卵细胞及卵黄细胞,必须在外界发音为毛蚴。毛蚴进入螺体,在淋巴系统或其他器官内发育,并进行幼体繁殖,依发育的顺序有胞蚴、雷蚴和尾蚴三个阶段。吸虫绝大多数是各类脊椎动物的寄生虫病的病原,软体动物等因被吸虫的幼虫期所寄生亦受损害,因此人及各类经济动物均可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多种吸虫病原可使家畜消瘦,甚至大批死亡。应根据各吸虫生活史各阶段的生物学特点,中间宿主(传播媒介)的生活习性、吸虫病原存在、散布的生态学及流行病学特点而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简介

编辑
吸虫(trematode)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虫体呈叶状或舌状,背腹扁平,两侧对称,具口吸盘和腹吸盘。前端沿口、咽、食管向后延伸为两肠支,末端为盲肠,无肛门。除血吸虫外,均为雌雄同体。吸虫的生活史复杂,有世代交替和宿主转换现象,通常包括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童虫和成虫等阶段。寄生于人体的吸虫有30余种,我国常见的有华支睾吸虫、布氏姜片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等 。

特点

编辑

吸虫吸虫

吸虫纲的种类均为寄生的,少数营外寄生,多数营内寄生生活。由于吸虫类适应寄生生活,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寄生生活的特点是:环境相对稳定、有局限,营养丰富。为适应这类环境,其运动机能退化,体表无纤毛、无杆状体,也无一般的上皮细胞,而大部分种类发展有具小刺的皮层;神经、感觉器官也趋于退化,除外寄生种类有些尚有眼点外,内寄的种类眼点感觉器官消失;同时发展了吸附器,如肌肉发达的吸盘和小钩等,用以固着于寄主的组织上。

吸虫体柔软,左右对称不分节,三胚层,无体腔。

形态

编辑
一般呈叶片状或长椭圆形,附着器官有角质的钩、棘刺及吸盘。呼吸由外寄生的有氧呼吸到内寄生的厌氧呼吸。消化系统相对趋于退化,一般较简单,有口、咽、食道及肠管。肠管通常有两支,互相对称,末端封闭成盲管,有的种类可合为一,或通于排泄管。排泄系统由焰细胞、排泄小管、排泄囊、排泄孔组成。神经系统由神经节、神经纤维及围绕食道的神经环组成,并有神经支对称分布于虫体各部。生殖系统趋向复杂,生殖机能发达,除裂体科吸虫外,皆为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发达,构造复杂,雄性生殖器官由睾丸、输精管、贮精囊、阴茎囊、前列腺、阴茎等部分组成。雌性生殖器官由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卵膜、梅氏腺、卵黄腺及子宫等部分组成。单殖亚纲和盾腹亚纲生活史简单,没有无性世代,亦无宿主的交替。复殖亚纲生活史较复杂,出现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的转变,及宿主的轮换。幼虫期所寄生的宿主为中间宿主,成虫的寄生称终末宿主,一般生活史要包括卵、毛蚴,无性世代的胞蚴、雷蚴、尾蚴和囊蚴。尾蚴寄生于水生或陆生软体动物的腹足类,囊蚴分别寄生于甲壳动物的虾、蟹、昆虫、软体动物、鱼类、植物等生物体上。

结构

编辑

吸虫吸虫

吸虫(trematoda)属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ClassTrematoda)。在人体中寄生的吸虫均隶属于复殖目(OrderDigenea),称为复殖吸虫(digenetictrematode),其基本结构及发育过程略同。 大多数复殖吸虫成虫外观呈叶状、长舌状。背腹扁平,两侧对称;通常具口吸盘(oralsucker)及腹吸盘(acetabulum),内部结构如下:体壁组织吸虫成虫体表有皱褶、凸起、陷窝、体棘、感觉乳突等,其形态、数量、分布等因不同虫种、不同部位而异。体壁由体被(tegument)与肌肉层构成。中间为实质组织(parenchymaltissue),消化、生殖、排泄、神经系统等分布于其中,缺体腔。体被曾被认为是无活力的,只是保护作用的“角皮”(cuticle)。实际上,它是具有代谢活力的合胞体(syncytium)。从外到内由外质膜(externalplasmamembrane)、远端胞浆(distalcytoplasm)区、基质膜(basalplasmamembrane)组成。与外质膜联合在一起的是表面外膜(furfacecoat),也称糖萼(glycocalyx),它是糖蛋白与糖脂上的糖残支。远端胞浆区内布满基质,感觉器位于其中,它的纤毛伸出体表,另一端有神经突(nerveprocess)与神经系统相通。在远端胞浆区中还有线粒体(mitochondrion)及分泌颗粒(secretorygranule)体棘位于基质膜之上,基质膜之下为基层(basementlayer)及肌肉层。肌肉层由外环肌(circularmuscle)与内纵肌(longitudinalmuscle)组成。肌肉层之下为近端胞浆区(proximalcytoplasm),也即细胞体区(cytonregion),内有核、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高尔基复合体(Golgicomplexes)、线粒体、分泌颗粒、各种小泡(vesicles)。修复和维持远端区的物质都在此合成并通过窄小的胞浆连结部(cytoplasmicconnective)输送到远端胞质区。各种虫及不同发育阶段的体被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其功能是保护虫体、吸收营养及感觉 。

分类寄生

编辑

复殖目

后睾科

支睾属

华支睾吸虫

肝胆管

异形科

异形属

异形异形吸虫

肠管

片形科

姜片属

片形属

布氏姜片吸虫

肝片吸虫

小肠

肝胆管

并殖科

并殖属

狸殖属

卫氏并殖吸虫

期氏狸殖吸虫

肺(或脑)

皮下(或肝)

裂体科

血吸虫属

日本裂体吸虫

门脉系统

棘口科

棘隙属

日本棘隙吸虫

小肠

消化系统

编辑

吸虫吸虫

消化系统复殖吸虫有不完全的消化道,包括:由肌性口吸盘围绕的口、前咽(prepharynx)、咽(pharynx)、食管(esophagus)和肠管,后者常分为两个肠支(cecum)。口、咽、食管构成前肠(foregut)。前肠最里层类似体被结构,即其合胞体细胞由近端区及远端区构成。肠支内壁为单层细胞层,其胞质伸出具浆膜的绒毛样褶以扩大吸收面积。前肠及肠支虽具有吸收及消化动能,但主要是在前肠及肠管前部进行。吸虫的消化是一种典型细胞外消化,即细胞分泌酶将食物消化,然后由细胞吸收。

生殖系统

编辑

吸虫吸虫

生殖系统复殖吸虫除血吸虫外都是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即同一虫体内具雌、雄两套生殖系统,通常雄性生殖系统早熟于雌性生殖系统,这似乎能减少自我受精机会。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睾丸(testis)、输出管(vasefferens)、输精管(vasdeferens)、储精囊(seminalvesicle)、前列腺(prostaticgland)、射精管(ejaculatoryduct)或阴茎(cirrus)、阴茎袋(cirruspouch)等组成。在某些虫种,一些结构,如前列腺、阴茎袋、阴茎等可能会缺失。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ovary)、输卵管(oviduct)、卵模

复殖亚纲的种类成虫是各类脊椎动物的体内寄生虫。生活史复杂,需要2个以上的寄主,由数个无性生殖世代和有性生殖世代相交替。卵中孵化出的幼虫体披纤毛,称为毛蚴。无性生殖世代中的胞蚴、雷蚴及尾蚴寄生于水生或陆生的软体动物腹足类,有的种类寄生于瓣鳃类。囊蚴(metacercaria)因种类的不同可分别寄生于甲壳动物的虾、蟹、昆虫、软体动物、鱼类、人以及植物等生物体上。成虫有吸盘一个或2个,体后部无复杂的固着器,成虫无眼点,而幼虫有退化的感光器。这类寄生虫寄生在肠内的一般称为肠吸虫,例如布氏姜片虫;寄生在肝脏、胆管内的称为肝吸虫如肝片吸虫;寄生在血液中的则称为血吸虫。

危害

编辑
吸虫绝大多数是各类脊椎动物的寄生虫病的病原,软体动物等因被吸虫的幼虫期所寄生亦受损害。因此,人及各类经济动物均可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单殖亚纲分单后盘目(Monopisthocotylea)及多后盘目(Polyopisthocotylea)。种类在千种以上,绝大多数是鱼类的体外寄生虫。它们通常以其后附着器的几丁质结构插入被寄生部位的组织,破坏鳃及皮肤的组织,造成炎症,引起病变;及吸吮鱼血、粘液,引起继发性鱼病。有时可导致鱼苗的大批死亡。单殖吸虫对中国淡水养殖鱼类的危害,主要有三代虫和指环虫二属种类所引起的鳃病和皮肤病。

下一篇 偏利共生

上一篇 浮浪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