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渚文化玉器 编辑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因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环太湖流域,南到钱塘江,北达江苏省中部地区。1936年被首次发现于良渚,1959年被证实命名。良渚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一脉相承,代表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最高峰,以磨光黑陶和精美玉器为主要特征,尤其是大量的玉器。
中文名: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
馆藏地点:良渚博物院
所属年代:距今5300—4300年
出土地点:浙江余杭瓶窑镇
环太湖地区的史前玉器,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经历了一个数量由少渐多,制作由粗糙到日益精致,纹饰由简单到繁复,形体由小到大的过程。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的玉器玉质较为粗劣,硬度不高,均为素面无纹的小件管、珠等装饰品,制作工艺还很粗陋,一般仍是沿用旧石器时代制造石器的传统工艺,表面磨制较为粗糙,钻孔多不准,而偏离中心,表现出原始特征。至崧泽文化时期,先民们已初步具备鉴定玉材的能力,软玉的使用就是较好的证明,玉器的种类也有所增加,环、斧的出现表明玉器已有大型化的趋向,同时也标志着制作技术的进步。鉴于崧泽文化已开始使用硬度较高的软玉制作器物,故推测此时可能已出现了石英砂等介质,从器物表面打磨光滑的程度来看,当时已有了较高的抛光技术,钻孔技术也略有进步。良渚文化玉器继承崧泽文化玉器的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发扬光大,改进了切割、抛光、琢刻、钻孔等制玉工艺,制作了种类各异的良渚玉器,创造出了灿烂的良渚玉器文明。
兽面纹玉梳背
1.解玉砂制作。良渚文化的解玉砂具体制作情景难以重现,但管钻、切割等制玉流程中留下的痕迹表明,使用解玉砂也是当时玉作工艺的核心内容。
2.开玉解料与磋切成坯。针对良渚文化开玉解料、磋切成坯所运用的工艺技术,已形成了柔性线状物切割(线切割)、硬性片状物切割(片切割)、旋截法切割(旋切割)与圆盘形砣切割(砣切割)四种不同看法。
吴家埠出土半成品玉琮
4.钻孔打眼。良渚文化玉器几乎都有孔眼,根据孔眼的大小而采用不同的钻孔方式,琮璧钺环镯等孔径较大的采用空心管钻;璜、梳背、锥形器、管、珠上的小孔多采用小的实心桯钻。
5.琢纹刻符。良渚玉器琢纹的方法有浅浮雕、透雕、阴线刻三种。
6.研磨抛光。研磨是切割成坯后使器形规整的主要手段,也是浅浮雕琢纹的主要手段;抛光多使用柔性材料,如皮革、树皮等,即使添加砂性的抛光剂,其粒度也比研磨用砂细软。
良渚文化玉璧
玉琮是良渚文化原创的玉器器形。形态有矮有高,横截面有圆形方形,穿孔有大有小,纹饰有繁有简,形态有完整和裁割后的局部残缺。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分葬具内外。葬具之内,有套戴在死者手腕上(如新地里M137:8玉琮)或位于死者腰腹部位的矮体大孔琮,竖直于死者头端或头侧的矮体大孔或小孔琮(如寺墩M3:43玉琮、反山M12:98“琮王”),有环绕死者身体摆放(如寺墩M3),有单独放置于死者胸部(如亭林M16)以下直至脚端(如寺墩M5)的高节琮等。葬具之外,有单独(汇观山M4:1)或三件成组(如后杨村M4)等距离竖直在棺盖之上的琮。凡此种种,无不显示着玉琮形制及其功能的复杂性。
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文化玉钺组件
外壁有五块长方琢纹凸面的汇观山M2:34是琮是镯,存在争议,但其形体与出土部位,跟瑶山M9:4与M10:15两件琮完全一致,纹饰也跟瑶山M10:15接近,只是进一步简化,兽面显露獠牙的阔嘴已被省减掉,简化为卵目和鼻翼的结合,所以,我们认为它应是早期玉琮形体还没有完全固定前的一种特殊形制。
第二种形式的琮,为形体由内外俱圆向内圆外方逐渐演化的中间过渡形态,圆筒形外壁四块琢纹凸面的中间各自向外突出,形成相邻两面将纹饰对分的转角,转角大于120°,琮体弧面弧度较大,横截面为近圆的弧边方形,纹饰出现分节,但不超过四节。反山M12:90、M12:93、M20:121、M23:22,寺墩M3:43,横山M2:11,福泉山M9:14、M9:21等都为其代表。此种形式的琮,多数发现于死者腰腹部外侧的手臂部位,但反山M23:22与寺墩M3:43两件却竖直在死者头端。
第三种形式的琮,转角外凸更明显,转角小于120°但大于90°,琮体弧面弧度减小,横截面为弧边方形,纹饰分节不超过四节。墓葬中,此种形式的琮绝大多数发现于死者手臂或腰腹部位,新地里M137玉琮出土时就套戴在墓主手腕骨上。但也有例外,如反山M12:98“琮王”位于“墓主左肩上方”,江阴高城墩M5两件III式玉琮出土时,叠置于死者头端,形体较大的M5:2,正放,在下,较小的M5:1,倒置,在上。
玉琮 良渚文化 国家博物馆藏
第五种形式的琮,横截面近正方形,转角等于或接近90°,但玉琮高度大于射径,即所谓的高节琮。此种琮在墓葬中的出土部位也较复杂,亭林M16:17九节高琮出在死者胸部,福泉山M40:26、110两件裁割玉琮分别位于墓葬中部死者腰腹部西侧与北端,M2:18五节高琮则位于墓葬北部东侧,寺墩M5:72十一节高琮位于北部脚端陶器堆中,M3的33件玉琮,除四件外,其余都为此种形式的琮,基本围绕死者人骨架四周摆放。
有趣的是,第五种形式的琮中,八节以上的高节琮,主要出土在太湖东部与北部,其最南届为上海金山亭林遗址,亭林M16中出土一件高24厘米的九节琮。迄今尚未在太湖以南的杭州、嘉兴与湖州地区,出土八节以上的高节琮。因此,玉琮由矮变高的形制演变趋势,亦存在着复杂的地域差异,而这种地域差异所隐含的社会学层面的意义,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
龙首纹玉镯
完整神人兽面像
良渚文化玉器是神崇拜的载体,同时也是世俗生活的反映。不同种类、不同数量、不同体量、不同组合关系的良渚文化玉器,除了承载“事神致福”的神圣内容外,更已成为世俗社会中举足轻重的物质财富,它既是显贵者阶层攫取“祀与戎”权力的象征,也是平民阶层朴素情感与信仰的外在体现,妆点着社会各阶层的精致生活。良渚玉器丰富的器形,众多的数量,先进的工艺,精美的纹饰,复杂的功能,深远的影响以及蔚为大观的用玉情景,不唯为中国新石器时代,也为世界同时期所绝无仅有,它在中华玉文化传统中的突出地位,已不言而喻,成为疏解中国古代礼制形成以及中华五千年文明无可替代的重要实证。
良渚玉器博物馆
我们的祖先对玉器的崇拜在良渚时期达到了高峰,良渚文化用玉、爱玉、尊玉的精神传播四方,范围可达半个中国。良渚文化巨大的文化辐射力,对周边文化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龙山时期是晚于良渚文化的时期,是中国史前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大约从距今4500年左右开始,到距今4000年夏代诞生结束。中国各地如山西、浙江南部、山东、西北等地龙山时代的遗址中,很多都发现了与良渚文化风格相似的玉器。
在夏、商、周时代的许多遗址中,也发现了源自良渚文化的玉器,表明良渚文化始创的玉礼器,成为了商周玉礼器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三代的礼仪制度受到良渚文化的影响,良渚文化足以堪称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