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编辑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Sun Yat-sen University Zhuhai Campus)是国家重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被誉为“南天一柱” 。中山大学始建于1924年,原名国立广东大学,为孙中山先生整合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州公立法科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后所创设,后更名“国立中山大学”、“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35年设立研究院,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
1999年9月,中山大学与珠海市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珠海校区坐落于珠海市唐家湾,地处珠江口西岸、南海之滨。校区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总占地面积为3.571平方公里。
截至2023年3月,珠海校区办学本科专业34个,全日制本科生人数已达到8847人,研究生人数已达到4926人,教职工已达1653人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总占地面积为3.571平方公里,设有20个整建制学院(系)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
中文名: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外文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Zhuhai Campus
简称:中大珠海校区 (SYSUZ)
创办时间:1999年9月
办学性质:公立大学
学校类别:综合类
学校特色:985工程 副部级211工程 研究生院
主管部门:教育部
现任领导:高松
专职院士数:张培震 高锐 王复明
本科专业:34个
院系设置:20个整建制学院(系)
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地址: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镇
院校代码:10558
主要奖项:中华医学科学奖
知名校友:谢湜、吴晨岑、陈靖文、杨孟衡 等
2013年12月,中山大学重新开办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并已经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正式揭牌成立。这也是时隔61年后,中山大学重开此学科。
1927年,中山大学创办了国内首个天文学系,1929年又在今越秀山修建了中大天文台。1952年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天文学系全体师生和天文台全体员工、仪器设备才调整入南京大学。
研究院已引进多名专业人才,研究生及博士生的招生,最早将在2015年开始。
2015年12月19日,首届中山大学国际青年学者珠海论坛在珠海举行,中山大学校长罗俊透露,未来将在珠海校区推进两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天琴计划大科学工程和国家南海大科学工程。
中山大学创新科技研究院、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药中心、电力电子及控制技术研究所以及与 丁肇中 博士合作的空间站实验室等一批重点科研机构和实验室落户在珠海校区,并与当地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合作。
院系设置
沕水风光
珠海校区建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 (珠海)、历史学系 (珠海)、哲学系 (珠海)、国际金融学院、国际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旅游学院、数学学院(珠海)、物理与天文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20个整建制院系。
管理模式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图书馆俯瞰
校区由学校派出一位副校长主管全面工作,成立中共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委员会、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辖:党政工作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后勤办公室、安全保卫与武装办公室、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图书分馆。各单位行政上接受委员会的领导和监督,业务上接受学校各相应职能部门的指导。校区管理人员主要由学校派出,有部分是属地招聘的优秀人才。
师资力量
教学楼远眺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5个“双一流”建设学科。
珠海校区现已布局48个学位点,36个一级学科(其中33个博士一级学科,3个硕士一级学科),12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
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珠海校区院系、附属医院支撑建设的哲学、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工商管理等5个学科入选。在2021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珠海校区支撑建设的工商管理等12个学科进入国内前10,其中工商管理稳居国内第1位。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2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另外10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专业入选国家首批“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海洋科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截至2023年3月,珠海校区办学本科专业34个,其中理工类专业19个、人文社科类专业15个。2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另外10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专业入选国家首批“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海洋科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社会评价
2012年 | 台高教版大学排行榜:中山大学全国第8 |
2012年 | 武书连版大学排行榜:中山大学全国第8 |
2012年 | 武汉大学版大学排行榜:中山大学全国第9 |
2012年 | 上海交通大学版大学排行榜:中山大学全国第8 |
2012年 | 校友会版大学排行榜:中山大学全国第7 |
2012年 | 土耳其版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山大学位列大陆高校第8 |
2012年 | 泰晤士版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山大学位列大陆高校第6 |
2012年 | esi版大学排行榜:中山大学位列大陆高校第8 |
2013年 | 武书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版:中山大学名列第9 |
2014年 | 武书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版:中山大学名列第9 |
2014年 | 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山大学位列第10 |
2014年 | 中国高校通用就业能力排行榜:中山大学位列第2 |
珠海校区手绘地图
校训
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的。校训词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 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 问、思与立志的统一。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要而做出新释。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
校歌
教学楼
白云山高 珠江水长 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 中山手创 遗泽余芳
博学审问 慎思不罔 明辨笃行 为国栋梁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 振兴中华 永志勿忘
校徽
中山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意寓中山大学位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现了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校徽通常为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校园活动
中外优秀文化讲座
校园落日
人生讲坛
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弘扬民族艺术精粹,校团委多年来一直注重艺术教育和开展艺术活动。如一年一度的“中山大学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不仅成为了该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活动,而且在全省乃至全国各高校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科技艺术节
田径场
主要活动项目有艺术类、诗配乐朗诵比赛、中国象棋围棋比赛、系际歌手对抗赛、校庆文艺晚会、中外优秀艺术作品晚会、现代舞专场表演、袁歌灵小提琴独奏晚会、书画摄影大赛、“挑战杯”科技学术论文比赛、战士杂技团魔术杂技专场晚会、科幻电影展播、科幻小说创作比赛、校园DV短剧摄像大赛、院系际辩论赛、网页设计比赛、环保手工艺品设计比赛、FLASH绿色校园公益设计大赛、科技艺术节系列讲座、科技艺术节闭幕式暨获奖作品展示晚会。
“挑战杯”
隐湖
维纳斯歌手大赛
维纳斯歌手大赛是中山大学每年一度的校内歌手大赛,在校内外都受到广泛关注。维纳斯的覆盖面广,地跨广州、珠海两大城市,四个校区。在校外,维纳斯歌唱大赛也享有很高的声誉,维纳斯歌手在广州各高校以至社会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学术与学风系列讲座
由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校团委主办,校研究生会承办的大型“学术”与“学风”讲座,于2003年9月开讲,讲座根据主题分为“知名教授系列”、“院士系列”以及“知名校友系列”三个部分,邀请了校内外的知名学者教授及校友主讲,和中大的广大师生共同探讨,在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特定时代进程中,如何寻觅我们的精神家园,重塑价值理性的时代内涵;批判和反思大学的精神理念;整饬和重构大学的人文关怀,确立和坚守大学的真正使命。
校长讲坛系列讲座活动
荔园宿舍
“医学人文”学术讲座
为倡导人文精神,培养综合人才,由北校区团工委主办具有医学特色的“医学·人文”系列讲座。此项活动在合校前已是中山医科大学的老品牌,并纳入了学校的教学计划,以专项活动基金作为支持。合校后,此项活动更是适应高等教育学科交叉、文理科渗透的趋势,达到了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发挥南北校区的资源优势,文理医各学科融合,极大地拓展了医学生视野,成为了北校区学术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品牌活动。
医学节
田径场
学校精神
民主、务实、爱校
中大精神是潜在的、无形的,它是由一代代中大人的共同价值观、共有的品格和气质表现出来的。从中大教师及校友们身上得到更深的印象是:民主的精神、务实的作风、爱校的情结。中大的民主精神体现于学术研究上的包容性、创造性,教师教学上的自主性及学生学习上的选择性。在中大的历史上,学阀学霸作风鲜见,对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行政干预也不多。另外,从中大校友浓得化不开的爱校情结中,可以看出中大凝结着一种团结的精神,一种由对学校深厚的爱而形成的内聚力。
党委书记:郑德涛 (主持学校党委工作)
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校长:陈春声(协调落实党委日常工作,分管干部、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稳定、本科教育(含招生工作)、研究生教育、高等继续教育、附属学校)
党委副书记:李萍 (分管党委办公室(含信访、保密)、统战、离退休工作、校友会、基金会,协管干部工作)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喻世友(分管纪检、监察、审计、教代会、工会,联系南方学院、新华学院)
党委副书记:朱孔军(分管宣传、政策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学生思想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含就业)、共青团、体育、武装工作)
校长:罗俊(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分管发展规划、学科建设)
常务副校长:汪建平、许家瑞、颜光美、黎孟枫、徐安龙、魏明海
校长助理:夏亮辉、保继刚、程焕文、李善民、李文军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距广州南校区两小时车程,距广州东校区1.5小时车程。校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空气清新,景色秀丽。经过3年的建设,校区已经形成了可以容纳一万名学生学习、生活的办学条件。
图书馆夜景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建设得到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中大—珠海”模式已经在全国高等教育界和地方政府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2000年6月8日来珠海校区视察时说:“中山大学与珠海精诚合作,是一项有远见的正确决策,它发挥了名牌大学和经济特区的两个品牌效应,为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办了一件大事。”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岁月湖日落
教学设施
远眺田径场
教学实验大楼
教学楼侧影
图书馆
图书馆远眺
体育馆
风雨球场
后勤管理
榕园广场
校区的后勤全面实行社会化,后勤办公室只行使监督、协调职能。校区的学生宿舍由物业开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开发和管理;教师公寓也由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 生活服务中心各经营项目全部向社会公开招标;校区的食堂、交通、医疗、饮用水供应、园林绿化和环卫工作等全部实行社会化。
交通
雨后清晨的逸仙大道
宿舍食堂
珠海校区拥有全国高校一流的学生住宿环境,现已建成的学生宿舍楼共15栋,能入住10272名学生。每间宿舍面积38-40平方米,4个人住宿,有单独卫生间、阳台,宽敞明亮,设施齐全,每个学生拥有一床、一桌、一椅、一衣柜和一个互联网网络接口,房间配有空调、饮水机、太阳能热水器和储物柜。
校区建有四个学生食堂和一个教职工食堂,可以满足10000多人用餐。
生 活 服 务 中 心
雨后田径场
饮用水
珠海校区教师公寓、学生宿舍、教学楼、办公室的饮用水均由社会企业在校区设立的纯净水厂供应,在校学生及常住校区的教职员工每人每年饮水费60元,学生凭水票及空瓶到所在宿舍楼一楼值班室兑水;教师公寓、教学楼、办公室的饮用水由水厂直接供应。
绿化环境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环境卫生方面,由环卫工人每天八小时巡回清扫保洁,达到无尘土、无杂物、无落叶、沟渠无积水、下水道无堵塞等要求,保证校园清洁卫生。
医疗服务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跨世纪建设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是一个新型的现代化校区,整个基础设施建设高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在全国居一流水平,充满特区特色和现代化气息。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为学生提供了优良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中山大学实现它的战略目标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为中山大学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建立将对珠海市的文化、教育、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起巨大的带动作用。
2023年11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二号学院楼群(5-13#楼及其地下室)入选2022~2023年度第二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上一篇 王开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