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族传统婚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 编辑
汉族传统婚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广东省珠海市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是珠海市斗门区白蕉、上横、斗门、乾务、井岸等乡镇的疍家居民传统婚嫁习俗,诞生于清代初期,至清同治光绪年间发展成熟,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斗门水上婚嫁习俗的形式繁复多样,讲究礼仪,有比较固定的程序和约定俗成的礼仪,主要内容包括“坐高堂”“上头”“叹家姐”“花船迎亲”“拜堂”“回门”等。
2008年6月7日,广东省珠海市申报的汉族传统婚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98。
中文名:汉族传统婚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广东省珠海市
遗产编号:Ⅹ-98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
斗门水上婚嫁是珠海市斗门区白蕉、上横、斗门、乾务、井岸等乡镇的疍家居民传统婚嫁习俗。根据史料记载,这一带明代已有疍家人居住,清代初期,水上婚嫁习俗已开始在此地疍家人中诞生,至清同治光绪年间发展成熟,清末民初,水上婚嫁习俗在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地区达到鼎盛。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的形式繁复多样,讲究礼仪,有比较固定的程序和约定俗成的礼仪,主要内容包括“坐高堂”“上头”“叹家姐”“花船迎亲”“拜堂”“回门”等。整个婚俗与当地居民生活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的“花船迎亲”,向“船太公”“海龙王”敬拜等内容均明显带有“水”的特征。在水上婚嫁习俗中,沙田民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整个婚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1、“夹年生”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
2、“拿茶叶”
男方代表与媒人一起,备茶叶、糖果、礼饼、芝麻、槟榔、绿豆、酒肉等到女方家订亲,女方家同意后开出礼单,男方讨价还价,此过程俗称“拿茶叶”。
3、“择日”
男方选择两个吉日为娶新娘的日期,如所定之日头三天没有发生不吉利的事,就用第一吉日,否则用第二吉日。
4、“使日”
女方家长同意所定的日子,称为“使日”,“使日”后,双方开始准备婚礼的一系列事直。
5、“起厨”
在举行婚礼的前两天,男女双方家庭均各自在门前空地搭起竹棚,架起炉灶,为准备酒菜和婚嫁礼仪提供场所。称为“起厨”。
6、“坐高堂”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
“拜席”是新郎弟弟送给哥哥一张新席,新郎用子“坐高堂”仪式,仪式完毕后将新席放在婚床上,寓意兄弟手足之情永不分。“拜钱盒”是请长辈宣读礼金、礼物数量,新郎收一半回一半,然后敬茶敬酒。亲戚和会友们在新郎家围坐一堂,唱起古老的咸水歌,烛光不灭,歌声不止,这种热闹的场面叫坐高堂。歌词:新郎哥,才貌全,未曾择日去装船。装得十丈票头别五丈,四分落墨五分渡船。装得船头拂银篸,装得船肚赚钱舱。船尾装成出贵子,出得五男二女又齐全。兀字上头加一点,兄弟同科中状元。
7、“上头”
“上头”俗称梳头。 新郎坐高堂后“脱合”(家中沐浴更衣),当喜烛在鸡啼燃尽时,男家请两位夫妻齐全、儿女众多的好命男性长辈当梳头公,在太公神位前点燃红烛,为新郎梳头,梳头公手持梳子,从上至下顺势而梳,大声诵读吉利祝词: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梳诵完毕,即端来三碗甜汤圆,两碗孝敬梳头公,另一碗由新郎自吃两三个后敬奉太公神位。
8、“嫁仪”
姑娘出嫁前一天,女家邀请8到10名姐妹作伴娘,帮助做酒设席,宴请亲朋好友。晚饭后举行“叹家姐”的仪式:“妹一一我东基望过西基,有棵黑叶荔枝叫姐唔好嫁住,你做多两年大姐,未算为迟。姐一一有心攞虾趁水落,晤系水大返流算你恨迟。”出嫁之日,女家请两位夫妻齐全、儿女众多的“好命”女性梳髻,髻梳得又长又高,象征长命富贵。穿起新娘的衣裳,新娘有两条围裙,上绣蝴蝶、龙、鸳鸯、并蒂莲、鱼等吉祥的图案,一条在新娘出嫁时围上,另一条要到男家敬茶时围上,寓意“裙大裙细”好生好养,戴上耳环、银链、跪拜父母,在家中等候男方迎亲船的到来。出嫁 吉时,男家接亲船泊岸后,男家、女家各放一块跳板,男家的跳板一定要比女家的跳板稍长。新娘围一条七尺红布条,手捧一碗米,一出家门就把米交回弟弟捧回家倒进米缸,寓意弟弟丰衣足食。新娘手持镜子和扇子,由嫂子背起,大妗姐撑伞,在伴娘们簇拥下,走三步退两步,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走到涉头,先踏一下女家跳板,放下新娘,再由男家迎亲阿嫂引领新娘从男家跳板上走入迎亲船,嫁妆也随即搬上船。在船上,新娘“松拢”,“松拢”就是新娘打开拢(拢即嫁妆中的木箱),从亲友送的布料中拿出一块交回给弟弟或妹妹,寓意有来有回。新娘嫂子给新娘奉上鸡疍甜茶,第一杯敬太公,第二杯敬龙王,第三杯新娘自喝。然后,女家嫂子给新娘“松头”。伴娘们送到埗头(码头)止步,在岸上唱起咸水歌向新娘告别。
9、“迎亲”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
10、“拜堂”
迎亲船回到新郎家,媒婆带领新娘,大妗姐边走边撒米,新娘跨过门口火盆,在新郎的迎接下进了夫家。
新娘在祖先神位上放上镜子和扇子,换上新围裙,穿上新鞋拜堂。新郎家客厅正中供奉历代祖先神位,装着香火,放着点燃的煤油灯,两碗甜汤圆、筷子、苹果、肉饼、三个小酒杯和三个茶杯。神台旁边摆放一张八仙桌,桌上摆放两个小圆盆,盆里装上米,上面盖上红纸,每个盆上放两块红糖和一块生姜,各插上一枝红喜烛。新娘在男家婶婶的带领下,向祖宗神位上香敬拜,并奉上酒和鸡疍甜茶。拜祖后,新郎新娘拿着香烛到房前屋后拜土地。拿着甜茶跪拜父母,向长辈敬“过堂茶”。长辈们有的故意不接新娘递过来的甜茶,要新娘唱歌,一唱就是十首八首,直到满意了才饮下这杯茶。这就是“扭歌仔”。喝过“过堂茶”的长辈,以“利是”或首饰回礼。傍晚,男家摆上多桌喜酒,宴请亲朋好友。
11、“渡水饭”
新娘的金兰姐妹在新娘被迎亲船接走之后便步行到新郎家,点燃鞭炮,男方会友出门迎接众姐妹入新郎竹棚一同吃饭。众金兰姐妹主要是到男方家里陪伴新娘渡过新婚的第一个陌生夜晚,并在新娘斟“过堂茶”时帮新娘“扭歌仔”。更为重要的是会友接触,寻找心上人。
12、“玩新娘”
“玩新娘”又称闹洞房。 晚宴结束后,亲友按辈份坐在一起,由新娘逐一敬茶。受敬者一般提出条件让新娘唱歌,新娘能唱即唱,否则由金兰姐妹代唱。敬完亲戚茶,新娘的金兰姐妹与新郎的会友对唱,年轻人乘机寻找心仪的对象,回去后托媒说亲。
13、“回门”
婚后第二天,新婚夫妇回娘家,带糖果点心和两棵头尾完整的新鲜绿叶甘蔗孝敬岳父岳母,当天去当天回,娘家送给女儿一窝雏鸡,带回甘蔗,俗意是祝愿女儿女婿今后家业兴旺发达,善始善终,白头到老,生活甜甜蜜蜜。
传承价值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
斗门水上婚嫁显示出独特的水乡风情,加深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进而成为维系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
传承状况
由于受西式婚仪冲击,斗门水上婚嫁正面临改变甚至消失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郭幸福,男,汉族,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汉族传统婚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申报地区:广东省珠海市。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珠海市斗门区文化馆(珠海市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汉族传统婚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汉族传统婚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项目保护单位珠海市斗门区文化馆(珠海市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2015年5月27日,35对新人来到珠海斗门区南澳村参加集体婚礼,体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斗门水上婚嫁。
2018年10月,珠海斗门区举办第八届“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来自中国的18对新人参与集体婚礼。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