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 编辑

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

疍家疍家

疍家,又称艇户,是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沿海一带的水上居民,世代耕海为生,不在陆地上置业。

疍家人分为福建疍家人和广东疍家人,称福建疍民为“曲蹄”,广东疍家人被称作“水上人”、疍家人等 。

疍家起有多种说法,一是来源于他们居以为家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二是因为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于海面的鸡蛋;三是疍家人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保障,如同蛋壳脆弱,故称为疍家 。学术界较主流的观点认为疍民主要源于古代的百越,是居水的越人遗民,是福建闽越族的后裔,与畲族同源。 一般潮汕先祖的研究文献里,会认为潮汕人是疍家的后裔 ,也有观点认为疍家属于广府民系,现已融入客家民系、潮汕民系 ,但另一说法是客家、广府、福佬与疍家人是四个民系。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疍家

别名:疍户、水户、后船、连家船、水上人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浙江

拼音:dàn jiā

历史沿革

编辑

族群起源

疍家疍家

中国东南沿海,聚居着一个名叫“疍家人”的族人群体。他们不是独立民族(多为汉人),却具有独特的文化,独特的民风民俗。他们的祖先据传是古百越人原居陆地,因忍受不了封建王朝压榨揭竿聚众,被官兵逐向大海,勒令不准上岸,不准与岸上人通婚 。疍家,这一称谓过去有人认为是因为疍家人常年以舟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壳漂泊于海面,所以称为疍家;也有人认为疍家人常年在海上与风浪搏斗,处于险恶的生存环境,和独特的谋生手段,生命无保障,如同蛋壳般脆弱,故称为疍家。疍家人主要分布在南海一带,靠捕鱼为生。

主流观点

如今学术界较主流的观点则认为疍民主要源于古代的百越,是居水的越人遗民,与畲族同源。傅衣凌教授在《福建畲姓考》中说:“在福建特殊部族中,畲与蜒实推巨擘,此两族其先盖同出于越,后乃辗转流布于闽浙赣三省边区,并深入于粤东,以其有居山、居水之异,爰分为二,实则一也。”

福建闽越族擅长航海,从战国时期起,今泉州地域范围内就遍居擅长造舟航行的闽越人。闽越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拥有勇于与风浪相搏、敢于闯荡海疆的豪迈性格 。闽越族的后裔疍民,至今仍然忠实地传承着上古祖先的崇蛇遗俗,除了作为祖先崇拜外,更将其视为水上保护神。

公元前110年,闽越国人被汉武帝征服之后,一部分流落江海,史称“水疍” 。汉武帝元封元年派兵平闽越后,部分闽越人逃入闽东南沿海等地。久而久之,这些闽越遗民在闽江流域舟居水处,四处漂泊,形成福建历史上独特的水上居民。疍民在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因时因地而异,主要有“游艇子”、“白水郎”、“白水”、“泊水”、“蜓”、“疍”、“蛋”、“诃黎”、“曲蹄”、“科题”等。这些称呼以《北史·杨素传》提到的泉州

厦门的疍民现在集中在思明区厦港街道。无论走到哪里,厦港渔民都以其独特的装扮引人注目,在本地,人们也以头饰和服饰区分“疍民”和陆上居民。关于“烟筒箍”和“燕仔尾”的由来,则是旧时疍民对头饰的装扮,未婚的渔家男女辫子上都扎有红线,疍家女的特别大,用红纱在头上盘绕,称“烟筒箍”,男的短小,俗称“燕仔尾”。婚后则又发生变化 。厦门疍民出海捕鱼都穿上自制的“油衫裤”,是用本色的龙头细布,先在特制的红柴汁中染浸,擦两遍桐油,再涂上一遍面光油制成的。这样的油衣裤舒适方便,能经受风雨和海浪的侵袭,经久耐用且独具特色。

疍民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旧时以唐装为主,现在随时代变迁,以时装为主。疍民喜欢的首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但更偏爱于玉器。玉为湿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是洁白美好的象征。疍家姑娘偏爱的是碧玉和翡翠。以碧玉或翡翠雕成直径为2厘米左右大小的单孔圆环,然后配上3克左右的细金链作为别具一格的耳坠。疍家姑娘都爱打“脑髻”,金光闪闪的细链条耳坠别在双耳上方,耳朵下方悬吊着绿光闪耀的碧玉式翡翠环。它给飒爽英姿的疍家姑娘增添了媚人的光彩,它象征着纯洁、美好、富有、幸福、吉祥如意。疍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碧玉翡翠之外,所戴竹笠很讲究。他们一般很喜欢项上直径为10厘米、高8厘米,下半部为直径40厘米、高为4厘米的筒式竹笠、这种竹笠做工考究,纺织目细,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这层油金光闪闪,既是竹笠的保护层,又增加了一分光彩。

疍民疍民

原生态的疍家服饰别具风情,疍家原始的衣着源自蓝天和大海的图腾,以蓝色为基调。男女都穿着短、宽、窄袖的上衫,宽短的裤子及于足踝之上。疍家人有戴海笠的习惯,不论四季,头戴既可遮阳又可挡雨的海笠

连家船是“疍民”名副其实的“摇篮”,他们的后代蹒跚学步时,父母就用绳子系住幼小的身体,放进波浪中学游泳。待子女长大后,要另置一“新婚船”。穷家的,只好把旧船交予,自己则上岸找间庙宇度过残年。

传统疍民,认为在陆上用砖块建房子是不吉祥的,不愿上岸居住。一怕得罪先祖,二怕行船不顺,三是无钱购买床、椅等家具。土改时,曾分些瓦房给疍民,但他们都不愿意搬进去。他们当中,有点钱的疍民有些在海岸边搭建疍家棚居住,其棚楼板浩爱洁净,一日数次刷抹。在疍家棚内,无凳无椅,待客、用餐、坐卧,均在棚楼板上进行,大多蹲着。

清雍正朝前,船就是疍家人的屋,屋就是疍家人的船。十多平方米的船甲板,前半部放置渔具及捕捞工具,后半部为卧室、灶房、卫生间 。不被允许上岸居住生活,所以旧日里疍家人的生与死,都承托在一艘小小的渔船上。生,是随波逐流,漂泊四方;死,也是埋在荒岛,遗骨天涯。连节日,都不被允许和没有条件过得跟岸上人一样。雍正后才能近水而居,因此,疍家人就有了独特的居所——疍家棚。

传统疍家棚屋,基本都是以木头竹子为架,旧船板铺地,用椰子叶交叉编织成的席片做外围,棚顶以茅草覆盖遮挡,门窗则用削扁的竹片编制而成。建造的时候在外围半腰高的位置留下一个方形的框架,用竹篾编制成方形竹块,并且用铁砧和锤子敲紧间隙使其密不透风,悬挂于方框之上,用木棍撑起,便成为能遮风避雨和采光照明的竹窗。同样的,疍家棚的屋门也是竹片编制。在民风淳朴的疍家人聚居区,20世纪70年代家家夜不闭户,夜里敞开屋门睡觉,外出时在竹门上穿个棍子就算锁门,有屋门防风不防贼的说法。

《清史稿·食货志一》:“ 广东总督奏称,撤毁雷 廉交界海面之涠洲及迤东之斜阳地方寮房,递回原籍,免与洋盗串通滋事,并毁校椅湾 等三十二处寮房共百六十二户,另行抚恤安插。” 。岭外代答记载:“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蜑也。”,“蜑舟泊岸,群儿聚戏沙中”,“儿学行,往来篷脊,殊不惊也。” 解放后,政府鼓励疍家上岸居住,或组建渔业合作社,划地筹建渔村,安置疍民上岸定居。

渔歌

疍民疍民

“渔歌”即打渔人唱的歌,它是专指以出海打渔为生的疍民唱出的歌。也被称为咸水歌,咸水歌顾名思义,是由于海水的咸味道而得名 。福州疍民渔歌分为“盘诗”和“唱贺年歌”两种主要形式。歌词丰富,内容与疍民传统生活息息相关。“盘诗”类似于山歌对唱,多为男女对唱形式,或为求偶,或为嘲谑,或为互祝平安吉祥。“盘诗”有一定的曲调,除开场歌外,唱词都是依对方问词作答,属于即兴发挥。譬如:以开场歌“一条竹仔软丝丝,撩你对面来盘诗,跟你上段盘下段,莫盘坏诗盘好诗”为引导,便开始对唱。而“唱贺年歌”则是正月初二至初四时,疍民向岸上人讨粿时所唱的吉利歌曲。此类歌词有:“正月正头开大门,只见龙凤两飞翔,船下贺年船规矩,只求吉利福寿长。”“一粒橄榄一碟姜,茉莉赛过夜来香,蟛海故赢金钱蟹,斋粿不输马鲛鲳。”有的贺年歌长达十句或十二句。据悉,疍民渔歌还包括“端午采莲歌”等。

潮汕疍民渔歌是指流行于潮汕沿海地区的渔歌。当中,以汕尾、达濠及南澳渔歌相对出名。保留最多的,当数汕尾渔歌。就内容来看,潮汕渔歌有生产劳动歌、悲愤苦难歌、欢乐之歌、爱情婚姻歌、风俗仪式歌、物产知识歌、俗信歌、歌簿歌、过番歌等多种类型。潮汕疍民渔歌与潮汕畲歌对潮汕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潮汕渔歌何时产生、出现,这是一个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始于宋代,有的认为始于明代。“讨海”为生的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渔歌。渔歌就是疍家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生活的产物。

惠东渔歌俗称“后船歌”,主要分布在惠州市惠东县沿海的港口、巽寮、稔山、盐洲等地的渔村。据《惠东县志》记载,惠东渔民的远祖又称 “后船疍民”,宋代从福建、潮州一带迁入。渔歌也随疍民迁徙而来,并逐渐衍变为具有独特的曲调、风格和表演形式的惠东渔歌。惠东渔歌是使用潮州方言的无伴奏清唱,有独唱、齐唱、对唱等多种表演形式。音乐曲调也甚为丰富,有啊啊香调、啦打嘟调、贤弟调、罗茵调等29种之多,有些曲调,如嗳嗳调吸收了海丰白字戏唱腔的拖腔,唉唉调(又称苦调)糅合了妈祖庙乐的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和庙堂音乐的韵味。

汕尾渔歌是粤东汕尾市沿海渔民在劳动和生活中所唱的民歌。传统的汕尾渔歌是指瓯船渔民所唱的歌调,瓯船渔民俗称“疍民”,故渔歌亦称“疍歌”,多分布于汕尾市城区的新港、捷胜、马宫,海丰县的鲘门、小漠,陆丰市的甲子、碣石等乡镇,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的疍家。汕尾渔歌均用潮州方言演唱,演唱方式既有独唱,也有多人参与的齐唱,还有群体性的合唱。曲调独特丰富,具代表性的有担伞调、东风调、丰收调、姑妹腔、大紜歌等。其调式除基本保留民歌的五音外,还有明显的有音无义的“拖音”和“复沓”,即拖腔处唱词的重复;旋律发展也有特殊的节奏型,主干音、落尾音等均有自己的特点。

阳江咸水歌历史悠久,据清代初期屈大均撰写的《广东新语·诗语·粤歌》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清·道光二年版《阳江县志》也有记载:“婚娶率以酒相馈遗,妇子饮于洲岸,是夕两姓联舟,多至数十艇,庚唱迭和以为乐。”这些史料证明了明末清初咸水歌就已在沿海地区流行。阳江咸水歌的歌词格式近似竹枝词,一般为七言四句,常采用比兴、对偶、镶嵌、借喻、双关、谐音、排比、重复、夸张等修辞手法;按歌曲内容分类,可分为儿歌、生产歌、生活歌、时政歌、情歌、叙事歌等几大类;按歌种分类,有叹调、哥兄调、众人调、先姐调、媒娘调、堂枚调、哭嫁调、哭妈调、万寿歌、索罟调、小船调、花笺调、嗳仔歌等十几种,其中以众人调、叹调、哥兄调、堂枚调等几种最为常用;按调式分类,有五声徵调式和五声羽调式;按乐句结构分类,有以四句为一乐段的复乐段体,还有由上句和下句组成的单乐段体;按演唱形式分类,有合唱、独唱、对唱等。阳江咸水歌主要表现为即兴而唱,歌者见人唱人,见物唱物,托物起兴,即景生情,随口而出。歌词内容比较广泛,语言生动、丰富。

婚嫁

疍民疍民

由他们创造的“水上婚嫁”已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约。婚时以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 迎亲舞是疍家人特有的婚嫁习俗,疍家人在河海上生活,社交圈狭小。到了婚嫁年纪,疍家人习惯在船梢置一盆草,寓意船上有男子未婚,女子未婚则在船尾置一盆花,以招媒妁。对婚时,男女以咸水歌相迎,男歌取胜则夺女过舟。迎亲时,男方选派好船,多人划桨,在锣鼓阵阵、鞭炮声声的氛围中按着鼓点节奏,欢快地把船划到女方船边。将新娘迎上船后,又按同样形式,热热闹闹把船划回男方船边来。这便是早期原始的南澳渔民迎亲舞。疍家人上岸定居后,仍沿袭水上迎亲这一套仪式,只不过将海上渔排改到陆上,称为“旱船”。据了解,南澳疍民婚俗和盐田疍民婚俗分别列入深圳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疍家人有“哭嫁”习俗——新娘先“以唱代哭”向亲朋好友回忆身世经历表达感恩之情,动情之处便情不自禁哭出声来。出于对家人的眷恋和不舍,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担心,新娘会在“哭嫁”中告诉自己的弟妹要好好照顾父母长辈。女方的婶婶或嫂子也在哭声中回劝新娘不要惦念娘家,嫁过去后要好好侍奉公婆和丈夫,过好自己的日子

解放前,婚礼都是在船上举行的。为了准备婚礼,家人会将很多艘渔船联成一排,妆点一新,张灯结彩。人们还会在船上搭起大棚,用木板铺平船舱,以便让参加婚礼的客人们席地而坐。当时结婚,男的头上戴顶小帽子,帽子上左右两边各竖着插上金钗,肩上斜挎着红布。新娘则带着头巾和头钗,很漂亮。当接新娘的小船到达男方家的船后,新娘在跨上婆家船只时,新郎会站在船沿,手拿一把扇子轻轻敲打新娘的脑袋三次,之后,女方便正式踏入婆家。

疍家人由于没有田地,以水为生,形成了一些有别于陆上社会的习俗,在旧时也因此受到陆居族群的排斥与歧视,由此也造就了疍家人在族群内部相互通婚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疍民陆续上岸定居 ,融入陆地汉人的生活,这种婚姻的禁锢也被打破。如今,疍家的年轻人们也早就享有了自由的婚恋。

疍家疍家

对于疍家人内部自互婚配的传统,清乾隆《海丰县志杂志》就有记载。其中谓疍民姓有七:麦、李、石、徐、苏、钟、梁,士人(即陆上人)“不与通婚”。民国《潮州志》亦谓疍民“惟捕鱼装载以供食,不通士人婚姻。”清光绪《惠州府志》也记载疍民“语言与土人微异,土人不与结婚。近亦有土著视平民间与下户通婚者,然亦鲜矣。”迄至民国时期,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才开始有部分陆上的贫苦青年下海捕鱼而入赘疍船,方打破陆上人不与疍家人通婚的陋俗,但依然少有陆上女子嫁给疍家人。在婚嫁方面。过去疍民不与岸上人通婚,岸上女子因晕船不习惯,疍家女又不会种田。他们结婚时,婚礼在船上举行,男女双方的船艇相隔不远,男方用小艇将女方接到男方船上,以大罗伞遮荫。结婚时要大请客,少则一两天,多则十几天。婚后,女方要戴一种用花格布做成的“猪嘴式面具”和“珠笠”。过去一直戴到生第一个小孩时才取掉,后来改为最多戴一个月,以表示女方守规矩。

争议

编辑

一般潮汕先祖的研究文献里,会认为潮汕人是疍家的后裔 ,旧时的潮汕人民依靠出海捕鱼为生 。也有认为疍家属于广府民系,现已融入客家民系、潮汕民系 ,疍家文化至今影响着广府人的生活 ,但另一说法是疍家人是除了广府人和客家人之外的一个较小族群。

有认为疍民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现主要分布在广东的阳江、番禺、顺德、南海,广西的北海、防城港,海南三亚等沿海地区 。而对于疍民来历,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公元前110年,福建地区闽越国人被汉武帝征服之后,一部分流落江海,史称“水疍” 。

有认为广府地区的岸上人傲傲然而不自知,其实他们的日常生活颇受疍家影响 。首先是广州话。有考证疍家人话语融成广州话的“古越语”,岭南古越语和中原古汉语在融成近代广州话和特定地唯疍家人所操的那一系。 其次,吃蛇、吃鱼生、炒田螺、艇仔粥、旧时长期流行的薯莨布(罾布)、广府曲艺不无其元素渗入的咸水歌,乃至跟骑楼有明显渊源关系的疍家传统建筑“干阑”,岸上人也从疍家艇里照搬不误 。

但另一说法是疍家学习和吸取了广府人的‘木鱼歌’‘龙舟歌’‘南音’‘粤讴’等曲艺的长处,也吸取客家人‘采茶歌’的艺术精华,创作出各种咸水歌。 而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称之为“廊房”。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而吃鱼生是源自中原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