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板纲 编辑
单板纲是软体动物门的1纲。大多数为化石种(早在古生代泥盆纪(35000万年前)已绝灭),现生种于1952年在南美洲的深海中首次发现。
单板纲
本纲动物身体左右对称,有一个笠贝形的贝壳,壳顶在中央部稍靠前方,向前倾斜。壳表有自壳顶生长的同心生长线,有的有放射线。胚壳右旋,有 单板纲螺旋,壳口向后方,说明动物没有经过扭转。足发达,足肌8对,分别排列于足的周围。鳃5或6对,环列于足的周围。头部不明显,在头的腹面,有触角叶,口腔内有发达的齿舌,齿式为5·1·5。心脏为1心室,2心耳。肾6对,一对开口于前部,其余5对均开口于鳃的基部。生殖腺2对,在围心腔的前方。雌雄异体。
单板纲
1938年,有人指出这类动物身体为两侧对称,不是腹足类,应单独列为一纲。
现生种于1952年在南美洲的深海中首次发现,订名为加拉提亚新碟贝,以后又在其他海域发现了一些种。丹麦学者H.莱姆克发现它们的内部器官有假分节现象,这加强了许多学者关于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同源的说法。
1957年订名为新碟贝(Neopilina galathea),此后在大西洋、印度洋又发现了8种。体为两侧对称,具一近圆而扁的壳,腹面是宽大的足,足四周为外套沟,沟内有5对栉鳃,前后排列。头部不明显,口位足的前端,足末为肛门。心脏2对,位围心腔内,每一心脏由1心室2心耳组成,肾6对;生殖腺2对,雌雄异体。围食道还有一神经环,向后伸出的侧神经索和足神经索。
单板纲
早寒武世的单板纲化石曾经零星见于欧洲、北美和苏联西伯利亚地区。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扬子区下寒武统灯影组黄鳝洞段发现丰富的早寒武世最早期的单板类化石群,重要的有Yangtzepsira huangshandongoco-nus等。这些化石的壳体微小(一般小于1毫米),并具有1对简单而粗大的肌痕,属于单板纲中的原始肌痕类。中、晚寒武世的单板类、壳体较大,肌痕渐趋复杂,演化也较迅速。奥陶纪和志留纪是单板类的繁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属群,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和亚洲等地。到了泥盆纪,单板类很快就趋向衰减,仅有极少数的属种发现。
①罩螺目Tryblidioidea, 早寒武世至现代;
②古目Archinacelloidea,晚寒武世至早志留世。
③弓壳目Cyrtonellida,早寒武至中泥盆世。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