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鸦鹃 编辑
小鸦鹃(学名:Centropus bengalensis),是杜鹃科、鸦鹃属的中型鸟类,体长30-40厘米,外形似褐翅鸦鹃,通体黑色,肩和翅栗色,但体型较褐翅鸦鹃小,且翼下覆羽为红褐色或栗色。
小鸦鹃为留鸟,通常栖息于草地、灌木丛和矮树丛地带,喜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昆虫和小型动物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小鸦鹃广泛分布于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1989年,小鸦鹃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
(概述图参考来源: )
中文名:小鸦鹃
拉丁学名:Centropus bengalensis
别名:小毛鸡、小乌鸦雉、小雉喀咕、小黄蜂
外文名:Lesser Coucal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鹃形目
科:杜鹃科
属:鸦鹃属
种:小鸦鹃
亚种:3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Gmelin, 1788
保护级别:无危(LC)IUCN标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小鸦鹃图集
小鸦鹃头、颈、上背及下体黑色,具深蓝色光泽和亮黑色羽干纹。下背和尾上覆羽淡黑色,具蓝色光泽;尾黑色,具绿色金属光泽和窄的白色尖端;肩、肩内侧和两翅栗色,翅端和内侧次级飞羽较暗褐,显露出淡栗色羽干。
小鸦鹃幼鸟头、颈和上背暗褐色,具白色羽干和棕色羽缘;腰至尾上覆羽为棕色和黑色横斑相间状,尾淡黑色,具棕色端斑。中央尾羽具棕白色横斑和棕色端斑。下体淡棕白色,羽干白色,胸和两胁暗色,两胁具暗褐色横斑。两翅栗色,翼下覆羽淡栗色,且杂有暗色细纹。
小鸦鹃的虹膜深红色,幼鸟黄褐色;嘴黑色,幼鸟角黄色,仅嘴基和尖端较黑;脚铅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85-140克,♀105-167克;体长♂301-380毫米,♀332-398毫米;嘴峰♂22-27毫米,♀24-30毫米;翅♂132-174毫米,♀142-181毫米;尾♂160-196毫米,♀162-225毫米;跗蹠♂37-44毫米,♀40-47毫米。
小鸦鹃 | 褐翅鸦鹃 | |
---|---|---|
体量 | 体重♂85-140克,♀105-167克;体长♂301-380毫米,♀332-398毫米 | 体重♂250-280克,♀280-392克;体长♂400-490毫米,♀485-520毫米 |
特征 | 外形似褐翅鸦鹃,通体黑色,肩和翅栗色,但体型较褐翅鸦鹃小,且翼下覆羽为红褐色或栗色 | 褐翅鸦鹃的身体为黑色;头颈和胸带蓝紫色金属光泽并具黑亮的羽干纹,下胸至腹部泛金属绿光泽;两翼和肩部为棕栗色,外侧飞羽具暗色羽端,尾羽闪铜绿色光泽;虹膜赤红色,喙和脚黑色 |
图片 |
|
|
小鸦鹃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鲍山脚平原地带的灌丛、草丛、果园和次生林中。
小鸦鹃
小鸦鹃为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机智而隐蔽,稍有惊动,立即奔入稠茂的灌木丛或草丛中。主要以蝗虫、蝼蛄、金龟甲、椿象、白蚁、螳螂、蠡斯等昆虫和其它小型动物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鸣叫声为几声深沉空洞的“hoop”声,速度上升,音高下降,第二种叫声为一连串的“kroop-kroop-kroop”声。
小鸦鹃
旅鸟:斯里兰卡。
中国分布: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安徽、河南、福建及台湾等省。
小鸦鹃
中文名 | 拉丁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小鸦鹃指名亚种 | Centropus bengalensis bengalensis | Gmelin, 1788 |
2 | 小鸦鹃东南亚亚种 | Centropus bengalensis javanensis | Dumont, 1818 |
3 | 小鸦鹃台湾亚种 | Centropus bengalensis lignator | Swinhoe, 1861 |
(以上内容来自: )
保护级别
小鸦鹃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小鸦鹃
2022年10月,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首次在园区内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鸦鹃和红角鸮。
2023年7月,在雄安新区官方开展的鸟类调查工作中,工作人员在白洋淀新记录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鸦鹃。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