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颗粒 编辑
粗颗粒,不是由被摄体产生的,而是摄影者主观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可产生于摄影过程中和照片的后期制作过程中。通常,要求的颗粒越粗,照片的制作过程就越复杂。
目录
中文名:粗颗粒
定义:不是由被摄体产生的,而是摄影者主观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可产生于摄影过程中和照片的后期制作过程中
粗颗粒
彩色照片上组成颗粒的不是金属银,而是颜色块。粗颗粒的效果往往使照片变得酷似印象派点彩作品。彩色胶片与黑白胶片相同,感光速度越快,颗粒效果越显著。不过,由于彩色胶卷的彩色颗粒十分细微,用一般方法难以使其实现粗颗粒。为达到预期效果,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放大翻拍法
先用彩色原底放一张大幅照片(取底片的某一局部效果更好),然后近摄翻拍所放照片的部分画面,把得到的再生负片再进行放制,画面上便会呈现出极粗糙的颗粒。
显微拍摄法
假如要把底片的局部放制得更大,可以借助显微镜。当然还需要一个单反相机和接筒,以便从显微镜中直接摄得被放大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原底片的局部影像。获得的底片影像会比原底片放大许多倍,彩色点状分明。
黑白胶片的感光度与其显示出的颗粒效果成正比,感光越慢,颗粒越细腻;感光越快,颗粒越粗大,拍摄时要选择高速感光的胶片。此外,还可通过改变胶片曝光量和显影条件来获得粗颗粒效果。拍摄时有意让胶片感光不足,然后在显影时给显影液加温,并延长显影时间,增强显影,即可使胶片的颗粒变粗。
不过,即便是使用了上述方法,如果在最后制作照片时,照片尺寸与底片等大或稍大,粗颗粒效果也无从体现。照片的放大倍率越高,颗粒越粗大,效果越明显。如果要重新构图,进行局部调整放大,粗颗粒效果会更明显。
粗颗粒
当然,无论是黑白照片还是彩色照片,都可以通过另一种机械手段来获得粗颗粒效果。放大照片时,在底片上蒙一块粗颗粒网纹(或把底片夹在磨砂玻璃里进行放大),这样所取得的效果往往也不错。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