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介幼虫 编辑

软体动物瓣鳃纲动物

钩介幼虫钩介幼虫

钩介幼虫是真瓣鳃目珠蚌科无齿蚌属软体动物河蚌的幼体。虫体略呈杏仁形;有2片几丁质壳,每瓣壳片的腹缘中央有个鸟喙状的钩,钩上排列着许多小齿,背缘有韧带相连;有4对刚毛;在闭壳肌中间有1根细长的足丝。钩介幼虫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及非洲北部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河流及池塘等淡水水域中。寄生在鱼的鳃或者鳍上,逐渐发育成幼蚌后脱落鱼体,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在鱼体上寄生时间的长短和水温高低有关,从6天到80天不等。钩介幼虫可寄生在青、草、鲢、鳙、鲤、鳊、泥鳅、鲚等鱼的鳃部、鳍条、口腔、鼻孔、体表上。主要危害草鱼、青鱼。根据其寄生在鱼体上的特性,人为地用作为它的中间宿主,让其在鱼的鳃上和鳍上寄生发育变化成稚蚌,这一过程称为“采苗”。

幼虫介绍

编辑

钩介幼虫钩介幼虫

钩介幼虫不需要用母体分泌的粘液给粘在鳃瓣上,而是用自己的长鞭毛绦缠绕在鳃绦上。钩介幼虫成熟后便通过蚌的排水孔排出体外,落在水底或在水流中悬浮,遇到鱼类时就用它贝壳侧缘的钩钩在鱼类的鳃或鳍上,这时鱼类因受到钩介幼虫的刺激,很快地形成一个被囊,把幼虫包起来,于是这个幼虫便开始了它的寄生生活。一只大的蚌可以产300万个钩介幼虫,一个鱼体可以有3000个钩介幼虫寄生。一般钩介幼虫寄生对成体的鱼无显著的影响,而对幼鱼则常可以致死。有些种蚌的钩介幼虫需要寄生在某种特定的鱼类体上,有些种蚌的钩介幼虫则可以在很多种鱼类体上寄生。

钩介幼虫

病症

编辑
幼虫就用钩和足丝固着在鱼的鳃和鳍上。遭到钩介幼虫寄生的鱼,寄生部位组织增生,将幼虫包在内面发 育,并使微血管阻塞。如寄生在嘴角、口唇或口腔内,则使鱼丧失摄食能力,从而萎瘪致死。病鱼头部往往充血,出现红头白嘴现象,因此,群众称它为“红头白嘴病”。

疾病流行情况

编辑
本病对饲养5~6天的鱼苗或全长在3厘米以上的夏花产生较大影响。流行于春末夏初,每年在鱼苗和夏花饲养期间正是钩介幼虫离开母蚌,悬浮于水中的时候,故在此时常出现此病钩介幼虫对各种鱼都能寄生,其中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等生活在较下层的鱼类 。

诊断要点

编辑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可取包囊用显微镜检查虫体 。

防治方法

编辑
1、应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每667m2用40~50千克茶籽饼也能杀灭蚌类,以杜绝蚌类繁殖此幼虫。

2、鱼苗和夏花培育池内不能混养蚌,进水须经过滤(特别注意附近河蚌育珠池塘),以免钩介幼虫随水带入鱼池而危害鱼类。

3、发病早期,将病鱼移到没有蚌和钩介幼虫池中,可使病情不致恶化而逐渐恢复健康。

4、发病初期,用1毫克/升敌百虫全池泼洒;或用40%~50%敌敌畏,用量为水深1米每667m2水面用药20毫升,把药水放在塑料盆、桶内加清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经6~10小时以后,虫体死亡 。

下一篇 蛞蝓

上一篇 不完全卵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