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编辑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NO.1 High School of Jiangyin Jiangsu)位于江阴市城区中心,简称江阴一中,是江苏省重点高中、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
江阴一中创办于1907年,前身为美国教会创办的励实学堂。1997年11月通过江苏省重点高中验收,2000年4月通过江苏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验收,2004年又顺利转评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
截至2018年9月,学校高中部(含国际教育、体艺班)有近51个班级,2000余名学生;学校初中部有近46个班级,2000余名学生。江阴一中是江阴市单一校区办学规模最大的学校,也是江阴基础教育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文名: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外文名:NO.1 High School of Jiangyin Jiangsu
简称:江阴一中
所在地:江阴
创办时间:1907年
办学性质:公立中学
学校类别:普通高中
学校特色: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江苏省重点高中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江苏省人文类课程基地联盟牵头学校
学校特色:江苏省中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基地江苏省培养足球后备人才重点学校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法制教育先进集体
主管部门:江阴市教育局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顾文伟
院系设置:高中部、初中部、国际部、体校部
校训:励实
校歌:《在一起》
地址:高中部:江阴市长江路88号初中部:江阴市黄山路199号
主要奖项:全国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先进学校
知名校友:俞敏洪、陈廷嘉、周东亮、邢秀华、殷子轩
知名教师:邹凤翔、李忠
百年一中
历史上的江阴一中
从1907年只有10名学生的教会学堂,到今天办学规模、教育质量位居全市前列的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江阴一中历经坎坷,校名几经变更。从励实学堂、辅实中学、春晖中学、私立澄江中学,到江阴县第一中学、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学校走过了一条困难和信念相伴、坎坷与希望同在、艰辛与喜悦并存的拓荒之路、改革之路、发展之路。薪火传承,励实之精神代代相传,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涌现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 一代代一中人,在“励实”校训的激励下,勤奋工作,刻苦学习,创造了一流的业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重点高中、江苏省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法制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重点校等,成为了莘莘学子向往、社会各界信赖的一所现代学校。
回眸百年历史,我们将永远铭记一中人在不平凡的岁月中创下的不平凡的业绩。新中国诞生前,以钱振标烈士为代表的师生,不为历史阴霾所惧,舍身为国,投身救国救民的革命洪流,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学校昨天的光荣。解放初期,在党的阳光沐浴下,全校师生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学校得以不断发展,跨越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1954年成为苏州地区初级重点中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为指针,围绕“建设现代化有特色高质量的江苏省重点中学”办学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996年通过市重点中学验收,1997年通过江苏省重点中学验收。
迈入新世纪,一中师生在党委、校长室的领导下,以“在开放的教育中培养现代人,在民主的教育中培养自主人,在和谐的教育中培养健康人”为办学理念,以“励实”为校训,围绕“办特色鲜明的学校,质量领先的强校,现代化程度高的新校”目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2000年通过了国家级示范性高中验收,2004年顺利转评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新的“十一五”规划,学校将围绕建设实力一中、书香一中、和谐一中而不断奋进。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一中的一百一十年处处闪耀着“不怕困难,团结拼搏,敢为人先,勇创一流”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学校才走过了历史的泥泞,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春天。一百一十年风雨浸润流金岁月,积淀了一百一十年的沉沉步履;一百一十年沧桑穿透纯净书声,传承了一百一十年的熠熠光华。在新的历史时期,今日的一中人将秉承一中精神,团结一致,奋发进取,努力为祖国、人民培养更好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解放之前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前身为1907年(光绪33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励实小学堂。
1910年(宣统2年),美国人潘雅谷捐建三层洋房一座,增设初中部,定名励实中学。一年后,其妻捐建二层洋房两座,实行男女分校。男校为励实中学,女校为辅实中学。
1919年,青年学生受革命浪潮影响,为唤起民众,全校学生积极参加抵制与查抄日货行动,曾到南门轮船码头扣留奸商数船日纱,面对奸商及帮凶走狗的竹杠棍棒,毫不畏惧,与之徒手搏斗。后将查抄日货的罚款,在寿山公园(现中山公园)建造孙中山先生纪念塔。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在中共江阴支部书记孙选发动下,学生上街演讲,高呼向帝国主义讨还血债口号,声援上海工人罢工斗争。辅实女校学生咸至城厢挨户募捐,该活动在《申报》连续报道。下半年,励实中学建立青年团组织。
1927年,励实中学堵铁钧、范福生等教师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深恶痛疾,在爱国热情驱使下,组织开展地下工作,驱逐学校当局。校长沈文蔚下令停办励实中学。
1928年,励实中学复校,聘王省三为校长。
1937年,校舍遭日机轰炸,励实、辅实被迫停学。部分辅实女校师生迁至励实春晖楼上课,又名私立春晖初中。
1937年冬,励实、辅实复校,私立春晖中学停办。同年两校合并,增设高中部,定名私立澄江中学。
1940年,高中部并入上海教会联合中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初中部被日寇封闭。
1946年秋,澄江中学复校,聘黄思恩为校长。解放前夕,学校有10个班级,学生446名,教工45名。
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江阴解放。江阴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
1952年2月8日,江阴县人民政府正式接办,定名江阴县第二中学,中共党员李纪彦任校长,美籍教师和传教士返国,终与美国教会割断关系。从此,学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建国之后
1952年秋,高中部并入江阴县中,学校成为江阴县重点初级中学。
1953年7月,江阴师范停办,师生全部并入二中。
1956年,学校更名江阴县第一初级中学,仍属重点中学。
1959年,学校发展至8轨24班,学生1000余名,被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命名为地区重点初级中学。
1961年,学校荣获江阴县中小学先进集体称号。
“文革”期间,学校遭受破坏较严重,领导和教师遭受不同程度的迫害。
1970年,周谷坤任党支部书记兼革命委员会主任。学校招收高中班,恢复完全中学。
1976年,“四人帮”粉碎,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知识分子政策落实,教工工作热情高涨,学校迅速进入正常运作。
1978年,李宝根任校长。学校狠抓教学,因材施教,高中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英语班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1980年,学校增设机械、纺织、会计、幼师等职业班,成为江阴县试点学校,经验在地区教育工作会议介绍。
1983年,成为江阴县教育局直属学校。
1985年,高中面向澄要片招收择优班。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建设文明班活动;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全国物理有序启动式教改实验启动。
改革开放
1978年来,扩建办公楼,新建教学楼、大礼堂、教工宿舍楼、体育楼、食堂等6667㎡,翻修操场,建假山、庆耋亭、紫藤架等美化校园,旧颜变新貌。
1990年,在校长何国明主持下,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完善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代会民主管理;三位一体”领导体制。
1992年,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对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1992年,新建9号教学楼1250㎡,绿化美化校园。
1994年,学校被江阴市政府命名为“绿化达标单位”“文明卫生单位”。
1995年,江阴市委、市府决定投资3800万元,征地100亩,按江苏省重点高中标准异地新建市一中。
1996年,获无锡市少年军校先进集体,通过市重点中学验收。
1997年,获无锡市“关工会”先进集体,通过江苏省重点中学验收。
1997年,学校已成为江阴市办校规模最大的一所中学,学校评为江阴市管理一类学校。
2000年,通过了国家级示范性高中验收。
2004年,顺利转评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
2017年,江苏省普通高中“人文类”课程基地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举行。
2017年,被命名为江苏省足球传统学校。
2017年,被评为“2015-2016年度江阴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2017年6月,学校高考成绩重大突破,本一达线率近70%,本二达线率100%,在本市名列前茅。
办学规模
截至2018年9月,学校有85个教学班(含初中部),1个NCC国际教育部,4000余名学生,400多位教职工,是江阴单一校区办学规模最大的学校,也是江阴基础教育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学校运动场
学校实验楼
学校生活区
男生公寓楼
实验楼前银杏林
高三教学楼景观
励实楼
高二教学楼
辅实楼
师资力量
学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贯彻“刚(制度上,规范上)柔(情感上,生活上)相济,和谐发展,点(骨干教师)面(教师整体)结合,共同提高”的方针,确认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就是好教师,由学生、社会(家长)、学校三个方面对每位教师进行考核。实行校级学科带头人制度,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建成一支政治上要求进步、事业上渴求成功的队伍。
一批青年教师在市级以上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业务竞赛获奖,16名教师被评为市级以上先进个人、劳动模范,20名教师参加硕士研究课程进修。任汉峰老师获省物理课件制作一等奖,梅芳老师的语文电教课获江苏省二等奖。97年以来在评优课活动中有2人在省级比赛中获奖,6人在无锡市比赛中获奖,课件制作中有2件在无锡市级中获奖,论文47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序号 | 姓名 | 学科 | 称号 | 获得时间 |
---|---|---|---|---|
1 | 陈友宝 | 语文 | 无锡市名师 | 201304 |
2 | 李忠 | 语文 | 无锡市学科带头人 | 200704 |
3 | 陆亦斌 | 语文 | 无锡市学科带头人 | 200704 |
4 | 金桂萍 | 历史 | 无锡市学科带头人 | 200704 |
5 | 蒋玉莲 | 地理 | 无锡市学科带头人 | 201303 |
6 | 邹凤翔 | 语文 | 江阴市名师 | 201406 |
7 | 冯长平 | 物理 | 江阴市名师 | 201406 |
8 | 崔敏霞 | 生物 | 江阴市名师 | 201406 |
9 | 包秋英 | 语文 | 江阴市学科带头人 | 200105 |
10 | 花海忠 | 信息 | 江阴市学科带头人 | 201412 |
11 | 顾忠伟 | 物理 | 江阴市学科带头人 | 201302 |
12 | 吕建华 | 物理 | 江阴市学科带头人 | 200405 |
13 | 沈惠芳 | 外语 | 江阴市学科带头人 | 200704 |
14 | 赵敏 | 外语 | 江阴市学科带头人 | 200704 |
15 | 何建峰 | 体育 | 江阴市学科带头人 | 201412 |
16 | 王江 | 数学 | 江阴市学科带头人 | 201302 |
17 | 唐永 | 数学 | 无锡市学科带头人 | 201603 |
18 | 李琴荣 | 美术 | 江阴市学科带头人 | 201005 |
19 | 陈建新 | 化学 | 江阴市学科带头人 | 201302 |
20 | 汪步良 | 化学 | 江阴市学科带头人 | 201005 |
71 | 季正荣 | 地理 | 江阴市学科带头人 | 200405 |
21 | 任国荣 | 化学 | 江阴市学科带头人 | 200704 |
22 | 金菊芬 | 政治 | 无锡市教学能手 | 201204 |
23 | 袁海东 | 语文 | 无锡市教学能手 | 201204 |
24 | 周燕萍 | 音乐 | 无锡市教学能手 | 200603 |
25 | 王林 | 物理 | 无锡市教学能手 | 200503 |
26 | 花金凤 | 物理 | 无锡市教学能手 | 200303 |
27 | 张珍 | 外语 | 无锡市教学能手 | 200603 |
28 | 沈伟 | 外语 | 无锡市教学能手 | 200303 |
29 | 蔡建芬 | 历史 | 无锡市教学能手 | 200904 |
30 | 宋伟 | 化学 | 无锡市教学能手 | 201504 |
31 | 韦容 | 外语 | 无锡市教学能手 | 201504 |
32 | 杨晓丽 | 政治 | 无锡市教学能手 | 201504 |
33 | 张鸽平 | 政治 | 江阴市教学能手 | 199408 |
34 | 胡秀芹 | 语文 | 江阴市教学能手 | 200812 |
35 | 方菲 | 语文 | 江阴市教学能手 | 201412 |
36 | 朱洪伟 | 外语 | 江阴市教学能手 | 200812 |
37 | 刘国英 | 外语 | 江阴市教学能手 | 200603 |
38 | 许彩芳 | 外语 | 江阴市教学能手 | 200301 |
39 | 束红伟 | 体育 | 江阴市教学能手 | 200603 |
40 | 卞瑞芬 | 数学 | 江阴市教学能手 | 200603 |
41 | 费明法 | 数学 | 江阴市教学能手 | 199703 |
42 | 顾明 | 生物 | 江阴市教学能手 | 200603 |
43 | 徐惠高 | 生物 | 江阴市教学能手 | 199712 |
44 | 徐颖 | 化学 | 江阴市教学能手 | 201412 |
45 | 李莉 | 地理 | 江阴市教学能手 | 201412 |
46 | 缪丹 | 语文 | 无锡市教学新秀 | 200203 |
47 | 陈钢 | 信息 | 无锡市教学新秀 | 201404 |
48 | 杨晓红 | 信息 | 无锡市教学新秀 | 200503 |
49 | 王鹤新 | 物理 | 无锡市教学新秀 | 201404 |
50 | 王小芹 | 物理 | 无锡市教学新秀 | 200203 |
51 | 姚丽芳 | 外语 | 无锡市教学新秀 | 201404 |
52 | 高彩亚 | 外语 | 无锡市教学新秀 | 200804 |
53 | 陈华 | 外语 | 无锡市教学新秀 | 200503 |
54 | 朱慧 | 生物 | 无锡市教学新秀 | 201104 |
55 | 张柳 | 化学 | 无锡市教学新秀 | 201104 |
56 | 夏彩芬 | 化学 | 无锡市教学新秀 | 200503 |
57 | 顾建军 | 地理 | 无锡市教学新秀 | 200804 |
58 | 李梦 | 政治 | 江阴市教学新秀 | 201403 |
59 | 郭振华 | 语文 | 江阴市教学新秀 | 201011 |
60 | 袁蓉晖 | 语文 | 江阴市教学新秀 | 200712 |
61 | 王琛 | 音乐 | 江阴市教学新秀 | 201011 |
62 | 朱炜 | 信息 | 江阴市教学新秀 | 201011 |
63 | 王科峰 | 物理 | 江阴市教学新秀 | 201403 |
64 | 傅永祝 | 物理 | 江阴市教学新秀 | 201403 |
65 | 黄华 | 外语 | 江阴市教学新秀 | 201011 |
66 | 张黎白 | 外语 | 江阴市教学新秀 | 201403 |
67 | 王雁 | 数学 | 江阴市教学新秀 | 201011 |
68 | 孙荣 | 数学 | 江阴市教学新秀 | 201403 |
69 | 韩民 | 美术 | 江阴市教学新秀 | 200503 |
70 | 唐佛娟 | 地理 | 江阴市教学新秀 | 201403 |
71 | 杨晓丽 | 政治 | 无锡市德育学科带头人 | 201603 |
72 | 包彩娥 | 政治 | 无锡市班主任能手 | 201503 |
73 | 冯长平 | 物理 | 无锡市班主任新秀 | 200812 |
74 | 顾忠伟 | 物理 | 江阴市班主任能手 | 200812 |
75 | 陈华 | 外语 | 江阴市班主任能手 | 201101 |
76 | 赵金芬 | 外语 | 江阴市班主任能手 | 201101 |
77 | 黄晶 | 物理 | 江阴市班主任新秀 | 201501 |
78 | 沈晓强 | 化学 | 江阴市班主任新秀 | 200812 |
79 | 夏晓鸥 | 心理 | 江阴市心理教育能手 | 201501 |
80 | 陆亦斌 | 语文 | 江阴市教科研带头人 | 201201 |
81 | 夏晓鸥 | 心理 | 江阴市教科研新秀 | 201404 |
82 | 杨晓丽 | 政治 | 江阴市教科研新秀 | 201404 |
83 | 包彩娥 | 政治 | 江阴市教科研新秀 | 201404 |
参考资料: |
多年来,学校以“励实”为校训,以“全面成功,人人成材”为办学理念,以“打造学生合身教育,创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办学追求,以“建设江苏省一流特色名校”为办学目标,以“扬长挖潜,以情育人,奠基幸福人生”为办学方略。
学校坚持为每一个学生负责的办学宗旨;切实实施低重心二级管理体制;创设“三低三高”的教育教学格局——低重心高效率的管理,低调子高标准的德育,低起点高质量的教学;打造“三点四步我的课堂”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师资队伍建设“四动”机制——典型带动,政策调动,科研推动,利益驱动,通过推动教师发展来推动学校发展学生发展。
学校逐步形成了“朝气、智慧、儒雅、好学”的学生形象和“乐于奉献、长于术业、敢于创新”的教师形象。学校在各方面的社会声誉与日俱增,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学生成绩
2019年高考,江阴一中又有历史性突破,再创新高:普通类本一理科最高分408分,位列全省596名,本一进线率71%;艺术类总分最高596分,位列全省44名,本科率100%。
2018年高考,普通类考生在籍生本一上线人数401人,本一率达68%,其中潘乐怡同学以387分的高分位居全省文科类考生第450名;体艺类考生本科率100%,其中王超群同学以460分的绝对高分在体育类考生中名列全省前茅(全省431分以上37人),夏嘉忆、项天辰同学分别以569 分、567分的高分位居全省美术类考生第124名、第136名。
2017年高考,本一达线率65%,本二达线率100%,创历史新高。其中文科最高375分,理科最高390分。
2016年高考,该校400分以上2人。江阴一中高考本科进线率首次突破90%,其中本一率37.5%,本二率90.63%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于2014年5月向省厅递交“江苏省高中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基地”申报方案,6月申报方案通过省答辩,8月获得正式批文,随后学校在进一步论证实施计划的基础上立即着手全面实施课程基地建设。“省高中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基地”基于学校“积极教育”的特色追求,围绕“培育励实进取的一中人,让全体学生获得全面而个性的发展”的培养目标,结合对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策略、课程体系、德育活动等的思考和探索,确定课程基地建设总目标:通过生涯指导凝练文化价值;构建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体系;搭建生涯发展指导项目平台;完善硬件设施创设新型环境;拓展生涯发展指导课程资源;提高教师指导能力和规划意识。自2014年9月开始,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体系与生涯发展指导项目平台已经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力争在教学环境、模型建构、互动平台、课程资源、教师发展、学生实践、使用成效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在课程主题模型建构建设上,确保经费投入,实行招标流程,学校着力以建设“成长发展区”为纽带,发挥课程基地整合作用,对现12号楼进行改造,添设各类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个体、团体辅导指导室、测试室,校内的职业体验室、身份体验室、社会体验模拟室和探究室等。我校将建设国内首家“成长主题馆”,该核心场馆将通过多种现代化的载体,以物化形式展示学生的生涯发展轨迹(时光轴),并反促学校生涯指导课程技术路径的明晰。主题馆将以“花开的声音”和“成长的回声”为主题分别建设两个展示馆,并经由“成长发展区”这一通道相联系,不仅要展现出学生三年中成长的轨迹和未来道路中的重要脚印,而且要超越展示的功能使成长轨迹和成长指导均彰显出更丰富的意义。
与成长主题馆和教学区连接的“成长通道”业已进入设计后的施工阶段。第一阶段启动“生涯发展服务区”建设,一期(2014年9月以前)建设9个生涯发展服务区,二期(2015年10月之前)再建设9个生涯发展服务区。三期,2015年10月前,建立“众创空间”。其意有三:一、创新空间经营理念,“我们经营的不只是食品以及生活用品,而更是创客文化”;二、围绕积极教育和生涯发展指导,通过众创空间,推进生涯认知、体验、探索与抉择的意识和能力,积淀未来需要的成长资本;三、传承“励实”文化,继续弘扬一中学子读书修身齐国的治学传统,以积极行动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发展,并在这一空间中学习、了解自己的责任与权利、能力与修养,此谓公民意识。学校每个年级部皆有“众创空间”,学校在第一轮对学生代表财务培训与商品经营流通培训的基础上,以班级轮流的形式服务与经营,每周一个班参与自主服务,并创新经营模式(如配送制的推出,如个性化服务的尝试等)。同时,利用学代会、学生升旗仪式主旨宣讲,不断推进创客文化的宣传和担当、责任、自主、诚信等品质的宣讲。学校将在此基础上建设“成长发展区”,该区域的纽带作用一是为两个展示馆构建发展指导通道,使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具有“3·X”的长远意义。二是通过“发展区”这一构思整合生涯测试、辅导、体验、探究等诸多功能室于一体,为生涯发展指导课程提供专业功能室。
2015年11月,主题馆建设通过政府招标,并于11月底再次论证后投入建设。
在2014年10月,我校利用本土资源积极,构建校内校外合作的实践资源,为广大学生开辟社会实践基地,已计划开辟的职业角色体验基地有江苏澄星磷集团、兴澄特钢、交警大队华兰股份药用新材料设备有限公司、金马印刷责任有限公司、长三角钢铁有限公司、目标高校(生源基地)等;公益角色体验基地有江阴市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各街道社区、香山书屋等,并分批在试验基地挂牌。
为保证课程基地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在组织实施上,特成立“省高中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基地”领导小组,并于2015年10月成立生涯导师团队和生涯导师核心组。
课程体系
我校根据“培育积极的一中人”的育人目标,运用“扬长挖潜”的策略,努力构建高中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体系。 课程以自我了解、自我接受和自我发展为基础,以能力与技能为核心,遵循把学业与生涯发展相互融合的思路,使三年的学习生活能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应有的准备,进而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幸福与完满生活奠定基础,这也是我校生涯发展指导课程“3+X”的基本立意。
我校的高中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体系由三类课程组成:一是高中生涯发展指导必修课程,二是高中生涯发展指导选修课程,三是高中生涯发展指导融入课程。
(一)专业指导、规划生涯的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由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开发实施,要求人人必选。课程开设旨在使学生学会分析个人特质与潜能,了解生涯规划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培养和增强学生自我探索、规划生涯发展的意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生涯探索、生涯选择与决定、生涯规划,从高一到高三分阶段实施。
(二)贴近生活、面向未来的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开发实施旨在密切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与学生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活的关系,重在让学生逐渐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未来专业的关系。课程内容分三个模块:一是以“塑造自我”为主题的休闲课程,旨在丰富人文内涵,提升生活品质,发展出有效利用闲暇时光的能力;二是以“走进职场”为主题的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分清职业类别,激发职业兴趣,了解职业要求,深刻认识工作世界,形成符合主流价值体系的生涯观念与工作价值观。三是以“面向未来”为主题的综合课程,旨在架起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增进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充分了解时代发展需要,对未来学习或职业生活进行总体规划。
(三)学科渗透、润物无声的融入课程
融入课程将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科教学为中心,因地制宜地将高中生涯发展教育的各项能力指标融入到日常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和课程模块之中。主要融入自我认知、教育与职业的探索、生涯规划三个方面的能力指标。使学生了解高中教育和其未来的工作选择与工作适应间的关系,让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态度更加富有灵活性,使职业指导同普通教育相融合。
资源拓展
为了弥补当前生涯教育课程资源缺乏的问题,我校将硬件和软件建设结合在一起拓展课程资源。
(一)呈现成长轨迹作为课程资源
基于对于同伴教育的认识,我们认为学生的成长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我校积极探索成长轨迹的可视化以丰富课程资源。一是成长主题馆既是硬件建设又是主题课程资源,无论是每一个学生自身的还是同伴的成长轨迹、老校友的成长轨迹,都使主题馆都成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二是数字化手段的大量运用,我校开发了课程基地专题网站,更开发了方便每一位学生记录成长的“时光博物馆”平台,开发了“真人图书馆”,采用影像记录的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的课程资源;三是人机对话的有效实现,我校在教学楼等公共区域安装了多台具有互动功能的触摸屏,方便学生获取上述数字类的课程资源。
(二)借助社会力量拓展课程资源
一是在“澄星”集团、“华兰股份”、江阴三牛众创空间等建设了校外生涯体验实践基地;二是邀请校友、家长和社会热心人士开展了一系列职业体验、生涯指导类讲座;三是成立课程基地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设导师资源库,校友俞敏洪先生、南师大顾雪英教授、上海杨敏毅老师、无锡尤敬党老师等被聘为我校课程基地特聘导师;四是和通州市高级中学等课程基地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参与北师大“高中生涯发展研究课题 ”实验的全国多所中学建立了互助交流的关系,实现了信息联通、资源共享。
文化理念
校训 | 励实 Inspirational and Down-to-earth |
校风 | 爱国 励志 求实 创新 Patriotic Inspirational Down-to-earth Innovative |
学风 | 勤学 善思 团结 进取 Diligent Thoughtful United Motivated |
教风 | 精心耕耘,言传身教,启迪疏导,教书育人 |
办学理念 |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
办学策略 | 扬长挖潜,以情育人 |
办学目标 | 挖掘促进发展的积极因素,培育努力进取积极行动的一中人 建设“质量领先、内涵丰富、师生幸福、积极发展”的江苏省一流的优质特色名校 |
学生核心素养 | 能吃苦,不叫苦;敢竞争,争第一;善合作,会自主 |
学习口号 | 到了一中,就要用功 |
校歌
《在一起》 ——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校歌
我们翻开历史,走过风风雨雨,
我们打开未来,感受阳光沐浴,
时时勤学善思,事事团结进取,
成功路上励实之训,永远铭记。
在一起,长江热血在一起,不怕困难,团结拼搏,一中有实力!
在一起,阳光风雨在一起,敢为人先创一流,一中有活力!
在一起,我们永远在一起,赤心爱国,宏图励志,一中有志气!
在一起,我们永远在一起,真知求实,育人创新,一中有朝气!
我们昂首阔步,走遍千山万水,
我们羽翼丰满,飞舞无垠天地,
青春万丈豪情,激起千尺巨浪,
一中师生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在一起,长江热血在一起,不怕困难,团结拼搏,一中有实力!
在一起,阳光风雨在一起,敢为人先创一流,一中有活力!
在一起,我们永远在一起,赤心爱国,宏图励志,一中有志气!
在一起,我们永远在一起,真知求实,育人创新,一中有朝气!
在一起,我们永远在一起,赤心爱国,宏图励志,一中有志气!
在一起,我们永远在一起,真知求实,育人创新,一中有朝气!
真知求实,育人创新,一中有朝气!
《励实学堂校歌》
圣功王道古今同,中外理想通;
学校林立铸英雄,不限地西东;
美洲之雨欧洲风,一气鼓鸿蒙;
暨阳古邑义且忠,新学作先锋。
职务 | 姓 名 | 时 间 | 备 注 | |
党内 | 行政 | |||
校 长 | 李德理 | 1907—1926 | 美国人 | |
沈文蔚 | ||||
李薇尼 | ||||
何赓育 | 1926—1946 | |||
王省三 | ||||
王蕴山 | ||||
黄思恩 | 1946—1952 | |||
李纪彦 | 1952—1953 | |||
孙启贤 | 1954—1959.2 | |||
副校长 | 唐云泉 | 1956—1957 | ||
李晋芳 | 1957—1958 | |||
潘建新 | 1958—1959 | |||
校 长 | 周兰芳 | 1959.2—1959.8 | ||
党支部书记 | 校 长 | 刘谦达 | 1959.8—1960.8 | |
副校长 | 沈威凤 | 1959—1962 | 1961—1962主持党政工作 | |
党支部书记 | 校 长 | 黄明泉 | 1962—1964 | |
副校长 | 童启铃 | 1964—1972 | 1964—1965主持党政工作 | |
副校长 | 耿龙庭 | 1966—1970 | 1966—1969主持党政工作 | |
革委会主任 | 董克勤 | 1968—1969 | ||
党支部书记 | 革委会主任 | 周谷坤 | 1970—1974 | |
副校长 | 王佩珍 | 1973—1978 | 1974-1978主持党政工作 | |
副校长 | 戴月明 | 1976—1978 | ||
副校长 | 李宝根 | 1978—1979 | ||
党支部书记 | 校 长 | 李宝根 | 1979—1987 | |
副校长 | 刘希简 | 1979—1983.1 | ||
副校长 | 陆纪生 | 1981—1986.7 | ||
副校长 | 杨兆坤 | 1983—1984 | ||
副校长 | 郁一奇 | 1984—1986.7 | ||
副校长 | 王洪达 | 1986.7—1988.7 | ||
副校长 | 陈 梁 | 1986.7—1992.7 | ||
党支部书记 | 校 长 | 朱仲云 | 1987.9—1990.8 | |
党支部书记 | 朱仲云 | 1990.8—1992 | ||
副校长 | 陆纪生 | 1988—1997.7 | 1997.7-1998.8任调研员 | |
副校长 | 何鸿飞 | 1988.8—1990.8 | ||
调研员 | 戴月明 | 1986—1989 | ||
党支部副书记 | 校 长 | 何国明 | 1990.8—1993.7 | |
党支部书记 | 校 长 | 何国明 | 1993.7—1998.8 | |
副校长 | 宁 肯 | 1992.7—1994.8 | ||
调研员 | 赵根歧 | 1994.7—1995.8 | ||
副校长 | 高洪坤 | 1995.8—1998.8 | 1998.8-1999.7任调研员 | |
1999.7- 2001.9任协理员 | ||||
副校长 | 章全森 | 1997.8—1998.8 | ||
副校长 | 何香娟 | 1997.8—2004.8 | ||
党支部 | 俞伟人 | 1998.8—2003.8 | 2000.3-2002.4任党总支副书记 | |
副书记 | 2002.4-2003.8任党委副书记 | |||
党支部书记 | 校 长 | 沈娅梅 | 1998.8—2008.3 | 2000.3-2002.4任党总支书记兼校长 |
2002.4- 2008.5 任党委书记兼校长 | ||||
党委书记 | 校 长 | 陈华 | 2008.3—2012.11 | 2008.3 -2012.11 任党委书记兼校长 |
党委副书记 | 副校长 | 李 忠 | 2003.8—2010.8 | 2003.8—2010.8任党委副书记;2004.7-2010.8兼任副校长 |
副校长 | 赵 斌 | 2003.8—2009.8 | ||
副校长 | 任国荣 | 2005.8—2016.8 | ||
副校长 | 陈东革 | 2007.8—2013.8 | ||
副校长 | 华猛 | 2010.8—2013.8 | ||
副校长 | 顾晓峰 | 2011.1—2013.9 | ||
副校长 | 陈友宝 | 2012.8—2020.8 | ||
党委书记 | 校 长 | 蒋志远 | 2012.11—2015.7 | 2012.11—2015.7 任党委书记兼校长 |
副校长 | 沈惠芳 | 2013.8—2018.8 | ||
党委副书记 | 顾建军 | 2014.8—2020.8 | 2020.8—2022.8 副校长 | |
党委书记 | 校 长 | 李忠 | 2015.8—2024.1 | 2015.8—2024.1 任党委书记兼校长 |
副校长 | 邹凤翔 | 2015.8—2018.8 | ||
副校长 | 季正荣 | 2016.8—2021.8 | ||
副校长 | 束红伟 | 2018.8— | ||
副校长 | 陆敏刚 | 2019.8—2020.8 | ||
党委副书记 | 花海忠 | 2020.9—2022.8 | 2022.8— 副校长 | |
副校长 | 李梦 | 2020.9—2022.8 | ||
副校长 | 章岐南 | 2022.8— | ||
副校长 | 孙荣 | 2022.8— | ||
副校长 | 曹国新 | 2023.8— | ||
党委书记 | 顾文伟 | 2024.1— |
|
2022年1月,入选2019—2021年度江苏省文明校园(中小学)名单。
高中部(本部)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位于江阴市长江路88号。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初中部
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原址位于江阴市人民东路38号;
2017年9月江阴一中初中部整体搬迁到黄山路199号新校址办学。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