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路 编辑
黄河路(Huanghe Road)是中国上海市黄浦区境内南北向道路,连接了南京西路和新闸路,也是上海市的特色美食街之一 。
黄河路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修筑,时名东台路 ;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称派克路 ;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更名为黄河路 。
黄河路南起南京西路,北至新闸路,全长755米,宽9.06至15.5米,北京西路以北为双向二车道,北京西路以南为单向二车道 。
中文名:黄河路
外文名:Huanghe Road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市黄浦区
始建时间:1887年
长度:755 m
宽度:9.06 至 15.5 m
车道设置:二车道
起止位置:南京西路、新闸路
管理机构:上海市路政局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路修筑,时名东台路 。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台路改称派克路 。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上海当局接收租界,派克路更名为黄河路 。
1992年2月,黄浦区人民政府收到一封来沪出差干部的来信,信中提出可否在南京路旁增设一些饭店,此信引起政府的重视。黄浦区人民政府拟选南京西路国际饭店一侧的黄河路,开发黄河路美食街 。
1993年初,黄河路美食街开发方案经黄浦区区长办公会议原则同意 。1月,黄河路美食街开发工作启动 。9月30日,“黄河路美食街”彩色牌楼建成,标志着黄河路美食街建成 。
2006年4月至9月,黄浦区人民政府对黄河路的市容环境进行长效管理,改造街面及相应延伸段,拆除违章广告牌30块,包装94只居家空调外机,对沿街酒家、商店立面进行整治 。
1998年的黄河路
线路走向
黄河路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区境内,南起南京西路,经凤阳路、定兴路、牯岭路、北京西路、青岛路、北至新闸路 。
黄河路北段的老房子
线路互通
路口名称 | 所属区域 | 对接线路 |
---|---|---|
黄河路与南京西路路口 | 中国上海市黄浦区 | 南京西路 |
黄河路与凤阳路路口 | 凤阳路 | |
黄河路与定兴路路口 | 定兴路 | |
黄河路与牯岭路路口 | 牯岭路 | |
黄河路与北京西路路口 | 北京西路 | |
黄河路与青岛路路口 | 青岛路 | |
黄河路与新闸路路口 | 新闸路 | |
参考资料: |
线路参数
技术标准 | |
---|---|
车道设置 | 北京西路以北为双向二车道,北京西路以南为单向二车道 |
道路长度 | 755米 |
道路宽度 | 9.06至15.5米 |
道路面积 | 6772平方米 |
路面结构 | 沥青混凝土 |
参考资料: |
票制票价
截至2024年1月,黄河路为市政道路,免费通行 。
通行事项
截至2024年1月,黄河路北京西路以南路段为单行道,机动车只允许由南向北行驶 。
黄河路夜景
美食文化
2000年的黄河路
黄河路美食街共有两个特点,一是“海派”,二是“弄堂美食”。“海”指的就是上海,“弄堂”则是因为黄河路较窄。黄河路美食街体现的是上海弄堂美食的一大特色,多以家常小酌为主,经营方式中西合璧,菜肴、店内装潢各具特色,大多为上海菜,搭配江浙菜系和海鲜,其他还有已经过改良的川菜、湘菜、贵州菜,很受人们欢迎。入夜时分,无数的霓虹招牌把这条小街渲染得五光十色、格外生动,生意之火爆到了凌晨仍旧人声鼎沸,车鸣不断。六层楼的来天华酒楼,生意好的时候天天都可以满座。其他如苔圣园、悦来、金八仙、粤味馆、半岛、笠笠、步步高、金苹果、大富豪、乾隆美食等饭馆酒楼各有自己的特色菜肴,吸引四方宾客。这里的老店坚守传统,小店特色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吃”街 。
黄河路街景沿线建筑
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位于黄河路南京西路路口,原名四行储蓄会大楼,建成于1934年,占地1179平方米,建筑面积15650平方米,高83.8米,地上22层,地下2层,由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其建成后即成为当时上海最高建筑,并将该纪录保持了半个世纪之久。其底层外壁饰以黑色花岗石,上部全饰以褐色面砖。建筑用地局促,平面布置紧凑,有客房200间,十五层为舞厅,二十二层设有瞭望台。其室内外装修精致。褐色的面砖、竖线条的处理和顶部的造型都明显反映出美国艺术装饰主义摩天大楼的特征。1991年,国际饭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6年,国际饭店被推介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
位于黄河路上的国际饭店西饼屋
九福制药厂旧址
位于黄河路凤阳路路口的苔圣园酒家所在地原为九福制药厂。九福制药公司由黄楚九于1923年创办,于1927年搬到白克路派克路路口(今黄河路凤阳路路口),改组成为九福制药股份公司,生产“百龄机”“补力多”等那个时代流行的保健品。1937年,九福制药厂从瑞士引进配方,研发出乐口福麦乳精。1993年,九福制药厂大楼加层、重新装饰后,更名为苔圣园酒家 。
梅福里
梅福里位于黄河路125弄。1896年罗振玉等人在此创办务农会,它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农业学术团体。之后,为了传播西方农学知识,振兴中国农业,又在此处创办《农报》馆。为了培养翻译农书、农报需要的专业人才,又创办了东文学社,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以“授东文”为主旨的日语专门学校。1903年,章士钊、张继、陈独秀等人在梅福里内创办《国民日日报》,它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己任。1905年中国第一位女西医张竹君等人在梅福里内创办女子中西医学校,这也是上海最早的女医学校 。
长江剧场
长江剧场外景
长江公寓
长江公寓位于黄河路凤阳路路口。长江公寓原名卡尔登公寓,建造于1934年,由凯司洋行设计。公寓外形呈马蹄形,在黄河路凤阳路口形成弧形,受到战争影响,公寓未能按照图纸建造完毕。公寓原先为四至七层,于1956年、1974年两次加建。长江公寓也曾是张爱玲在上海的最后一处住所,在这里,她以笔名“梁京”在《亦报》上连载长篇小说《十八春》,后经删改改名为《半生缘》 。
苔圣园酒家和长江公寓
黄河路凤阳路至北京西路约200米一段街侧,形态各异、大小别致的店招、广告牌,高低错落,郁郁葱葱,入夜,盏盏、串串的白炽灯、霓虹灯、泛光灯竞放,七彩霓裳,如同琼楼仙阁一般梦约缥缈,多彩多姿,好一派繁华、新潮的时代景观 。(《上海名街志》 评)
黄河路是一条活色生香的马路,有最原生态的海派生活状态,很接地气。黄河路的人家也跟梧桐区的人家不一样。他们住在老式的石库门房子里,弄堂很窄,错综复杂,但是人很淳朴。黄河路其实和千千万万上海马路一样普通,充满了海派生活的印记。但是不要以为上海的形象只有高大上的一面。形成海派生活基础的,就是普通的上海市民生活,这是上海文化的底衬 。(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徐子亮 评)
跨越沧桑变幻,兼顾历史记忆和现实需求,黄河路成为上海市中心旅游、休闲的一条功能性的支路,更多是作为游客Citywalk的目标之一,成为玩转上海的中途一站。霓虹灯闪烁,推杯换盏,俱往矣 。(第一财经 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